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公元1130年,在福建尤溪县

诞生了一位宋朝著名的理学家

同时也是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

对中国以及对世界思想史

都有着重大贡献的思想家

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他就是朱熹

朱熹出生时

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如北斗排列

朱熹的父亲朱松,就安慰妻子道

“这七颗黑痣,多像北斗七星啊

这孩子保不准,将来会成为泰斗级人物呢”

朱熹原有两哥哥,但当时处于动荡年代

两哥哥在饥寒交迫中不幸夭折

朱松就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小朱熹的身上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年幼的朱熹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读文识字

抱有对事物的足够好奇心,且天赋极高

朱熹始入小学,私塾老师带领读完《孝经》后

他就在《孝经》上,题了六个字

“不若是,非人也”

传统儒家的孝道,就根植于小朱熹心中

父亲朱松的情趣极大影响着朱熹

使得他一生都是淡泊功名,求圣求贤

朱松临终前把妻儿托付给刘子羽

朱熹与母亲来到五夫里

在刘子羽的帮助下,生活得以保障

开始接受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等三位先生的教导

在众位恩师的培养之下,朱熹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18岁时,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二十一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

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朱熹 《南城唱和诗》

在仕途之路上,朱熹每到一处都心系百姓

也因为对抗邪恶势力,而屡受打击迫害

为官之路可谓坎坷

远离仕途后,朱熹苦心研究学问

他所创造的朱子理学

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文人都有一颗当“逸士”的心

像人们说的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常常有一个坚强的女人

而每一个成功的文人身后

常常也有一片自己的“桃花源”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鬼谷子采药修道的云梦山

朱子先生也有自己的一片后花园——武夷山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乾道七年,朱熹在云谷山修筑草堂,名为“晦庵”

于草堂北面亲自建造了一个茶园

栽种茶树,并取名为“茶坂”

茶园之中常见其携篮采茶

并作有《茶坂》诗,记录这样的生活

“携簏北岭西,采撷供茗饮。

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朱熹常在夜晚,喝茶打坐思考人生

淳熙十年,朱熹兴建武夷精舍,开办书院

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

在书院,周围有几处茶圃

于讲学的间隙,朱熹依旧不忘种茶采茶

常与故友访客,品茶论道

武夷茶超群的品质,香醇之味

获得朱熹的高度赞美,作有《咏武夷茶》诗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根手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赏似欲留人醉,锦障何妨为客开。

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在秀美奇伟的武夷山之峰,如蓬莱仙境般

饮罢手栽自制的茶后,一洗尘心

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只见远处山峦叠嶂

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和谐的产物

一草一木,皆天地和平之气

九曲溪中,有一块巨石

可环坐八九人,四面为水

巨石中央自然凹出小坑,可作茶灶

朱熹赋诗曰:

“仙翁遗石龟,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段话

“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

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茶最初的苦味和过后的余甘

与人生的许多事同理,如求学、如处世

宋人饮茶多爱掺杂姜盐等调味

朱熹对这种做法极力发对

他告诉门生,一个人的学问,好比一盏茶

“一味是茶,便是真才;

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

朱熹|不想当教育家的哲学家不是好茶人

朱熹与门生讨论茶品时

把儒学的中庸理论与之相配

在比较建茶与江茶(草茶)的品行时

“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

张栻在《南轩集》中

把草茶视为草泽高人,把腊茶比做台阁胜士

朱熹则觉得这种比喻抬高了草茶,贬低了建茶

他认为建茶的品质已到“中庸之为德”境界

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朱熹在茶乡长大,自幼接触茶

以茶修身,深知茶的益处

在晚年为躲避“庆元党案”

受邀为人题字时,常以“茶仙”署名

如果说

九曲潆洄的溪水给了他动与静的思考

天游峰的巍峨给了他“理”与“气”的灵感

那武夷茶则给了他“正心诚意”的境界

- E N D -

•参考书目:《闲来松间坐·文人品茶》王镜轮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