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為何在十二年內都沒被識破是女兒身?

娛樂圈大咖秀

花木蘭所處的時代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晉朝發生八王之亂的時候,北方少數民族乘機將漢人擊潰,建立了北方政權。

在南北朝時期的時候,南朝的女性還保留著漢人的習慣,那種窈窕淑女花前月下的美,而北朝的女性大部分都是遊牧民族會騎射,英姿煞爽,比較彪悍。(這裡給一些不是很瞭解這段時期的人科普一下,晉朝發生八王之亂時,北方少數民族擊潰了漢人在北方建立了北方政權。一部分漢人去了南方,建立南朝政權。這段時間的交替是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朝:東晉、宋、齊、梁、陳。這段時期就叫做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和漢族互相較量與融合,一直持續了三百年之久,一直到唐朝都還在融合,所以也說唐朝女性開放也是由此。)

花木蘭是鮮卑族人,體型比較的寬厚,比較結實和壯實,並沒有漢族女性那麼的嬌弱。

在當時還流傳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馬如卷蓬。

左騎右射比疊雙。

婦女尚可此,男子安可逢。

這首詩不是說只有女性猛,而是整個社會氛圍比較的猛。所以女性大部分都是會騎射的,從小的學習,身體也會比較健康與結實。



這基本上來說這就是對北朝的一個基本寫照。所以北朝的女子是會騎射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木蘭辭》中會有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還有一個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有看法很大一部分是被迪士尼的誤導,其實花木蘭並不是漢人,整個花木蘭的故事也不是抗擊侵略的。《木蘭辭》的記載,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也是證明木蘭並不是漢人的證據。



前文中說木蘭作為一個鮮卑族人,她的體型是比較壯實的,而且社會氛圍比較猛,木蘭在騎射等相關技藝上都是懂的,所以從外形看木蘭的女兒身身份不是很明顯的。

在《木蘭辭》中的介紹中說,木蘭在軍中擔任的是類似於偵察兵或者傳令兵之類的兵種,這類兵種由於其特殊性,是不會與普通的士兵同住的,他們有些單獨的這類兵種的營帳,由於兵種人少,住的空間較大,不用人貼人所以也不容易認出。

長達12年的軍旅生涯,又處於南北朝這樣的比較混亂的時代,戰事吃緊,繁忙的時候存在的次數很多,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和衣而睡,或者靠著馬睡,所以也很難被發現。長時間的日積月累的上場殺敵的鍛鍊也會讓木蘭的身體更加硬朗,而且古代沒有皮膚的保養措施,長期的日曬雨淋,皮膚也會變得很粗糙,也很難看出。

大家有什麼關於這段時期想法和疑問以及木蘭相關信息的討論,都可以給我留言,大家一起交換意見與討論。


周大島Sean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半夜難眠,除了“可汗大點兵,卷卷有爺名”之外,木蘭還有沒有其他愁思?

一首《木蘭辭》,究竟隱藏著怎樣一個千古秘密?

任何秘密都有跡可尋,我們試著破解。

女大當嫁,可是木蘭還沒有婆家。

從何看出?

通觀全辭,隻字未提,此其一。

其二,木蘭替父從軍,夫家必然有意見,有嗎?沒有。

沒有意見,就是沒有夫家。

有人猜測可能瞞著夫家,紙包不住火,“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從軍至少十年,也就離家至少十年,這麼長時間有可能瞞得住嗎?

其三,年齡過小不成立,都到了可以代父從軍的年齡了,還能小嗎?

大戰在即,前線缺兵,可是也不會讓十歲童去送人頭。

古時男子十六成丁,即十六歲開始要承擔社會責任,也就是說木蘭出征時,至少在十五歲。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古時少女十五及笄,論歲當嫁,就算木蘭出征時十歲,歸來也是二十以上的老姑娘了,哪個夫家會同意?

