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情景报告会上 榜样力量无穷尽

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情景报告会上 榜样力量无穷尽

报告团成员的讲述深深感动现场观众。

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情景报告会上 榜样力量无穷尽

在5月25日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情景报告会上登台的几位报告人,是我区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不惧艰险,迎难而上;他们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他们敢走最崎岖的山路,敢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们是石漠化片区的绿洲,是大石山区的脊梁。

身残志坚 勤劳致富 刘入源

致富带头人是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玉林市博白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入源就是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优秀代表。近年来,他先后带动本村和周边乡镇的350多户贫困户养了5000多只羊,每户增收2万多元,1500多人脱贫。

16岁时,刘入源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右手掌,他天性好强,只用一个月就学会了左手写字,日常生活也基本没有影响。可是,贫困的家庭状况,成了他比断掌还痛的心病。

2009年10月,由于看好养羊产业的前景,他用全部积蓄引进31头黑山羊,创办了县里第一个种羊场。玉林地区之前基本没人大规模养羊。羊要怎么喂,怎么养,刘入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结果短短的一个月,羊全都死了,家里的积蓄也赔光了。

不服输的刘入源向亲友借钱,再次引进31头羊,同时开始刻苦自学养殖技术。他把铺盖搬进了羊圈,日夜观察羊群的吃喝拉撒。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入源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他决定带着贫困的乡亲们一起发“羊财”。

一开始,自然有人不相信,刘入源就请大家到羊场现场考察;乡亲们不懂技术,他就手把手地教;有人缺少本钱,他就先免费给种羊,等养大了卖掉了再给钱……

李成德是博白县那林镇太平村的贫困户,可全身上下只有53元钱。刘入源给他6头种羊,只象征性收了50元。李成德养羊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刘入源总是随叫随到,热心指导。几年下来,李承德成了养羊大户,盖起了3层小楼,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刘入源采取托管代养的方式,把羊寄养在农户家里,全程提供技术、饲料、防疫,还保价收购小羊,出了问题公司承担。帮扶1500多人脱贫后,刘入源还加入“残疾人阳光扶贫项目”,承诺每年带领100名残疾人致富。

刘入源成了致富“领头羊”,先后获得“自治区残疾人自强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7年12月,刘入源作为代表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今年,刘入源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精神扶贫 拔掉“穷根” 合山市

合山市委、市政府率领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深入群众,开展“精神扶贫”,拆除了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心理围墙,拔掉了思想领域的“穷根”。2016年,合山成为广西首批脱贫摘帽的4个县(市、区)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合山市“精神扶贫”工作给予批示肯定,并要求总结推广。报告会上,合山市委书记莫莲代表该市各级干部,讲述了他们脱贫攻坚工作的点点滴滴。

合山市,产煤量曾占全区的1/4,为广西经济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2年在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被列为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待遇的县(市、区)。

“不想”“不敢”“不能”“不会”,曾经是该市不少贫困户的口头禅。近年来,合山市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扶志脱贫争先锋”活动,针对脱贫困难户,从“思想、志气、信心、心灵、智力”5个方面实施精神扶贫。全市1500多名党员干部与3300多户贫困户结对帮扶,还组织党员、医生、教师3支志愿工作队,开展关爱行动和心理疏导服务。

合山市河里镇洛满村村民江朝宽,是合山市委书记莫莲的定点帮扶贫困户。因为身体残疾,加上女儿正在读大学,江家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下。莫莲发现,江朝宽的心病就是一个字“怕”:发展产业怕赔,外出务工怕远。

经过扶贫工作队的反复动员,2016年底,江朝宽向政府申请小额贴息贷款,买了辆三轮车做起水果生意,一天收入200多元。他又租下了一个占地15亩的果园,一年后收入能再翻一番。

岭南镇溯河村村民谭罗斌,曾是一个不思劳作的“酒坛子”。家里穷得只剩三面墙,另一面墙是靠着邻居家的。2016年,合山市、镇、村三级组成“扶贫小分队”,多次到谭家走访。在思想动员、政策和技术帮扶下,谭罗斌家搬进了新楼房。2017年,他家养了20头猪和两批肉兔,还买了一部三轮车跑运输,家庭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

