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徐中行(图片来自网络)

咏徐中行

天理人心归道统,

一壶水与五车书。

昭昭朱子题茔额,

杳杳东瓯谒二徐。

避荐徙家行若鹤,

谈经委羽意敦如。

青山隐隐云深处,

或是当年白屋居。

徐中行( -1123),字德臣,临海杜岐人,世居下白岩,后迁黄岩。求学时司马光赞其“神气清和,可与进道”。曾从学于刘彝(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学者,幼从胡瑗学)、属安定(即胡瑗,系“宋初三先生”之一,著名的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其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门下弟子。以施教弘学为业,屡拒荐举。其与罗适(号赤城,台州宁海人,北宋治平二年进士)亦友亦师,元祐间(1086-1093)罗任两浙提刑时曾奏疏荐其替职,但中行力辞。崇宁中(约1104),权臣蔡京等窃国时朝廷纳士,台州知府李谔亦曾登门礼请,其终不就聘,后为避荐而幅巾藜杖徙居黄岩委羽山。其研学不倦、品行高尚,《宋史·徐中行传》称其“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育材甚众,北宋礼部侍郎陈公辅等均系其弟子。生前与其交好、被谪台州的陈瑾,以其兼具“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种品行,因在其逝后尊称为“八行先生”。中行育庭槐、兰、筠三子皆有义风,其与庭筠誉称“二徐先生”,后父子合葬。据《宋史》载:“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朱《谒二徐先生墓》诗云:“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但喜青毡在,何愁白屋居。我来君已逝,挥泪表丘墟。”)南宋末,朝廷谥其号“真定”。清代黄岩大儒王子庄在《台学统》中称:“言台学者,必首二徐,七百年来无异议矣。”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徐庭筠(图片来自网络)

咏徐庭筠

君家咏竹见遐襟,

大雅诗名颂到今。

“未出土时先有节,

便凌云去也无心。”

痛批中兴真儒胆,

拒领荣恩义士忱。

卓立冰清承乃父,

二徐设教播甘霖。

徐庭筠(1095—1179),一作廷筠,字季节,系徐中行第三子,原籍临海杜岐,后随父徙黄岩,定居委羽山六十年。他深得乃父之风,少时即有志行,学问以“诚、敬”为主。其热心教育,“以礼法率诸生”,主张“君子为善,欲无愧于心”(宋石子重《徐季节先生墓志铭》),所作《咏竹》诗云:“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荫。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以高逸名重于世。父卒后,为孝十余年不娶妻,至四十方娶。《宋史》载,其赴考时秦桧当权,“科场尚谀佞”,试题策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对耶?”并在试卷上“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终不变其意以迎合。曾指点黄岩县尉郑伯熊理学,但谢绝其荐举。后当地里长集资购买田宅,拟上报城府拨给公宅、官田,皆被谢绝。孝宗淳熙六年,其出访老友后“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且与父中行合葬,学者誉为“二徐先生”,事迹入《宋史》并载《宋元学案》。南宋末,朝廷谥其号“温节”。其四世孙徐昇(字子英,因为人耿直、品行端方,与黄岩名士叶嗣孙和官任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尚书的太平人谢铎,史称明代“三方石”)著有《击缶集》等三种,“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旧志称台州“二徐以儒学著”,后人浙江巡抚阮元、帝师翁同龢都有诗作缅怀“二徐”。《台学统》则将“二徐”列为“台学之首”。清末台州路桥杨晨为二徐祠堂撰联,句为“首为三台开学派,远从八行溯儒宗”。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石墪(图片来自网络)

