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声声慢》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声声慢》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声声慢》

李清照的晚年颇为不幸,那些倾诉晚年悲凉心境的词,无不浸透着她的字字血、声声泪。而李清照晚年如此凄凉的心境,不仅仅因为我们已经讲过的国破、夫死、文物丢失,还有一件让李清照颜面尽失、羞辱万分、痛苦不堪的事件:再嫁张汝舟,并与其离婚。

张汝舟早年曾做过池阳军中的小吏,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中进士,绍兴元年(1131),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等小官。其时,赵明诚病故,李清照一下子变得十分寂寞。张汝舟以“赵明诚同学”的身份认识李清照后,对其百般呵护,消解了李清照的防范。寂寞孤独的李清照误以为张汝舟是一个可以依赖的人,遂于绍兴二年(1132)再嫁张汝舟。其实,张汝舟早就知道赵明诚、李清照是北宋的金石大家,希望通过婚姻骗取李清照的文物字画。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李清照的众多文物竟然损失殆尽,仅存的一些文物字画亦保存甚严。于是,张汝舟穷凶极恶的面孔暴露无遗,甚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不过,“家暴男”张汝舟低估了李清照的刚毅和智慧。李清照为了结束这场恶梦,断然告官。当时,李清照与张汝舟结婚仅三个月。李清照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所谓“妄增举数入官”,是指宋代规定举子参加科考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的资格以后,可以直接授官,张汝舟是靠虚报科考次数取得的官职,这可是欺君的重罪。

按照《宋刑统》规定,妻告夫,即使证据属实,可以判离婚,女子也需服刑两年。李清照为早日摆脱噩梦,不惜身陷囹圄,也坚决告发张汝舟。最终,李清照与张汝舟离婚成功,张汝舟被除名夺官,发配柳州编管,李清照被收监关押。九天以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出手相救,李清照获释。出狱后,李清照写了《上内翰綦公启》,以示答谢。

虽然从这桩婚姻中解脱了出来,但李清照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感情极为沉痛,应当就是其经历了离婚案之后所写。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声声慢》

这首词上片前三句的七组叠字,一直让人们惊叹不已。

“寻寻觅觅”四个字,字面意思非常易懂,但是,放到这首词里,就大有学问了。易安居士在寻找什么呢?经历了国破、夫亡、文物丢失、再婚失败、身陷囹圄、声名俱毁之后,她想要寻找什么呢?其实,“寻寻觅觅”,只是她心境极为恶劣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她什么都不想找,也找不到。赵明诚能找回来吗?幸福的家庭能找回来吗?丢失的文物能找回来吗?再婚失败,坐了九天牢,一生清名能找回来吗?所有失去的东西统统都找不回来。这一点,李清照太清楚了,她还需要找吗?还需要“寻寻觅觅”吗?

“寻寻觅觅”四个字写活了李清照此刻百无聊赖的心态、动作。“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后的结果。找来找去,什么也找不到,找到的只是“冷冷清清”。但是,这不是气温的冷清,或者说这不仅是气温的冷清,更是心境的冷清、彻骨的冷清。人世间有比这更冷清的吗?

“凄凄惨惨戚戚”,是“冷冷清清”之后的另一个心理感受。一位寡居的老人,一位极为敏感的才女,经历了这些年的苦苦挣扎,得到的却是“冷冷清清”,是“凄凄惨惨戚戚”。

应当指出,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这七组叠词,多用齿舌音,读起来徘徊低迷,婉转凄楚,颇有一种悲凉之感,愁绪在开篇便弥散开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点明季节是秋天。夏日的余温即将退去,空气中已有了寒意,这样的季节,最难调养。“将息”,调养,这里的调养不仅指身体,更指精神。词人写这首词时,心中的伤痛远胜于肉体的伤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深秋的傍晚,些许淡酒,独酌独饮,实在敌不住傍晚时节的寒风。其实,真正让词人感到寒意阵阵的,不仅是自然界的寒风,更是心中的寒意、人生的寒意。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仰望天上飞过的雁阵,似乎是自己当年在故乡见过的旧友,如今它们一行行南飞而去。明年春来,它们还能够回到故乡,而自己却不知何日可以再返故乡。目睹雁行,词人感到阵阵伤心。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从早晨至傍晚整整一天的百无聊赖,痛苦、伤感。

下片单单挑出黄昏,专写黄昏时的感受。这种写法,极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上片写白天和夜半,下片专写黄昏,而且写的意象也极相似,都是菊花。不过,《醉花阴》中的菊花意象,凝聚的是夫妻分别的忧愁,而本词中的菊花意象,凝聚的是国破家亡、声名扫地等一系列的人生打击的痛楚,这种痛楚,远远超过了夫妻之间短暂分别之苦。

因此,下片开篇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依然是菊花凋零,但是,“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沉痛无比。遍地凋零的落花,已经无心欣赏、把玩。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独坐窗下,怎么能熬到天黑?这,已经不仅是度日如年,简直是度时如年了。深悲巨痛,就这样透过对时光漫长的独特感受,缓缓道出。其实,从傍晚至天黑,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在充满了悲愤、凄苦之情的词人心中,每一刻都难过、难熬。这就是心理时间的巨大作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在古代诗人、词人的心中,梧桐永远是一个凄苦的意象。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他们都把梧桐当作一个悲情的象征。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这首词,同样将梧桐置于一个悲愁的意境中。傍晚时分,细雨纷纷,点点滴滴,词人突然发问:这么多愁,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

我们前面品读过的词人,多用比喻写愁情,最有名者如贺铸,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种意象写一种愁情。李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容愁情。总之,是以多写少,以有形写无形。但是,李清照却反其道而行之。全词结尾,不用任何一种比喻,只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戛然而止。似乎什么都没说,但是,它留给读者的想象却大大超过了“愁”字本身。

摘自《赏词如风: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 》,王立群著,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声声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