所以推斷木蘭當時的處境是:年已及笄,尚待字閨中,大女尷尬。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夜深人靜,此情越甚。

“不聞機杼聲”,可見並不是真的在認真織布,只不過深夜睡不著,有些事又不便流露,所以常拿織布做掩飾。

“惟聞女嘆息”,可是時間久了,家人還是察覺到了異常。

半夜了,此時在近旁關心的也只有家人,賊是沒有這種閒情的。

當然,木蘭也未必有雅緻和賊談心。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不放心,再三追問。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真實心思女孩家怎麼好意思出口呢?只能隨口搪塞沒什麼。

越是掩飾不肯說,越是說明有問題。

家長緊追不捨。

打破砂鍋問到底。

木蘭沒有辦法,被問急了,忽然想到“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急中生智,當即就把此事搬出作擋箭牌,為了顯得更加逼真,發出幽幽嘆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家人放心,原來木蘭是孝女,在為父親發愁呢。

然後相繼黯然:是啊,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怎麼辦啊?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木蘭靈光一閃,把心一橫:“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反正找不到婆家,與其空坐在家胡思亂想時間久了讓人看笑話,不如走出去,既能解決家裡事,還能躲一躲世俗的眼光——何況軍營裡大好男兒多得是,就不信找不得一個如意郎君!

想法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出門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朝夕十二年,連女兒身都未識破,何來有情郎?

也許木蘭早在“歸來見天子”時心裡就有定論了吧,所以在“可汗問所欲”時,“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千金難買有情郎。

與其說淡泊名利,不如說心灰意冷。

木蘭的歸來家人是很高興的:“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只有木蘭是心情複雜的。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很是認真仔細的打扮,可是,“出門見夥伴,夥伴皆驚惶”,神情不似作偽。

緩過神來的夥伴一個個都站起來沒話找話企圖化解尷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果然,當年青春年少尚無屬意者,如今匆匆十數載,痴長十二歲,人老珠黃,更加沒戲。

木蘭徹底心涼,自我解嘲:“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後面情節如何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同行的夥伴中有一個倒插門了,也許大家哈哈一笑過去了,史無記載。

“人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世人皆有煩惱,木蘭也不例外。

一代女中豪傑,為什麼會有如此煩惱呢?

這裡有一個大膽的猜想,也許,木蘭並不是一位美麗的姑娘。

真相在於推理,有些事情,越辯越明。

我們前面說過,木蘭從軍,至少十五歲。

十五歲年已及笄,正是談婚論嫁的大好年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木蘭似乎仍獨自待字閨中,無人問津。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夜深人靜,對機杼發呆,我們可以想見痴男怨女形象。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當被問及心事,欲說還休,一副扭捏形象。

這樣子可不像沒事。

問話的或許是過來人,可能隱約猜到一點緣由,緊問不捨。

木蘭羞急難當,想出“可汗大點兵”“卷卷有爺名”的藉口成功轉移話題,當然,也引出了後面的故事。

可這一開始也是情急之下的無奈之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無人問津,也許和容貌不佳有關。

下面要講述的話題,便是關於木蘭容貌的猜想——如有冒犯之處,敬請海涵。

眾所皆知,木蘭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為“可汗大點兵”,“卷卷有爺名”,“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傳奇一生,自此開始。

我們先看木蘭東南西北市購完裝備,旦辭爺孃去,便即從軍,於是疑點一出現:她一個小小女子在徵兵處面試時是怎樣輕鬆矇混過關的?女扮男裝那麼簡單嗎?有兩個可能。一、木蘭女性特徵不明顯,你也可以認為她很漢子。二、他家拿出大量錢財上下打點,提前疏通了關係。

其實第二種可能我們基本可以排除——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也許可以瞞得住一個人,但瞞得了數十萬同行將士嗎?如果當真有一個嬌滴滴的妙齡美女喬裝成男人會看不出來?軍國大事豈可兒戲?一旦事發牽連不小,這舞弊風險太大,有錢送,未必有人敢收。

