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些农村老物件逐渐消失,除了图中的三个物件,你还知道哪些?

小面条爱游戏

家乡农村的老物件,于我来说,是心底最甜蜜的疼痛,是记忆里最温馨的回忆,是亲人最温情的呼唤,也是生命中永远抹不去的一份浓浓的乡愁……你有这样的感慨吗?


草鞋,母亲的牵挂。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在连温饱都难解决的年代,穿就谈不上了。记忆中我们常光着脚丫,满山遍野的疯跑,也下河拿鱼摸虾,或跟随父母下地干活,农村的孩子个个能吃苦,少了娇气和矫情,只是苦了一双小脚。于是,奶奶把刚收割的稻杆收集起来,晾干后按照一家人的双脚大小用稻草编织草鞋。虽然草鞋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在没有鞋子穿的年代,那是最舒服的鞋子了,每次穿的时候,我和姐姐都小心地把脚洗干净,母亲心疼地把我们脚上被扎的木刺、碎石、泥土轻轻挑出来,用热水加点盐巴清洗干净,然后我们把小脚轻轻地穿进草鞋,再用草编的绳子绑在脚杆上,草鞋就不再松动了。踩上去软软的,轻飘飘的,再不用怕被石头、沙子咯脚了。


烘笼,温暖的火炉。小时候,家里有好几个烘笼,是爷爷为我们兄妹几个特意编做的。在自家竹林里就地取材,砍几根青竹,刮青、破蔑,找一个土碗或者不易传热的陶瓷盆,再用竹蔑围着土碗或陶瓷盆编起来,做成提篮的样子。天冷的时候,先在碗底或盆底放上一层烧灰,再把木炭放进去,最后再放一层烧灰,这样的烘笼在冬天是农村必备的取暖器。记忆中,还不到冬天就开始催着爷爷做烘笼,因为即便在寒风瑟瑟的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和透风的草鞋,只要手上有这么个烘笼,那么从心到身都是暖暖的。如果看到木炭快熄灭了,就快速提起烘笼用手甩圈圈,在快速的甩动中,木炭又重新燃起来,又是暖暖的了。

碗萝,家人的温馨。

老家厨房的墙上,永远挂着这样一个竹编的物件,那就是碗萝。儿时农家没有专门的碗柜和消毒柜,聪明能干的父亲在爷爷的指导下,又从自家竹林砍竹破蔑,编碗萝。一般父亲都要编两个,一大一小,旁边还要编个竹筒绑在碗萝上,放筷子和勺子,大碗萝放汤碗、小盆等大点的物件,小碗萝放小碗、汤勺等小物件。碗萝一般都挂在墙上,一是便于取放,而是利于沥水和干爽。小时候,因为个子矮小,洗好碗够不着,要么请大人帮忙,要么抬个小凳子站上去,位置站不合,一不小心,碗萝里的水就会滴在我扬起的小脸上,姐姐看到,捂着嘴巴一直笑得“哈哈哈哈”停不下来。如今想起,还能感觉碗萝里滴下来的水珠里有妈妈做的饭菜香的味道。


花腰妹


这个问题猪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口铁锅,一口可以洗澡的铁锅。记得小时候,农村没有太阳能,没有热水器,冬天怎么洗澡呢?就靠那一口锅了,在锅底垫上个小软片,我们坐进去,然后大人守着灶台,不停的生火,热腾腾的暖气立刻氤氲了整个屋子,暖暖的,有时候我们顽皮的时候,两个小屁孩一起在锅里玩闹,惹得大人直接把我们一把抱出来,冲着小屁股就是一顿揍,“让你玩水,让你玩水!”


现在想起这样的情景还真是怀念,农村那无忧无虑的时光带给我们太多的故事和乐趣。还有一个好玩的老物件就是

背篓了,也是和童年的回忆息息相关。小时候哪有什么漂亮的腰凳,更没有帅气的小推车,父母带我们出行的便携式器具就是那小小的背篓了,我们坐在里面一颠一颠,总容易睡着了,摇摇晃晃就跟呆在妈妈的肚子里一样温暖。


随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老物件在消失,还有一个物件,不知道称呼的对不对,叫“打链”(小时候总听老人们这么称呼,我家是南方的一个村落),每到油菜、麦子收割的时候,总有一群大人守在空旷的场地上打菜籽、打麦子,聊着家常,做着农活,不亦乐乎!