咏石墪

塘南铸就栋梁材,

召对陈言震九垓。

执手同安交莫逆,

论仁心说赛经魁。

精修洛学怀高远,

集解中庸格绝埃。

武进尤溪民拥戴,

还移实理润三台。

石墪(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原籍新昌,其祖父石端孺亦大儒,为避方腊之乱,举家迁居临海章安(今属台州椒江)。他自小跟随其舅陈良翰(1108-1172,字邦彦、号塘南,同为临海人,系南宋绍兴五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太子詹事兼侍讲等,入《宋史》)读书。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初授迪功郎,后历任左迪功郎、郴州桂阳县主簿、泉州同安任县丞。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授同安主簿时,与其一见如故,成为挚友(据明《谢铎集》记述:“石南康子重与晦翁为友,南湖、方山因得登晦翁之门,至立斋丞相又以授之玉峰,于是道德文章,台州独盛”)。后又任武进知县,并于乾道八年(1172)迁福建南剑州任尤溪知县,离任后百姓为其画像立祠。再经吏部选授其任朝奉郎、福建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南康军事。丞相史浩赞其“器质纯静,不求闻知,为邑南剑之尤溪,兴学校,礼贤士,苟有利民,知无不为,颂声洋溢,如古循吏”,其为官清正和卓越才能名传朝野。淳熙五年(1178),石墪因丞相史浩和临海同乡、监察御史陈举善举荐,皇帝宣旨召对,他面对天子侃侃而言,首先陈述为君之道诚同天道,为君之心亦诚同天心,不可有丝毫私心;再历引时事加以剖析佐证,帝为之动容,后差监登闻检院。不久,任将作监主簿,旋改太常主簿。石一生治学不废,著有《周易、大学、中庸集解》等数十卷、文集十卷。朱子从其《中庸集解》删存《中庸辑略》二卷并作序赞曰“极称谨密详审”,后被收于《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本以阐天人之奥”。《宋元学案》有传。史载其曾于故乡章安创建观澜书院讲学授徒,名震一时。《嘉定赤城志》称其“从朱熹游,自是里人知有洛学”。 明谢铎则称“台学之传,实自公始”。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杜烨(图片来自网络)

咏杜烨

研经析理拜先驱,

缘结文公德不孤。

孙祖同科双进士,

东阳主簿一真儒。

翠屏山麓参玄妙,

峨豸坊间续道途。

满族鸿熙源杜曲,

自开学派号南湖。

杜烨,一名杜煜,字良仲、号南湖,黄岩杜曲(今杜家村)人。人称“南湖先生”,其与弟知仁号“二杜”,并共同授业于孙辈杜范。嘉定元年(1208),他与杜范中同科进士,官终东阳县主簿。烨初与杜知仁对石墪执弟子礼,后石引荐朱熹讲学于杜氏兄弟创办的樊川书院,传朱熹在黄岩于翠屏山山上俯瞰黄城时,曾赞叹“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后结缘黄岩而设帐授徒、诲人不倦。杜烨十余年受业于朱子后“悉得奥旨”,并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后世尊为“南湖学派”),杜家亦渐成“理学世家”。其著有《南湖先生文集》,后由车若水作序。嘉定四年(1211),其在东阳主簿任上,因次子杜思诚(1206—1273)随任并赘于当地,始定居东阳西街峨豸坊。据《岘西杜氏宗谱》载,东阳“西街杜”始迁祖杜烨“卒于县之峨豸坊,子孙遂世为东阳之峨豸坊人”。其逝后,被祀黄岩乡贤祠,并配祀朱文公祠。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杜知仁(图片来自网络)

咏杜知仁

朗朗方山一友民,

孤根先觉羡知仁。

研经命笔开风气,

呼梦观梅濯俗尘。

昏晓阴阳天下事,

坚冰断涧眼前珍。

凭江千古灵岩洞,

独邃玄机万载春。

杜知仁(1160—1220),字仁仲,号方山友民,黄岩杜曲(今杜家村)人,系杜烨之弟、杜范叔祖父。因屡试落第,其绝意功名而隐居老家穷研性理之学。先与杜烨对石墪执弟子礼,并经石引荐于樊川书院师从朱熹,后游学于朱子建于福建考亭的紫阳书院,成为理学权威,人称“方山先生”,与乃兄“南湖先生”(杜烨)齐名。其与杜烨曾在朱熹题额“寒风松竹”的灵岩洞中,向杜范教授理学。嘉定十三年逝世后,赵师夏(系赵师渊幼弟、师从朱熹并娶朱熹长孙女为妻,绍熙元年进士)为其撰写墓志。后同祀黄岩乡贤祠,并配祀朱文公祠。1989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称其“少为诗文,有奇才。既而弃去,研习六经、《论语》、《孟子》,考论一时诸儒风旨。宗仰朱熹之学。于《礼》、《易》、《诗》多所论述,未及成书而卒。”据记载,其擅长诗歌,生前著有诗文十五卷,传世有《和范孙闲行溪西得梅花数韵》诗,中有“对梅欲着语,当在梅之外……奇哉天根词,与世呼梦寐”诸佳句。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赵师渊(图片来自网络)