我們再看她的軍旅生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行軍速度很快,然而並沒有說木蘭掉隊,說明體力很好。

有人說木蘭騎著馬呢,騎馬也是需要體力的好不好?長途跋涉也不是普通弱女子可以勝任的。

排除法可證,木蘭不是弱女子。

對於這一點下面還有證據。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塞外天寒地凍條件艱苦,另外“鐵衣”說明裝備很重,惡劣環境,負重行軍,如果普通女子通過訓練也可以勝任的話,那麼“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話就不簡單了。混戰疆場,出生入死,無恙歸來,這就不是普通女子輕易能完成的了。

如果說這還算不得什麼,那麼我們在看下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木蘭不僅走過了漫長嚴酷的軍旅生涯,而且軍功不小,戰英勇表現突出甚至受到了當時一把手的親自接見和賞賜,當時的一把手還特別垂青專門詢問還有什麼需要,木蘭居然也真的提出條件,可見她的功勳在當時不是一般的顯著。要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些功績都是人頭換來的,從死人堆裡爬出來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居然還能建立奇勳,得是多麼彪悍的一個“漢子”才能做的事情啊——是的,我沒有避諱,以上種種,都在顯示木蘭女漢子的特質。

女漢子中雖然也有美女,但是美的不多,木蘭恐怕不在其列。

否則,我們該如何解釋其戰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怪相?

試想每天吃喝拉撒睡在一起,而且注意那可是不一般的地方,那可是見了母豬都覺得是美女的軍營啊?稍微清秀點的男兵都會引起注意,那樣的地方,如果木蘭稍微有些姿色或者一不小心露出一丁點兒女兒態,結果可想而知,必會被有心人瞧出端倪,可結果呢?整整十二年,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是木蘭演技好嗎?是戰友眼睛瞎嗎?我看未必,那麼便只剩下一個原因:木蘭外貌和男孩子並沒什麼兩樣,或者,還勝過男子。

有人或者會想到化蝶的梁祝,說梁山伯還認不出祝英臺呢?親,那只是梁山伯一個人瞎好不好,其他人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木蘭什麼情況,置身於千萬大軍之中,無數眼睛盯著,無親無故,無遮無擋,境況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繼續找證據,且看衣錦還鄉之後。

木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不僅恢復女兒裝,而且“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還特別的精心打扮一番,結果呢,“出門見火伴,火伴皆驚惶”——注意,是“驚惶”,居然不是驚豔。

我並不認為僅僅是因為驚訝於“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緣故,不然吃驚歸吃驚,惶恐什麼?什麼條件下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妨不厚道的如此試想一下:當你沒準備的時候猛然間見到一個很健壯的男同志忽然反常的穿上女人衣服而且還畫著精緻的妝容出現在自己面前會作何反響?不夠立體?那麼好,你再試想一下如花忽然出現在你背後——你是不是也會跳起來,是不是也會很“驚惶”?

我不想再說下去了,因為我想那一刻看到夥伴們面上如此表情,木蘭的內心肯定是十分傷心的!

哪個女孩不愛美——精心打扮之後尚且如此,那麼之前呢?

我們未必要殘忍的說破,一如《木蘭辭》作者,全篇只撿好的說,為尊者諱。

這一點我承認不如作者,不過卻也正是因為作者有意的在這裡避而不談,所以才顯得迷霧重重,露出最大的破綻。

也許這是他故意留下的。

我們通觀全篇,故事很精彩,可是不是覺得少點什麼?

作者在這裡究竟漏掉了些什麼關鍵問題呢?容貌描寫——是的,主角的相貌描述——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小說還是詩詞,只要是寫人物的,主角相貌描述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你有沒有留意,《木蘭辭》全篇三百二十六字竟無一字是描述木蘭相貌的——如此反常的行為有何意圖呢?