经过思想引领、励志教育、政策宣讲、技术培训,合山已有1.3万多人转移就业,3100多户贫困户发展起特色产业。

第一书记 扎根山乡 黄江山

从2012年起,自治区先后从党政机关选派1.6万多名干部作为第一书记,扎根贫困山村。黄江山就是其中的一名“80后”第一书记,他满腔热情,在4年间连任两届,为脱贫攻坚工作奉献了青春和才智。

4年前,河池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的黄江山来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集环村,当了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第一书记。

下村第一天,黄江山走的是一条凹凸不平、弯弯曲曲的砂石路,汽车开不进,两个人迎面相遇还要错开身子。村民吴昌明辛辛苦苦养了4头猪,要赶到镇上去卖,但由于路不通,加上天气太热,半途就死了3头。听着村民的哭声,黄江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集环村修一条走出去的路。

2014年初,村民把自筹的2万多元修路款交给黄江山。他带着设计图纸,到县里各个部门做汇报、说情况,先后为集环村争取项目资金800万元,修通了总长17公里的通屯道路,完成了所有自然屯的巷道硬化。

集环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发展种植业一直是难题。黄江山经过考察调研,发现村里的条件适合种植毛葡萄和花椒。他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做工作,好几次连人带车滑下山坡。

驻村4年,黄江山骑坏了3辆摩托车。但他说,百姓的笑脸越来越多,斑驳的石山越来越绿,美好的前景越来越近,就是对全区现任的5000多名第一书记最好的奖赏。

廿年扶贫路 两广兄弟情 陈开枝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1996年开始,广州帮扶百色,东莞帮扶河池,“十三五”时期又调整为深圳帮扶百色和河池。22年前,有一位老党员最早从广州来到百色,来的次数也最多。因扶贫成效突出,他获得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广州市政协原主席、现任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22年间到百色102次,其中有10年春节是在百色度过的。他说:“为什么我始终关注着这片红土地?因为百色乡亲称呼我——‘广州那个兄弟’”。

1996年,广州市委决定由陈开枝负责对百色的帮扶工作。当年的百色100万人没路走,80万人没水喝,60多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15-20万人生活在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地方。

看着百色的贫困状况,一名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让陈开枝在心里发誓:生命不息,扶贫不止!

头10次去百色时,陈开枝都是流着眼泪离开的:老百姓太苦了。为了掌握真实情况,他平均一个多月去一趟百色,星期五早上5点起床赶飞机,星期天晚上9点才飞回广州。仅六隆一个移民开发区,他就先后28次到现场指导。许多次都是带着病,拄着拐杖,爬山过坎。

从1996年至今,经陈开枝牵线搭桥,广州已帮扶广西建成300多个项目,帮助380个村实现通电,兴建人畜饮水工程2.57万处(座),修建公路5000多公里;他动员社会筹集资金3亿多元,新建、改建242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帮助8万多名儿童重返校园。他自己也拿出工资,资助了30多个百色孩子。

2005年,陈开枝从领导岗位退休,到中国扶贫基金会任副会长。2012年,他筹建了百色教育基金会,并担任名誉会长。目前,基金会已筹款1.8亿多元。

党的十九大已吹响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年近80的陈开枝,对百色的扶贫工作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和坚持。他说,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百色乡亲叫他一声“兄弟”;只为他对这革命的红土地,爱得深沉。

大地之子 乡村脊梁

阮成积

广西有1.5万多个行政村,11万多名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阵地的最前沿。靖西市地州镇古文村村委会原副主任阮承积,一马当先,探索致富门路;一腔热忱,为群众解决困难。半年前,他倒在了下乡扶贫的路上。报告会上,女儿阮立婷含泪向大家讲述了父亲的扶贫故事——

在阮立婷的眼里,父亲阮承积是个实干家。2014年,镇里提出要精准扶贫,号召调整产业结构,烤烟、养蚕一起抓。但村民们大多不愿意,怕做不好亏本。阮承积一户一户做工作,自己第一个承包了80多亩土地,种桑养蚕,第二年就有了不少的收入,村民们见状纷纷加入。阮承积夫妇还主动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再无偿传授给村民,家里的蚕房成了镇里的党员创业基地的示范点。如今,全村桑树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越来越多的家庭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2017年12月6日,阮承积请了工休假在家里干农活,因为放心不下扶贫工作,又匆匆开车去接扶贫干部下村。可途中一场交通事故,他与家人天人两隔。

