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祕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餘嘗食於某觀察家,諸菜尚可,而飯粥粗糲,勉強嚥下,歸而大病。

清朝文學家袁枚有些矯情,因為別人家的飯粥煮的不好,就大病一場,還著書吐槽。

但也不得不說他真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特別挑剔的老頭子。

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秘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除著名的《隨園詩話》外,還有一部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叫《隨園食單》,其中就包含“茶酒單”。

可以說,袁枚不愧是吃貨的頂峰、品飲的巔峰,他被稱為清朝第一品茶師

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秘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袁枚善於辨茶。

65歲以後,袁枚開始遊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等地,嚐遍各地名茶,並且記載下來。

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

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採掇最少。”

還有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他喜歡品茶,且有獨到見解。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藥”,但是乾隆51年(公元1876年)他遊武夷山,來到曼亭峰天遊寺等地後,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

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秘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道:“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他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

從此,他在與詩友論茶時,始終把武夷巖茶排在諸多名茶的首位。

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秘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袁枚認為,要泡出一壺好茶,需先有好水,其次要注意火候,這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

他有精彩的描述:“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嚐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

至於烹煮,他的妙法是:“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髮也。”

山西裴中丞曾大讚:“餘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

這是對袁枚的最高褒獎。

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秘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他也講到收藏茶葉的方法:“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

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

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秘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還寫到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

有一種

“麵茶”,熬粗茶汁,炒麵兌入,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皮亦可。

還有一種叫“茶腿”,是用茶葉燻過的火腿,肉質火紅,味鮮而帶茶的清香。

可見他對茶、對飲食有相當研究,生活質量自然高了。

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秘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在好茶的滋潤下,他寫下許多茶詩。

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

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彿進入茶世界。

《湖上雜事詩》有:“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一點,布裙紅出採茶娘。”

描寫身著紅布裙的採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中採茶,生動醒目。

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後溪;每到此間閒立久,採茶人散夕陽西。”

可知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一杯好茶能滌淨塵慮,撫平煩躁之心。

袁枚深諳茶道,悟得茶理,因此不願在官場爭逐名利,依循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悠遊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壽。

第一品茶師袁枚的長壽養生秘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定要入風雅


文總結自前人,多為編整,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煩請關注【武夷巖茶課堂】,你想知道的告訴我

凡我所知,知無不言,我所不知,查盡資料,為你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