如上所述,作者可能在為長者諱,不想說謊,又不便實言,那只有避而不談,情理之中,在所難免,不然可能早就大書特書了——貌美如花孝感天地的故事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嗎?

可是作者就是這麼任性的留下這麼一個硬傷,其心若昭。

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佐證。

古時的女子早嫁成俗,我們有理由疑問,為何木蘭待字閨中如此之久?

開篇已經提過,年齡小不成立,都到了可以代父從軍的年齡,至少也有十四五歲,這種年紀在那種時代可正是女子出嫁的最佳歲月——那個時候那個年紀還嫁不出去才是最大問題。

好女不愁嫁,那個時候幾種人嫁不出去呢?

一為懶惰女二為無德女三為不孝女四為無鹽女。

我們比照一下木蘭的情況。

懶惰嗎?恐怕不是,你看一開始木蘭在做什麼?“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大晚上還在織布勞作,就算掩飾的成分大,也可以看出這是木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不然為什麼不拿本書作掩飾呢?可見我們木蘭還是很熱愛勞動的。

有人猜可能她不識字,拿書本做樣子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女子無才便是德,正好為木蘭排除無德女嫌疑。

當然這是笑話,潔身自好便是德,雖然難免少女思春,可是哪個少女不思春,天性使然,無傷大雅,她這一發愁,正好證明她某些方面取向是沒問題的,身心健康,是加分表現。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替父從軍,出生入死,捨己為人,極其顧家,尊老愛幼,懂事孝順,和不孝女掛不了鉤。

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了,在這裡解釋一下,無鹽女就是醜女的意思,相當於你所知道的如花。

也有人猜測會不會是家境貧寒的原因,且不論木蘭家境如何,在那個時代,只有男人因為家境貧寒娶不上媳婦,卻從來沒有因為女人家境貧寒嫁不出去的例子,當然,放在現在也一樣。

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我們言歸正傳,看一下木蘭的家境。

木蘭從軍之前首先幹了什麼?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一般人參軍都是空身前往,人家可是自帶裝備,而且不僅齊全,還可都是挑著最精良的在買——“東市買駿馬”,看清楚重點沒?駿馬——這可不是一般普通的坐騎,可能和現在寶馬奔馳一個級別,其他的鞍韉啦、轡頭啦、甚至連一條鞭子都可能是名牌精品,不然怎麼解釋一個地方就能購齊的東西為什麼還要跑遍東西南北市那麼麻煩?只有一個解釋,姐有錢挑著買,向來如此。再看征戰歸來,“可汗問所欲”時,那麼任性的表態“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得是在金窩裡長大的人才會有如此看淡金錢的氣魄。

再看回鄉後,“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殺豬宰羊來慶賀,沒有借,沒有買,直接開始對著豬羊磨刀,可見平日裡豬羊滿圈,不是大富之家,也有小康之資。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說明房間很大,木蘭閨房尚且如此,其他姊妹小弟們也絕不會差到哪去,還有父母正堂呢?會是什麼景象?住房很寬裕——豪宅嘛——完全大富之家景象。

不要拿木蘭當夜織布說事,那種年代,女紅紡織是女德,哪怕侯門之家概莫能外,流行。

如此條件尚且待嫁閨中,那麼愁嫁的原因只能有一個了——那便是最後一個,木蘭是個醜姑娘。

於是我們不難想象,全辭開篇那前四句的真實用意何在了——“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無心勞作,空自嘆息,除了“可汗大點兵”,“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之外,誰又能說沒有這一絲少女思春愁嫁的惆悵情懷呢?

一腔愁緒無法排解,也許從軍才是她最好的出路——至少留下了一段女漢子橫刀立馬叱吒疆場的不世傳奇!