咏赵师渊

举纲张目提通鉴,

十载艰辛月在霄。

杜曲拜师明性理,

樊川受业涨心潮。

讷斋集里才思涌,

桐柏宫中道德邀。

配祀文公尊首席,

大儒望誉冠西桥。

赵师渊(约1150—1210),字几道,号讷斋,黄岩西桥人。系赵宋皇室秦王德芳八世孙,祖籍河南开封,宋室南迁时随任黄岩县丞的祖父赵子英徙居县城西桥。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后,历任衢州、剑南、宁海军推官。淳熙元年(1174)春,朱熹提举天台崇道观时由黄岩学者杜椿邀至樊川书院讲学,赵与杜知仁、杜烨同执弟子礼。《宋元学案》载,“讷斋登朱子之门为最先”,赵和朱熹乃师生兼姻亲,其二弟师骞娶朱熹之女朱叔为妻,幼弟师夏娶朱子长孙女为妻。绍熙五年(1194),经朱熹门人林择之举荐,右丞相赵汝愚授其为职事官、国史院编修。汝愚去相后,师渊退而潜心研究理学十余年。后复出任温州添差通判、太常簿、司农太常丞等。终因议论肃皇后安葬事与宰相不合,辞职回乡提举天台崇道观(设于桐柏宫),后官终朝奉郎。其著有《讷斋集》等。嘉定三年卒后被祀黄岩乡贤祠,又与其嫡系堂兄弟、均为朱子门生的师雍、师葳和师端配祀朱文公祠,其在配祀朱子的十一名门生中列首位。朱子曾与其据《资治通鉴》等书简化内容、以目叙事合编《通鉴纲目》,赵分注纲目五十九卷、积十余年之功编成,开创了史学编年、纪传、纪事本末诸体之外的“纲目体”。但因书序、提要均为朱熹所作、流传刊行时未题赵名,后人误为朱子专著。当代《宋明理学史》评述“始于朱熹,成于师渊”的该书,“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进行理学原则的裁断。”国学大师钱穆,将此著列为中国二十二部史学名著之一。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杜范(图片来自网络)

咏杜范

三日江清出圣人,

潜修实理复传薪。

尤钦麦饭葱羹句,

还敬寒风松竹身。

柔克刚时推五事,

退为进处引千钧。

立斋正气盈天地,

誉满端平一宰臣。

杜范(1182—1245),字成之、一字仪夫,号立斋,黄岩杜曲(今杜家村)人。南宋孝宗淳熙九年生于黄岩城北翠屏山下的杜曲(今杜家村),传其出生时村前浑浊的永宁江曾澄清三日(邑人因另改江名为澄江,亦沿用至今)。少时师从祖辈杜烨和杜知仁,其先祖杜政之堂兄杜垂象为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进士,是台州宋代首位进士。史载,杜“读书必潜心玩味,取圣贤格言大训,实见诸躬行”。嘉定元年(1208),其与叔祖杜烨同科中进士,后历任金坛县尉、婺州司法参军、安吉司理参军等。绍定三年(1230),入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同知枢密院事,理宗淳祐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为台州史上官居极品者。《宋史》有传,为“端平更化”时重要人物。他贵为宰辅、却安贫乐道,其《贻富室翁》诗云:“葱疗丹田麦疗饥,葱羹麦饭两相宜。请君试上城头望,多少人家午未炊。”同乡人则有诗述其“有官居鼎鼐,无地起高楼”。《续资治通鉴•宋纪》赞曰:“范清修苦节,室庐仅蔽风雨,身若长不胜衣,临大节,则贲育不能夺。”淳佑五年(1245),杜范病逝于相位后,理宗辍朝减膳三日,诏赠“少傅”并谥其号“清献”,其时朝廷在东门外为他举行送灵仪式,理宗亲率文武百官祭奠还亲读祭文。史家公认其在南宋三十多位丞相中,以清廉、耿直、公正、忠诚论列首位,称其为“南宋第一相”和“南渡宰臣之冠”。其与南宋礼部侍郎李韶为我国历史上七对“李杜”之一。他一生著有《奏稿》十卷、《杂文》六卷、《古律诗》《进故事》各五卷、《经筵讲义》《外制》各三卷等,后人辑成《清献集》二十卷。其与著有《四书衍义》的黄岩邱渐等为杜烨南湖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再传于车若水等多人。旧志云:“吾台自有郡以来,先哲之德业文章,清献公实之为首”。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车若水(图片来自网络)

