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20萬,誕生了4位狀元!

宜興市,簡稱宜,古稱“荊邑”、“陽羨”,隸屬於江蘇省無錫市。在地理位置,縣級宜興市地處江蘇省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與武進相傍。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縣級宜興市總人口超120萬。作為人文薈萃之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今縣級宜興市一帶誕生了4位狀元、10位宰相、385名進士,可謂“中國人才之鄉”。

江蘇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20萬,誕生了4位狀元!

首先,宜興市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縣級市之一,位列2017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而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宜興,同樣非常繁榮。根據史料記載,早在一萬年前,就有宜興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7000年前左右,宜興地區宜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駱駝墩類型文化”。西周時代至春秋末期,宜興屬吳國。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出兵滅吳,宜興改屬越國,公元前355年,楚國興兵滅越,宜興改屬楚國。

江蘇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20萬,誕生了4位狀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後,宜興正式立縣,定名為陽羨縣。由此,對於該地區來說,自公元前221年建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義興郡,將陽羨、國山、臨津三縣合併為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趙光義這位皇帝的名諱,改義興縣為宜興縣,屬常州。對於宋朝時期的宜興縣,交通便利、工商業繁榮,是宋朝賦稅的重要來源地之一。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興縣為宜興、荊溪二縣。公元1912年,兩縣重新合併為宜興縣。

江蘇省一縣級市,人口超120萬,誕生了4位狀元!

最後,1983年至今,宜興縣隸屬於江蘇省無錫市。1988年1月9日,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對於歷史上的宜興市一帶,人才輩出,誕生了4位狀元、10位宰相、385名進士。其中,就這4位狀元來說,第一位是北宋時期的佘中,第二位是南宋時期的蔣重珍,第三位是明朝崇禎年間的周延儒,第四位也是來自於明朝末年的陳於泰。此外,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宜興留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如今,縣級宜興市總人口約為126萬人,在江蘇省的各個縣和縣級市中,這一人口數量排名靠前。

文/情懷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