最後我們再說一個大家不忍想象也不願直面的事實。

《木蘭辭》除了容貌之外,作者還有一點交代不清。

似乎漏下至關重要一點,那就是故事結尾交代的不夠完整。

常理來說,歷盡苦難的主人公在最後的結尾總會苦盡甘來王子公主一塊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最後結果作者也是隻字未提,我們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現實不同於童話,總會有些不如意。

一、代父從軍的木蘭雖然孝心可嘉,但是造假從軍欺君罔上,罪名可大可小,即使“可汗問所欲”時,木蘭小小耍了一個心眼:“木蘭不用尚書郎。”推掉功名利祿,只為“原馳千里馬,送兒還故鄉”,潛臺詞是:這裡我不要任何獎賞,如果有一天事發,請也不要追究。可汗恩准,即便不是默認,事發之後,也不好意思重判。木蘭自以為無礙,回家後立即恢復女兒裝,用心過急,機密洩露,朝野震驚,死罪可免,活罪難饒,事後可能受到了難以言說的懲罰,這種結尾作者不能提,有礙官家恩威。

二、相貌原因,木蘭終身未嫁鬱郁一生,結局如此不美麗,作者不忍傳記,故而留下這個不像結尾的結尾,想不到卻留下千古謎團。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是驕傲還是傷心,我們不得而知。

古人遠去。


九霄雷池

  

  在各種史料中,對於花木蘭並無記載。她的出處,主要就是南北朝民歌《木蘭辭》。

  有不少人提出,或許是花木蘭長得很男性化,又很快獲得戰功,擁有獨立帳篷,於是,從軍多年還沒有人識破。

  這種可能確實有,但成功率極低。畢竟只要認真觀察,男女之間的容貌還是有重大差別。別說生活十多年,很多時候眼尖的人,一眼就看出分清男人和女扮男裝者的分別。

  何況,男人長鬍子,有喉結,女人不長鬍子,沒喉結。這怎麼掩飾?

  像《木蘭辭》中所說,花木蘭回到家中,換回女裝,“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連常年生活在一起的戰友們都不清楚花木蘭是女的。這些戰友們要近視到多少度,才會這麼眼瞎啊。

  因此,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花木蘭這種代父從軍,女扮男裝的人物。她只能是存在於文化作品中。

  對於花木蘭女扮男裝騙過火伴,《木蘭辭》有自己的解答。詩歌結尾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四句詩歌的意思說,雄兔與雌兔原本有著明顯的區別,雄兔的腳,喜歡撲騰,雌兔的眼睛經常眯著,但是,當兩隻兔子並排奔跑的時候,原本的特徵就被掩蓋了,人們就很難分清楚雄兔與雌兔了。

  原作者試圖告訴人們,男女本來確實有分別,但是,因為他們都從軍參戰。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在緊張的軍旅生涯中,男女的差別也被掩蓋了,於是人們沒有發覺花木蘭是女的。

  《木蘭辭》的這個解釋其實也很牽強。花木蘭的火伴們精神要有多麼大條,才會看不出花木蘭是女的?何況,花木蘭從軍時,正是青春年少時。

只能說,對於文學作品,尤其是出自民歌的文學作品,很多時候不要較真。


葉之秋

我聽過一部評書,說的就是花木蘭的故事。聽了這部評書,你會了解花木蘭從軍之前在家時怎樣生活,又怎樣不得已替父從軍,從軍後隨軍隊到了哪些地方和做了哪些事,最後又怎麼回到家鄉,整個過程很自然很合乎情理。雖然這只是評書而不是史書,可我聽了之後對於花木蘭從軍的故事感到心服口服,幾乎完全相信這個傳說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真實事件。

這裡我憑著記憶大致介紹一下。可能與評書有少許出入,但不會有大的偏差。

花木蘭在家是老大,下面有一個弟弟花木立、一個妹妹花木慧,都比她小上好幾歲。花木蘭天生體質比較好、健康茁壯,但弟弟很文弱、是個小書生,妹妹也是文靜的姑娘。因為父母都上了年紀,所以花木蘭長到十幾歲後,這個家基本上是依靠花木蘭頂門立戶。可以說父母生她這個大女兒生得太值了!換個兒子都不一定比她強。

