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真佛山三教合一聖地的起源

據《達縣誌》載,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始建關帝廟(即現“文武殿”所處位置)。道光六年(1826年),景市巖峰溝人蔣成壽在此落髮修行,順應唐宋以降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大趨勢,開“忠孝善”法門,創“青雲派”,開始弘揚佛法和收徒傳道。道光九年(1829年),綏定知府(今達州市)孫益廷題“真佛山”三字匾額懸掛于山門,隨後僧眾和信徒將關帝廟改名為“德化寺”。以儒道教的“忠孝”為主線,把佛教的向善、儒家倫理文化對世俗血緣親情的主張、道教的崇尚自然等文化精髓思想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成為“孝、善、忠、仁、義、禮、信”等三教合一的理論根據及信念源泉,把佛教《達摩血脈論》的宗旨“三界混起,同歸一心”的思想發揮的淋漓盡致,形成獨特的三教合一的自傳體系和完備的組織體系,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特殊宗教思維範式,其弘揚的孝、善法門,在宗教界的影響不斷擴大。其經典文獻有《六十真言》、《西衲經》、《佛說慈悲經》,全部用淺顯韻語寫成,融孝善思想於佛理之中,主要以佛教信仰和神話渲染的方式,記述“青雲派”佛教創教經過,宣揚孝善思想,勸人自淨其心,從善棄惡,嚴守教戒;強調只有懺悔免罪、潔身淨口、孝順父母才能能獲得儒釋道三教神靈的指引,增壽延福,獲得正道,具有宗教的出世性與倫理的入世性等雙重特徵。

德化寺所供神靈儒釋道雜糅,處於“佛中有道、佛中有儒”的狀態,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佛教寺廟,正如《佛說慈悲經》中最後一句“儒釋道德眾像多,普同供養都落坐”,體現了三教同奉的特點,揭示了真佛山在神靈供奉上以儒家宗法信仰和孝善觀念為核心,糅合佛道兩教神靈形象,並將世俗人物神化的民俗信仰格局。問道苑、訪儒閣集中展示道家和儒家文化精髓,與德化寺一道組成“三教文化體驗區”。蔣佛爺祠堂是德化寺開山祖師德化和尚蔣佛爺的家祠,全方位展示了我國源遠流長的家祠文化。玉佛寺是德化寺開山祖師德化和尚出生之地和墓藏之地,寺內兩座墓塔國內罕見,高者20層,高42米多,是蔣佛爺的肉身塔。低者18層,高31米多,是其大徒弟的陵墓,兩塔建築雕刻精湛絕倫。真佛山三殿建築,是川東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寺廟,建築藝術、建築風格,以及寺內的雕塑藝術,都是川東地區絕無僅有的,是一座藝術寶庫。在全川的寺廟中,也是建築藝術最特別的寺廟之一。

真佛山1984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距縣城30餘公里,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景名。

達州真佛山三教合一聖地的起源

達州真佛山三教合一聖地的起源

達州真佛山三教合一聖地的起源

達州真佛山三教合一聖地的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