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維度,系統分析2B和2C產品的差異

本文作者將從7個維度來系統分析B端產品 (簡稱2B)和C端 (簡稱2C)產品的差異,希望能給從事B端產品的同行一些啟發。

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掐指一算,本人在2B互聯網市界做了8年的產品,對B端產品有自己的感悟和總結。

目前任職產品部Team Lead,任職公司是RingCentral(總部在硅谷,紐交所上市公司代碼RNG,全球UCaaS行業獨角獸),目標市場是全球統一通信行業。

快速瀏覽了網上很多關於2B和2C產品的對比,覺得有三個問題:

  1. 多數為一些點的經驗,不夠系統和全面的總結
  2. 稍偏理論,感覺並非實戰多年的經驗
  3. 總結的角度偏國內,視野不夠全球化

今天筆者會從7個維度來系統分析B端產品 (簡稱2B)和C端 (簡稱2C)產品的差異,只求可以啟發計劃從事或正在從事B端產品的小夥伴的一些思考,如果有不準確的地方歡迎交流:

  1. 價值定位,也可以理解為業務邏輯
  2. 用戶畫像(Persona)
  3. 產品路徑
  4. 客戶購買行為
  5. 公司的團隊構成
  6. 產品設計
  7. 產品經理如何做

一、價值定位,業務邏輯

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二、用戶畫像,Persona

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三、產品路徑

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四、購買行為

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五、團隊構成

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六、產品設計

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七、產品經理如果做

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附1:2B產品多方面產品需求思考Checklist

  • 端到端產品業務流程設計 (從銷售到使用產品)
  • 銷售團隊: 產品試用和演示
  • 計費體系:如何定價、收費、退費
  • 企業報表需求:QoS服務質量,儀表盤,其他報表
  • 當地法律法規 (比如歐洲GDPR,美國的HIPPA)
  • 產品技術流程:完整的前後臺交互流程,清楚哪個團隊負責哪一塊
  • 運維:監控、部署(目前流行的Devops可以瞭解下)
  • 技術支持:遇到問題如何拿log,如何高效定位問題
  • 市場產品部(Product Maketing,介於產品和市場部之間的部門,有些2B公司會有此部門): 負責發佈產品,然後從技術支持和銷售側收集反饋

附2:2B產品的細節特性

  • 業務主導性:可用>>易用性
  • 邏輯完整性: 刪除一個user,他的數據?立刻logout所有client?Billing?發票?
  • 流程複雜性,非線性:正向、逆向、分支流程
  • 用戶多維性: R&P
  • 系統擴展性:終端、前端、後端、外部系統如GSuite等第三方、多個Code base管理定製
  • 中低度易用性(後臺、業務知識、靠運營支撐、有學習成本截圖或視頻、容忍度也高、tips/流程介紹)
  • 低頻及時性:功能使用多中低頻率,一旦反饋問題要及時解決,迭代週期長數據遷移複雜
  • 原則通用性:產品設計開發運營通用流程與2C類似

注意:這塊沒有提及產品經理需要的軟技能(如溝通),這塊說起來內容較多,後續我會陸續分享“B端產品經理的感悟”系列文章。

小結:7個維度的2B和2C產品差異

  • 價值定位:工作需要 vs 個人需求
  • 用戶畫像:組織+決策鏈+個人 vs 個人only
  • 產品路徑:長、非單向、非線性 vs 越短越好
  • 購買行為:複雜的決策鏈和流程 vs 自己開心就好式的決策
  • 團隊構成:專業的銷售+服務團隊 vs 常常沒有銷售
  • 產品設計:黑匣子 vs 體驗為王
  • 產品經理:深入行業及業務+技術 vs 需求/UX/UI

感謝你能讀完本文,希望對你能有一些啟發。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