花木蘭人既聰明又實在,也學了一點讀書識字。好像什麼機緣巧合,有一天她做了一件扶貧濟弱的善事,被一個世外高人看在眼裡,主動來她家教授她武藝,她也學得很不錯。後來這位高人還牽線搭橋,想為她成就一樁好姻緣。可是因為花木蘭當時的心思根本沒放在這個方面,當那個年輕人上門來看她時——當然是是以別的什麼名義,我忘了,大概就是假裝路過她家進來要口水喝之類的,然後好像是旁敲側擊地試探了她一下。花木蘭沒有接招,於是這個年輕人裡就走了。後來他們兩個人在戰場上相遇。

接下來就是朝廷徵兵,花木蘭父親是登記在冊的軍人、是不能不應徵的,於是花木蘭去官府替他父親應徵,她填了弟弟的名字“花木立”,並告訴官府的人,因為父親年老體衰,改讓兒子應徵,官府當然也同意。

登記之後,距離實際入伍出發還有一段時間,可以回家做準備。那個年代,古人替皇帝當兵是需要自備軍服和武器的。花木蘭心裡早就想好了,她不打算告訴家裡人她是怎麼想的。她只是對父親說,你不用去了,我已經和官府那邊講好了,只要我每天做些什麼什麼(這個部分我忘了,也是相當合理的)就可以充當服兵役。於是她父親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

還有就是,花木蘭家除了這距離大路近的屋子,——有點像個小店還是一個什麼鋪子的意思,——還有一處比較遠一點的住處。平時她一個人住在店裡打理,父親有時候會過來看看。母親和弟妹都住在那邊。——看來她那個地方民風純良。正因為如此,花木蘭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晚上在後院練習武藝,家裡人都不知道。

接下來是打擂臺選拔元帥的一段情節,很精彩,具體情節我都忘了,其中好像有壞心的官員私下耍手段搶了帥印,而花木蘭女扮男裝在擂臺上幾乎贏了所有的對手。不過呢,她是女的,也不在乎帥印,搶了就搶了吧。其實她不是一定非要當元帥不可,她只是一直留心尋找機會,以便於將來在軍隊裡能和男兵們保持距離、不被發現是女的。如果當了元帥,這就不是問題了。

因為她在擂臺上表現出色,卻被搶走了本來該她得的元帥大印,所以那位負責監軍的老侯爺很同情,對她說,你就跟著我吧,也就是當個勤務兵或者助手的意思。於是花木蘭心裡最後一點顧慮也消除了。她第一次到侯爺的軍帳中就抓緊機會好好地表現了一把,什麼也沒做之前,先去廚房炒了幾個菜,端過來陪著侯爺喝酒,把這位監軍老頭吃得滿意極了,說,以後我的飯菜就由你一個人負責了。

當然,花木蘭從軍以後,她對外宣稱的名字一直都是“花木立”,冒充了她的弟弟。後來的故事我這裡就不多說了。看到這裡各位明白了吧?花木蘭身體健壯、聰明、踏實,又識文斷字又會武藝,又很能隨機應變。所以,冒充男兵在軍隊裡十二年,對她來說,不算太難的事。

補充一點:後來隨著與一些軍中朋友越來越熟悉,逐漸有少數幾個人知道了她是女的,但也沒什麼太大驚小怪,而且也都願意為她保密。還有就是,那位當監軍的老侯爺有個名字,好像是史料上有記載的真實人物,而花木蘭從軍到過的地方,是在今天的西北地區,大概是經由甘肅到新疆去的那一帶,有古蹟遺址的,其中包括一座古城,現在好像是個旅遊點。

