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墓:吸引來自全世界的人

坐落在倫敦市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像一個巨大的時空隧道入口。來訪者在爬滿綠色藤蔓與苔蘚的墓碑間穿行,聽蟲鳴鳥叫,看灰松鼠在墓碑上跳躍,彷彿回到一百多年前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

一條公路從安葬17萬亡靈的海格特公墓中穿過,將它分為東西兩個墓園。公墓的官網上對東墓園這樣介紹:“安葬在這裡最出名的是卡爾·馬克思,他的墓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人,無論他們是否與馬克思志同道合。”

1849年,馬克思帶著妻兒遷居倫敦,在這裡完成了《資本論》。工業革命將“日不落帝國”送入黃金時代,也推動馬克思與約翰·凱恩斯這樣的政治經濟學巨匠們進行深入思考。他們試圖理解資本主義社會及支配它的經濟規律,想要預言這種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將走向何方,但卻得出相悖的結論,讓後人們爭論至今。

安葬著馬克思的東墓園對來訪者收費,門票每個人4英鎊(1英鎊約合8.66元人民幣)。提示進園收費的木牌上畫著馬克思的頭像。英國的墓園收費很少見。賣票的工作人員解釋說,海格特公墓由慈善基金會管理,並非政府資助,門票費用都用於墓地的維修保養。

信仰共產主義的同志們來拜謁馬克思,在他的墓前放下一束鮮花、一根蠟燭。他們視馬克思為“偉大的先知”,認為他預言了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無法避免。他們說,一次次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都印證了被馬克思頻頻提及的那對矛盾——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不可調和。

馬克思墓很好找,幾乎就在墓園中心的道路旁。兩米多高的花崗岩墓碑上是馬克思的巨大頭像,這與周圍墓上的十字架、聖母像反差強烈。這個墓碑是上世紀50年代英國共產黨籌款新建的。二戰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讓來此拜謁馬克思墓的左翼人士不斷增多,馬克思的墓也被從不遠處一條泥濘的小路旁遷到這裡。現在遊客們按著地圖也要找一會兒,才能找到很不起眼的原墓址,那裡只有一塊寫著馬克思一家人名字的墓碑。

200週年的“生日禮物”

馬克思墓正在維修,拉起一圈圍欄。建築工人約翰剛剛將幾塊大理石板鋪在墓前。他告訴我,這是為了幾天後馬克思的誕辰日,“算是給他的生日禮物吧”。

“我當然知道馬克思,他呼籲工人站出來發起運動,革命、革命、運動、運動!”正在墓旁休息喝茶的約翰揚起右拳。正是他這樣的藍領工人當年被馬克思定義為“歷史的創造者”。

長眠於海格特公墓的其他人包括詩人、銀行家、科幻作家、爵士樂歌手、一戰和二戰中遇難的戰士,更多的是普通人,他們的墓碑上寫著“一個好爸爸、好丈夫”或是“大家都喜愛的人”。海格特公墓目前仍有墓穴在出售,但只能即買即用,預訂者只能是超過80歲或確診不治之症的人。

在距馬克思墓幾米遠的地方安葬著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的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19世紀時,馬克思還是靠朋友接濟的窮人,而斯賓塞被公認為“19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在當時就可以依靠稿費維生。但今天,馬克思的墓前常有拜謁者,斯賓塞的花崗岩墓碑前卻少有人來探望。

這裡還安葬了許多和馬克思一樣終生致力於探索真理的人,比如英國科幻小說作家、《銀河系漫遊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亞當斯在他的這本名著中探索宇宙的終極意義,一臺超級電腦花了幾百萬年時間最終得出“生命、宇宙和萬物的終極答案是42”這樣令人困惑的答案。有的悼念者會在他墓前的泥土裡插上一支筆。

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發人深省的金色文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句)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如何改變世界”。

“他最大的權力就是思想”

馬克思是思想家,更是革命家。他是個不滿的挑戰者,是個“不安分”的行動派。他的理想是:打破舊世界,創造新世界。即使是那些對馬克思的預言心存懷疑的人也會在墓前走走,若有所思:今天的世界是不是那個需要打破的舊世界?

現在談論社會制度,也許是最合適的時間。今年是《共產黨宣言》發表170週年,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今年也是2008年9月爆發的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發生10週年。這場危機隨後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所帶來的影響至今沒有消失。一些政治學者們將以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為代表的民粹主義歸咎於那場金融危機帶來的中產階級收入增長長期停滯不前。

從來沒有完美的、一成不變的社會制度。當一種制度陷入困境時人們總會對另一種制度投入更大的興趣。

挪威利勒哈默爾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漢斯·瓦林魏厄和妻子在馬克思墓前合影留念。他說社會民主主義思潮深刻影響挪威,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現在在挪威思想界仍很重要。

“不管你對馬克思持何種態度,不瞭解他就無法真正瞭解歷史。”瓦林魏厄說,“他是個沒有權力的思想家,他最大的權力就是思想。”

對中國遊客而言,馬克思故居與莎士比亞故居、大本鐘、白金漢宮一樣,都是熱門的旅遊景點。中國駐英國的各種機構也常常到馬克思墓組織主題黨日活動。

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諾蘭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內部矛盾的分析為資本主義自19世紀以來的發展提供了觀察角度。“馬克思理想中的共產主義更類似於中國的‘大同社會’。”他說,“中國目前正處於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反思過程中,從‘共產主義僅僅意味著公有制’向更靈活的解釋演進,這才是共產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倫敦從來是個屬於未來的城市。在這裡,未來已來。馬克思當年在這裡見證了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與尖銳矛盾,論證了社會發展規律,並做出了超前於他所處時代的選擇。今天的學者們也在努力想象“後資本主義時代”的樣子。也許安靜的海格特公墓是思考這些問題的好地方。

马克思墓: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人

參觀者在拜謁馬克思墓(蒂姆·愛爾蘭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