这匆匆一去,让女儿阮立婷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奶奶,父亲已经不在了;女儿给他买的新手机里,存着唯一的全家福和他与妻子补拍的婚纱照;他再也不能亲眼看着帮扶过的乡亲们,把种桑养蚕的规模越扩越大。

“我想对爸爸说,我会牢记您的教导,把扶贫扶智的路子走下去”,在镇中心小学当教师的阮立婷说,她要让孩子们不再因为没有文化而贫困,要让家乡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更美丽。

蓝标河

脱贫攻坚战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有冲锋陷阵,有流血牺牲。2015年至今,广西已有40名扶贫干部倒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就在一个月前,又有一位扶贫干部永远离开了。报告会通过情景再现,让大家记住了他的名字:蓝标河——

蓝标河出生在广西都安,2014年主动要求从广西社科院调到自治区扶贫办,做一名专业的扶贫工作者,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制定我区扶贫考核体系标准。没有任何的先例、没有现成的数据,蓝标河和同事们靠两条腿跑基层、做调研,经过3个多月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制定完成广西第一套扶贫考核标准体系。

2018年3月,蓝标河挂任融安县委常委、副县长,兼任自治区驻融安县“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由于工作忙碌,他几年没回老家,连母亲中风住院一个多月也没能回去看看。哥哥蓝标松又心疼又生气,蓝标河在电话里保证:明年我一定回去!

“明年一定回去”,竟成了蓝标河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今年4月14日,他连着几日加班工作后,从柳州市融安县驱车5个多小时赶回南宁,准备参加扶贫工作重要会议。下车后,他直奔单位加班,当晚7时许,刚回家不久的他在继续加班整理材料时,因为疲劳过度倒下。为广西的扶贫事业,蓝标河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科研报国 科技富民 邓荫伟

扶贫扶智,科技先行。工作40多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荫伟一直深耕于田间地头,甘愿当一个“泥腿子”教授。他的科研课题大多是能实现增产增收的经济作物,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了国家和广西下达的17项科研任务,为八桂大地的千万农户栽下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4月25日早上7时,刚做完心脏手术7天的邓荫伟就出门了。他赶着时节,把1500多棵新品种油茶树苗送给农民,再指导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工作40多年来,他只研究了“三棵树”:银杏、油茶、金花茶。这3个树种也是广西最具有特色的经济林树种。

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种下后往往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挂果。为了使银杏树生长快、早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邓荫伟开始了艰苦的科研之路。在银杏生态环境调查中,他早出晚归,每天步行几十公里是常事,在银杏良种苗培育过程中,他顶着烈日在田间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在开展银杏人工授粉的研究中,他常常爬到十多米高的树上进行观察。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邓荫伟和团队终于培育出银杏良种苗木,也掌握了成熟的人工授粉技术。培育的绿化大苗,经过15-20年的管理,每株价格达3000-12000元。灵川县海洋乡小桐木湾村有银杏树200多棵,人口28户,通过人工授粉后,每户每年可增收一万元以上。

2010年初,邓荫伟转入油茶良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2016-2017年,他在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协助当地建起若干油茶丰产栽培示范点,并获得明显效果。资源县文垌村建起1000亩的油茶示范园,2016年产茶果10万公斤,2017年产茶果达30万公斤,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示范园每年还接收60名贫困户做工,每人每年可增收1.5万元。

2017年,桂北油茶良种丰产栽培技术项目研究成功,邓荫伟也到了退休年龄。可是,他又把研究重点转移到金花茶繁育与栽培技术上。

有朋友劝邓荫伟:这么大年纪了,身体也不好,应该好好休息,别那么拼了!邓荫伟回答说:“我这一辈子就是拼过来的,先和低产低效的生产技术拼,后来和自己的身体拼,现在又与时间拼。”他说,他要继续努力科研,继续推广新技术、新成果,让更多农民朋友的日子越过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