这些乐趣也许只有在农村才有,随着这些回忆的慢慢释放,多想长个翅膀现在就回到村里,洗着澡,坐着背篓,看着大人农忙,哈哈!

如果大家还想到别的可以一起评论讨论哟!


乡村小猪猪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老物件越来越少了,下面就来说一说我印象中的农村老物件。

这个是以前农村打水用的,我们村的在村西头,小时候父母每天都要挑两挑子水回来放到缸里。我从小到大还没有挑过呢,估计我现在也挑不动,因为那是用扁担,扁担压在肩膀上很疼的,一般人承受不了。

这个算是家具吧,用来装衣服和杂物的箱子,我现在的农村老家还有四个这样的箱子呢,依然保存完好。

这个是木梳,小时候用来梳头的,主要用来梳虱子的,以前农村虱子多,都用这个。现在大家都比较讲究卫生了,几乎看不到虱子了,也就用不到这样的木梳了。

这是录音机,放磁带的,小的时候最喜欢听郑智化,陈星的歌了,都是用这种录音机听的,老有感觉了。这个还能用空白磁带录音,记得小学毕业典礼的时候就是用的这个录制的现场,至今磁带还保留在我的小学老师那里,真的是满满的回忆啊。


三农青年

太多太多了,我们这里刚刚拆迁,拆出来的老物件有的是


牛槽(牛的超级大水杯)



小磨(磨豆腐磨香油的)




大锅(做饭的,同时可以热炕)





碾子(收麦子用的)




畵一缕陽光

农村老物件实在太多了,有些还在继续使用,有的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已经有似类的替代品。

我就说几种常见的吧

第一种,摇篮。

第二,铡刀。小时候农村的应该很多用过

第三种,风车。叫风车的东西很多,但这种肯定不陌生


芦花江农民

农村的老物件五花八门,数不胜数,这都源于劳动实践和农民群众的奇思妙想。下面就简单罗列一下。架子车,锄头,镰刀,耙子,木掀,木叉,晒耙,纺车,背箕,气死猫,捞罩,独轮车…









清华zqh

看了图中的老物件,不禁让人想到了以前老家的生活,酸甜苦辣涌上心头。

这个老灶台没有现在灶台的那种明净,但却承担着比现在的灶台还要繁重的任务,因为它负责了当时一家老小的吃喝,尽管当时物资匮乏,可勤劳能干的母亲还是用她那双灵巧的双手给我们做出了一顿又一顿可口的饭菜,很多滋味现在的记忆犹新。

一条大水缸,让我们姐弟几个轮番上阵,头几年是大姐挑水,每天早上都排队挑水,费力的用辘轳把水给搅上来,然后在晃晃悠悠的挑到家中,倒入水缸,过了两年就换成二姐,再一直往下轮,现在可能想起来有点苦,可在当时大家反而没有觉得苦,能在每天早上排队打水时跟一起排队的左邻右舍相互打打招呼,聊聊天,苦亦是乐。


看看当时最先进最牛掰的豪车吧,每天不疾不缓的在家与田头来回奔波,把家里沤好的农家肥送到地里,再把成熟的庄稼拉回来,同时还在农闲之余承担着拉人赶集,走亲访友的重任,怎么样?够牛的吧?

能想到的老物件太多了,纺车,古井,辘轳,织布机,太多太多了,可能是走的太久太远了吧,以至于忽然发现这些东西自己从来都没有忘记,只不过是把这些深深的埋在心里,从未提起罢了,感谢您的提问,让我有了一次重温旧梦的机会。


恒--久

图面上的三个物件都是石制实用器具。在农村这种器具还很多。主要有生产用器具有石碾(碾米,用筛或箩分级取得米和面)石磨(磨豆腐或磨粉)。石臼(用于粮食破碎)。石磙(碾压地面和地里撒种后保墒)。石槽(用于牲畜饮水吃食,大石槽也可以用于洗澡冲凉)。生活器具有石桌,石凳,石椅,石枕等现在已鲜有见。另外在农村石制材料广泛用于房屋和庭院建筑上。墙体地面围墙以及屋面的瓦,炕面的石板,锅台等,有很多地方还在用石制品。这也是劳动人民的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节检实用聪明智慧结晶。中国农村在六十年前石匠,木匠,泥瓦匠是时髦的技术工种,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基本能维持温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