再有一點依稀的印象,挺有意思的,好像花木蘭他們出發的時候是一個“可汗”在,十年後當他們回來時,已經是隋朝建立了。因為花木蘭所在的這支軍隊很好地完成了驅逐突厥(好像是突厥)的任務,收復了好幾座古城鎮,平定了西北邊境一大片地方,所以他們雖然是前朝的軍隊,新的隋朝的皇帝和朝廷同樣對他們大加封賞,而他們也幾乎是立刻就接受的新朝。


TeaC

花木蘭這個形象,誕生於南北朝時期。講的是一個巾幗英雄替父從軍的故事,北魏時期,國家規定每個家庭要出一個男丁從軍,以抵抗遊牧民族的入侵。花木蘭的父親榜上有名,但是父親花弧年事已高,弟弟尚且年幼,木蘭只好代替父親,踏入軍營。


花木蘭一共當了十二年兵,在這十二年裡,花木蘭,女兒身秘密一直沒有被洩露。早知道,古代軍營中都是集體宿舍,經常行軍打仗,與一群男人一起生活起居這麼長的時間,很難不被識破。

有人說是因為花木蘭長得醜,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即使歷史上沒有對於花木蘭外貌的描寫,其事蹟也真假難辨。但是,長得醜或者外貌像男人,這種表面的現象在一開始會讓人誤解,但是十幾年也很不容易瞞住。



所以我認為,花木蘭是氣場強大。花木蘭回來後,能夠得到皇帝的接見,這一點可以說明,她很有能力。一個有能力的女人,氣場強大,性格孤僻,不善言辭,所以很少有人能靠近她。後來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做的比男人都好,所以,雖然她說話像女人,但並沒有人懷疑她的性別。而在她當個一官半職後,也沒人敢問了。作為一個雷厲風行的女強人,誰都不敢惹她。


歷史密探

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是因為花木蘭本身長相就很醜,身材很胖,皮膚黝黑,聲音也很粗。

其二:是因為花木蘭的父親是一位百夫長,百夫長:古代軍職,古代中國和古羅馬都有,最初是統領百人左右隊伍的軍官稱呼。古代軍制五人為一伍,長官為伍長,十人為什長,百人為百夫長,五百人為小都統,一千人為大都統.,三千人為正、偏將,五千人為正、偏牙將,一萬人設正、副將軍。當時花木蘭是以他父親的名義參的軍,所以花木蘭剛入伍時就是一位軍官,他們都有獨立的營帳,就連廁所也都是獨立的。

其三:花木蘭剛開始的時候是傳信兵的頭,和人的接觸並不是很多。

我所知道的就這麼多了,如有缺漏,歡迎補充。


不羈的子龍

一個女生偽裝假扮為男生、混在男生堆中而長期沒有被發現是好兒身,古今中外的故事都出現過。我們中國除了花木蘭長達十二年的隱暪之外,比較為人熟知的還有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悲劇的民間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國家大力支持創作大名鼎鼎的《梁祝協奏曲》,讓全世界都知道這慘美的愛情故事。祝英臺就在書院中隱藏了女兒身三年,而且不止她一人,還有小婢假扮的書僮。

我先拉開話題談談洗澡!我們上了年紀而童年在南方大城市長大的人,幾乎是每天都洗澡,小時候聽說北方天氣寒冷,沒有條件每天都燒水洗澡。聽說特別缺水的蒙古、西藏,有些人一生人還只可以洗幾次而已!洗澡脫衣服,當代以女扮男裝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就常在洗澡這事製造喜劇效果。

古人是十日才洗沐一次,梁山伯和祝英臺到書院寄宿,我們可以假定祝英臺是怎樣隱暪女兒身,花木蘭也就是怎樣隱暪女兒身了。為甚麼要這樣模擬?因為梁祝故事流傳的細節多,花木蘭故事就只有首《木蘭辭》。當然遠征軍的起居條件更惡劣,到塞外遠征,朝不保夕,溫飽求,還有心情常去洗澡?可能氣溫之低,連脫點外衣也不敢呢!

