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今年五一假期間,杉杉in象正式開業,當天人山人海,讓一向暢通的東昇路和中環西路著實擁堵了一把。在嘉興,只要有商業中心開業,頭幾天必然是人從眾,誰叫咱嘉興人喜歡噶鬧猛呢。我也偷閒逛了一圈,原本想著大搓一頓,順便趁換季買幾身新衣服,奈何一分錢沒花就打道回府了。吃飯人太多,等號大多數一小時以上;買衣服,沒看見多少品牌,看來還是這週末開業的大潤發叫人期待。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很多商業體開業當天都是人氣爆表,前期宣傳你也總能看到漂亮的文案,“一線品牌入駐”、“吃喝玩樂一體”、“史上最大折扣”、“***強勢入駐”……總之能勾起你去逛逛的慾望。然而,新鮮勁過後考驗成敗的還是時間,最終屹立不倒的才稱得上成功。

十年一回首 嘉興商業遍地播種

● 2006年9月28日,秀洲區江南摩爾整體正式開業;

● 2010年12月18日,南湖新區中港城購物廣場啟動試運營;

● 2012年4月27日,市中心旭輝廣場盛大開業;

● 2014年12月24日,運河新區中潤·麗豐新天地盛大開業;

● 2015年4月25日,中環江南新天地盛大開業;

● 2015年6月12日,國際商務區嘉興萬達廣場盛大開業;

● 2015年12月18日,秀洲新區嘉興中關村購物廣場盛大開業;

● 2016年1月15日,市中心八佰伴購物中心盛大開業;

● 2017年4月29日,運河新區泰富世界城開業;

●2018年4月28日,中環杉杉印象正式開業;

● 2018年5月25日,運河新區龍鼎萬達即將開業……

從時間軸來看,嘉興商業綜體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平均每年有一到兩個商業綜合體迎來開業,尤其是2014年之後,三年時間內就有7個商業綜合體開業。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嘉興市本級共有22個可知商業綜合體(包括未開業的),其中含餐飲、服飾、電器、超市、娛樂的大型商業綜合體有14個,待開業的大型商業綜合體5個。算上商貿綜合體和專業市場,嘉興市本級商業項目超40個。

根據2016年下半年數據顯示,中小城市人均商業面積應該控制在0.8-1平方米,大城市應該控制在1-1.2平方米,嘉興作為中等城市,人均已經達到1.56個平方,居全省首位,也遠遠超過大城市的標準,商業體明顯太多了。

正是因為如此,重複建設、惡性競爭、經營不善、工程爛尾等現象頻出,資金鍊斷掉的也有,最典型的就是市中心的鹿都廣場。於是,該年嘉興出臺《關於促進商貿綜合體和專業市場規範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旨在剎車整改,規範市場。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摸索前進 播種容易開花難

在嘉興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商業綜合體的整體生存指數並不高,後期運營出色,持續保持高人氣的更是屈指可數,血淋淋的教訓不在少數:

鹿都廣場:沒熬到開業就走上了爛尾的窮途末路,2017年經歷三次拍賣才找到“新主”。如此有利的位置卻演了這麼一出“悲劇”,作為土生土長的嘉興人難免有些心痛。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中潤·麗豐新天地:同樣佔據黃金位置,處於中山路、中環西路商圈附近,2014年底非滿鋪開業後一直不溫不火,之後就逐漸走下坡路,後因資金鍊問題其餘工程爛尾,就連開業的門店七七八八也關得差不多了。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江南新天地:正居中環和中山路交叉口,位置好得一塌糊塗,但終究沒能存活下來,開業不到三年時間就拜拜了,據說現在處於整頓階段。

中港城:嘉興東南方向早期的商業綜合體,那時候還沒有萬達,區域內商業競爭也不大。但中港城最終還是走上了經營不善的道路, 2016年10月江南大廈撤櫃更是給出了致命一擊。不過,目前也在整改中,希望能浴火重生吧。

......

其餘50%以上商業綜合體都在生存邊緣掙扎,每天的客流量並不多。比如戴夢得、江南大廈相對單一的傳統百貨,再比如江南摩爾、旭輝廣場、中關村購物中心等商業綜合體。當下認可度最高的兩個商業項目就是後起之秀——市中心的八佰伴和國際商務區的萬達廣場。

事實證明,播種容易開花難,撇去電商衝擊的大環境,嘉興商業需要思考的問題到底有哪些?