咏车若水

车氏贤孙号玉峰,

讴韶耕读自从容。

水心宅上诚求学,

立鲁斋前志荡胸。

错简正名功不浅,

绝麟著述管尤彤。

集题脚气辞医智,

德比高岗一劲松。

车若水(1209—1275),字清臣,号玉峰山民,黄岩讴韶人。其家学渊源(讴韶车氏祖孙四代,有七人录入1921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三部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从小受父车倬和祖父车卿熏陶,治学甚严。初事叶适门生、《嘉定赤城志》主纂陈耆卿学古文,端平二年(1235)改拜杜范为师,遂研性理之学。后与黄超然同拜朱熹弟子、金华经学名家王柏为师,使所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为穷研义理,他多次谢绝出仕,仅受台州知府与王柏力邀,任教过当时的台州最高学府——上蔡书院(以理学名家谢良佐的家乡河南上蔡为名)。咸淳五年(1269),其撰《重证大学章句》一卷,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致知”与“格物”之阙。王柏赞其为“洞照千古之错简”。又著《道统论》,“凡有见于道,有功于圣门者”皆录于书。王在序中赞为“照耀万古,与天地相始终”。咸淳十年(1274),其撰考据名著《脚气集》(系宋元时期著名的十八种笔记小说之一,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曾重行刊印)。另著有《宇宙略记》《世运录》《大学沿革论》《玉峰冗稿》十卷等。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黄超然(图片来自网络)

咏黄超然

百株修竹西清友,

隐士当年设讲筵。

学贯朱程推性理,

道由桃李出柔川。

无求不愠琴书乐,

有得无憎奥义传。

大易之名倾后世,

志行莫景颂超然。

黄超然(1236—1296),字立道,号寿云、晚号西清,黄岩柔极人。其出身仕宦家庭,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为官。幼时师从学者蔡梦说研究古籍,“安居恬静,不以贫穷动其心”,后与车若水师从金华经学名家王柏,得理学之传,并着重研探《周易》。宋末,其两度被举荐乡贡,却“性识高明,不以功名易其志”,而热心于创办义塾,以纲常伦理一意授徒,时“生徒远至,诲人不倦”。五十岁时,其自筑西清道院专心著述,将二程、朱子所注经书中意犹未尽和缺漏之处补注完善,并著有《周易通义》二十卷、《西清文集》《诗话》《笔谈》《地理撮要》《会要历》各十卷等。其子中玉接手义塾后辟为柔川书院,中祀“二程”与朱子,后设讲堂。元贞二年(1296)超然卒。至元朝,台州府因其学行高深,奏《谥议》于朝廷,以赞词“寿考且宁曰康,好古不倦曰敏”而谥其号“康敏”。明洪武十八年(1385),方孝孺慕名亲赴柔川为《黄氏宗谱》作序,撰颂词曰“道本濂洛、学贯朱程,著书立说、大易之名,世革不仕、志行莫景”。

诗咏宋代台州十大儒

▲潘时举(图片来自网络)

咏潘时举

持守清名学业精,

君家利义孰堪轻。

晦庵集内凝思现,

朱子尊前笃志迎。

合一有成时践悟,

抱元无碍总关情。

白湖泉井今犹在,

唯欠儒堂论道声。

潘时举,字子善,原籍临海(其祖父潘大年,系宣和三年进士,官终从政郎监南岳庙),迁居天台。曾于天台上下儒堂(上儒堂在白湖、下儒堂在泉井,后毁)开馆授徒。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其以太学上舍生释褐进士,历任无为(安徽)军教授、国子监正录。他侍师朱熹多年,《宋元学案》引《台学源流》记述,称其“从晦庵游,有闻必记,每喜静坐”,赞颂潘子善“有得于合一之学”。其辨释《六经》疑义及问学大端,亦多所称许,朱子因“谓其为学工夫甚缜密”。由其记录绍熙四年(1193)后的朱子言论,就达四百余条,问答约八十处,被收入《朱子文集》卷六十的有十一书,内容包含答性理、孔孟、书诗、历史、持守和为学之问,其中以问《易》为多。《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四中亦录有七条,如三十五条其问“久侍师席,今得告违,望赐一言,使终身知所佩服”,朱子答曰:“凡前此所讲论者,不过如此,亦别无他说,但于大本上用力。凡读书穷理,须要看得亲切。”据传,黄岩知名学者邱渐,亦曾拜其为师。


徐中美,浙江台州黄岩人,自幼钟爱读书与文学。著有诗词集《且听风吟》、楹联集《墨粲心联》,曾被评为台州市首届藏书状元。


莫道本土无文化,用心发掘鸣天下!

---END---

【文字:徐中美】

【整理:里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