其實女生扮成男生去當兵打仗這回事,古今中外都常有,行伍生涯艱苦,誰會有興趣去理會戰友有甚麼疑似女扮男的情況?



潘先森說

我猜測不是人們沒有識破花木蘭的女兒身,而是大家揣著明白裝糊塗,並且幫助花木蘭一起隱瞞她的女兒身。

花木蘭從軍十二年,不可能沒有識破女兒身,而是大家有意幫忙隱瞞。但是花木蘭替父從軍,但是肯定有從一大批同村的士兵,大家知根知底,他們早知道花木蘭的女兒身,並且在軍營的時候,幫著花木蘭打掩護,一起隱瞞著。即使被人知道了,在軍營裡一大群老爺們,有一個女人,美滋滋,誰會傻到去報告。

花木蘭成為將軍,無人敢質疑她的身份。花木蘭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不斷晉升,最後成為將軍,有自己的營帳,更有自己的親兵,哪個不長眼的,敢質疑花木蘭的女兒身。

所以說,從始至終大家可能都知道花木蘭的女兒身,只是大家揣著明白裝糊塗,一起陪花木蘭演一齣戲而已。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這讓我想起來一個段子,大概是這樣的:軍中長年都是男兒,突然來了一個女扮男裝的女兵,若你是其中一個士兵,然後發現了她的身份,你會去點破她的身份麼?

當然段子歸段子,雖然有一定的調侃成分,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迴歸到本題,為何沒人能識破她的女兒身,總得來說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士兵作戰生活一般都是以幾人為一個團體,當時作戰那麼緊張,隨時都有可能上戰場打仗,因此士兵一般都是枕戈待旦,不會脫衣服睡覺,自然就沒人發現了。


其次在木蘭辭中也說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說明花木蘭在從軍的過程中是多有功勳的,既然能面見天子,更能從側面印證她的官職不低,當官的在軍中有自己的營帳,不與士兵為伍住在一起,別人又怎麼能發現她的身份呢?

當然這些都是我們的合理假設,也許這首木蘭辭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本就不存在呢?也猶未可知。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現如今她的事蹟更是出現在了小學的語文課本上,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人。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爭議非常的大,因為她只出現在了文學作品中,她的形象就是一個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目前很多古墓中都出土了《木蘭辭》,並且許多的歷史文獻中也提到此人,但是目前為止,依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此人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也不能說是完全虛構,至少是有原型的。

我們就當做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來還原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看,花木蘭為何從軍多年,沒有被士兵們發現。首先第一點,她們是去打仗的,戰爭的環境不言而喻,非常的艱苦,士兵們長期四處征戰,結束戰鬥之後,都在各自休息,倒地就睡,累得都不行了,誰還會去注意她呢?而且花木蘭能夠做出這種決定,肯定是做好充分準備的。

第二點,花木蘭並不是步兵,她是一個騎兵,眾所周知,南北朝歷史中,步兵是需要安營紮寨,所有人都睡在一起,但是騎兵不一樣,甚至有時候直接靠馬入睡,這說明花木蘭和別人接觸的機會並沒有那麼多。

第三點,《木蘭辭》是北朝的作品,讀過此文的都知道,文章裡面多次提到可汗,我們可以想象一番,花木蘭應該是少數民族,從小就擅長騎馬射箭,並不是柔弱女子,因此稍微注意下,她和男子也沒太大區別,最起碼體力跟得上。

第四點,從文章內容可知,花木蘭應該是有一官半職的,因此她也不會和普通士兵睡在一起,有單獨營帳的,即使普通士兵感覺不對,也不敢說出什麼。

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設,實際歷史中到底有沒有這個人都不好說,如果真的有,即使滿足上述條件也難保不洩露。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