01人流/消費力

消費能力是決定該區域內商業存活指數的關鍵,人口又是消費力的基石。一般城市發展水平越高,人口越多,城市的消費力就強,所需要的商業體也多。在合理佈局的情況下,商業的存活率也越高。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2017年末,嘉興市常住人口465.6萬人。根據2016年出臺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預測嘉興2020年人口將達到590萬人,這就意味著接下來三年時間,嘉興常住人口將增長124.4萬!平均每年增長41.5萬,如果能實現,那對嘉興商業而言將是重大利好!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2018年,嘉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3507元,位列全省第四。今年一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4.57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位列全省第四位。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雖然當下消費力量和商業體量存在不對稱現象,但人口上漲和消費能力的提升為商業正面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02業態/體量

除了外因,另外一大決定成敗的因素就是商業綜合體自身條件,例如位置體量業態。拿嘉興幾個典型的商業綜合體來說,八佰伴的接受程度之所以高,是因為綜合體本身體量大,業態相對豐富,能滿足客戶吃喝玩樂購一體化需求。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比如以家庭為單位的外出,在八佰伴能看電影,也能帶孩子去木馬王國玩,還能滿足一家三口購物需求,男裝、女裝、童裝,相比其它商業體,在八佰伴品牌更多,選擇餘地更大。

這種多樣化的體驗,有些綜合體就實現不了,比如早期的戴夢得和江南大廈,以傳統百貨為主,休閒娛樂、餐飲相對缺失。再比如中關村購物中心,雖然業態算得上豐富,但品牌少,整體品質不高,體驗度比八佰伴自然差一些。

面對強大的競爭,嘗試轉型,業態更新是不少商業綜合體要面對的事情。

03當地人的消費習慣

嘉興人的消費習慣再明顯不過了,百事“吃”為先,不管走到哪要排隊的一定是飯館門口,商業體想在嘉興求生存,餐飲一定要抓牢。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這也不是說嘉興人不愛購物,只是嘉興人對購物的痴迷度不高:

☞ 和網店的較量有些人愛網購,去商場更多的是逛逛,最終是否有成交全看緣分。這點反映出來的就是電商崛起實體統行業的衝擊。

☞ 消費認知稍微有點生活品質的朋友,最愛吐槽嘉興商業,老覺得嘉興所有綜合體業態大同小異,也沒幾個上得了檯面的品牌,真想買都跑上海、杭州去。融杭接滬下其實也帶來了嘉興本土消費力的流失。

☞ 就近消費是很多人的習慣。住在南湖區的小夥伴習慣去萬達,老市中心的則會選擇江南大廈、戴夢得、旭輝多一點,秀洲新區附近的就去江南摩爾、中關村逛逛,前提是這些商業綜合體有一定的可逛性,不然很多人寧願捨近求遠。消費水平的升級,對商業體業態有了更高的要求。

☞ 目的性消費。

打個比方,我住秀洲新區,單純只是看個電影就會去中關村,因為近。但如果約了朋友要逛逛,準備有儀式感的搓一頓,我們就會驅車去稍微遠點的八佰伴,箇中原因,想必大家都有同感。

遍地商業綜合體帶來的競爭,優勝略汰的市場規則,業態同質化卻難以突破……嘉興商業播種容易開花難。

直面問題 試圖打贏“翻身仗”

基於運營現狀,很多商業體走上了“試圖改變”的道路,並且有了實際性動作: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抱團取暖:典型的就是江南大廈和戴夢得,同樣是嘉興市中心老商業體,距離也近,這幾年兩家抱團動作頻頻,共同宣傳、一券通用、共用停車場等等。

謀求合作:運河新區龍鼎萬達經歷了兩次“更名”後方才抱住萬達的大腿,這一招實在明智,既賺了吆喝聲,又背靠大樹好乘涼。5月25日,龍鼎萬達即將開業,又有一家商業綜合體走進考場。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升級改造:這種方式就涉及到改造了,在嘉興是比較常見的方法。早期的有2013年6月戴夢得歇業改造,眼下有改造升級中的歐尚合樂城(外立面已經出來)。其中部分在改造同時還會涉及業態轉型。

以點帶面:對於商業綜合體而言,一方面的優勢能帶來人流的導入。比如杉杉in象,一開始新大潤發就是其金字招牌,週末(5月12日)這家比老店大3倍的升級版大潤發即將開業,必然能吸引大批愛逛超市的消費者,而部分消費者就會轉化成整個商業綜合體的消費力。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以上是嘉興目前商業體尋求生存常見的手段,但基於人口和消費力兩大根本性問題,這些方法雖然能緩解個別商業綜合體的運營現狀,很難從根本治癒商業之殤。

舊苗未開花 新種已播下

據不完全統計,未來幾年內嘉興市本級還將有5個商業綜合體迎來開業,其中不乏頗具特色的綜合體。比如依靠月河歷史街區,主打旅行主題的商業街區-月河印巷;文化、商業、旅遊為一體的大樹·絲路彩虹;佔據國際商務區有利地位的臺昇·國際廣場。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大樹·絲路彩虹

2.3萬方大潤發!運河新區萬達廣場!嘉興商業打響“翻身仗”?!

月河印巷

從項目規劃信息來看,這些待入市的商業綜合體體量較大,也有特色定位,但是否經得住市場考驗,還要看後期項目招商情況和業態分佈。

常住人口穩步上升,居民消費實力逐步提高,商業體同質化競爭嚴重,可以說嘉興商業的未來“喜憂參半”。想要打好這場“翻身仗”,減少鹿都廣場、麗豐新天地等失敗案例的發生,需要商業體自身經營,準確定位和政府的合理佈局,正確引導,最終還是要著眼於城市發展的大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