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序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愈發便利的交通條件帶來的文化融合使城市面貌的地域差異性越來越模糊——當地傳統文化環境的破壞、區域特色的缺失,導致了千城一面的尷尬境地。

特色小鎮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現階段及未來發展的重要載體,無論是政策導向要求還是小鎮自身發展訴求,以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關於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為例:“從各地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挖掘特色優勢,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彰顯小(城)鎮獨特魅力,防止……”成為現在乃至未來城市發展避免出現地方文化缺失、千城一面尷尬的突破點。

之前,研究瞭如何以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營造為切入點,提升特色小鎮空間風貌品質。對於一個地方而言,除了公共開放空間給人帶來城市初步直觀印象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當地的建築風貌,如何因地制宜營造特色小鎮建築風貌,提升小鎮發展魅力成為本期關注的焦點。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惠州·哈兒塔斯小鎮

杭州天都城

淮口科瑪小鎮

上海浦東·卡騰布盧斯

特色小鎮系列之——城市建築風貌

因地制宜的小鎮建築風貌營造主要抓住三個核心點:如何繼承和延續本土特色建築形態,如何喚起人們心中的“鄉愁”實現對歷史的記憶和傳承,如何融入現代元素實現傳統建築風貌的創新與發展。我們基於本底資源屬性,從傳統文化、“鄉愁”及建築形態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入手,結合案例去分析和解讀特色小鎮建築形態的塑造是如何被其他元素決定和影響的,並給出大量圖片和意向展示特色小鎮建築風貌空間形態。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每個地域都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文化,隨著時間的沉澱,不同地域的人們形成的各自特有的社會習俗、生活習慣等文化要素體現在建築元素中,正是這種特定的元素孕育出本土特色的建築形態,這些建築特徵反過來也是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人們心中的“鄉愁”是通過的某些特定“場景”的刺激來喚起對所熟知事物的記憶,例如童年時居住過的祖屋、下雨天的屋簷亦或是秋天的飄滿落葉的小院等等,這些記憶其實就是我們的思鄉之情,建築形態成為我們寄託鄉愁的精神“場所”。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希臘聖托里尼小城——傳統文化注入建築風貌的靈魂典範

聖托里尼小城位於希臘大陸東南部200公里處的愛琴海上,由火山群組成的海島城市,常駐人口約一萬四千餘人,基本都為希臘本土村民,當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裡幾乎統一的藍白色調建築了。

對整體建築風貌的影響: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聖托里尼特定的氣候條件及地形地貌決定了建築形態的唯一性,這裡的建築屬於典型的地中海風格,從遠處眺望小島的全景,會發現建築按地形等高線排列,道路也按照地形趨勢而佈置。

對建築空間形態的影響: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① 島上建築屋頂也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平屋頂,這種屋頂形成來自於當地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作為露臺、休憩、娛樂的空間。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③ 聖托里尼島有著獨特的穴居文化,由於當地缺乏建築材料,人們便在比較鬆軟的中火山灰層鑿洞而居,形成了傳統的巖穴式窯洞。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窯洞已經難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另外一種地面建築應運而生,取代了巖穴式窯洞。地面建築繼承了巖穴式窯洞的空間形態,最為典型的就是門和窗的佈置,所有建築只在一面牆設有門和窗,其餘牆面依據洞壁形式而建。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對建築肌理、色彩的影響:

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區域,對當地傳統的材料有著深刻地認知,不僅體現在視覺上、也體現在觸覺和嗅覺方面,例如建築材料特殊的肌理、顏色、氣味等等。聖托里尼島上的建築多以火山石材料建造,兼有火山灰、石頭、黏土、水泥等當地材料,這種建築形態看似粗狂但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松溉古鎮——根植於地方“鄉愁”特色的形態構建

松溉古鎮是重慶市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鎮,位於永川市南端,距永川城區40公里,順江而下到重慶143公里。古鎮地處丘陵地區,山體較多,西、北、東三面環山,且緊鄰長江,水運交通發達,三條溪溝由東至西貫穿。同時古鎮依據當地山勢和水形,進行了整體佈局,街道蜿蜒曲折、起伏有序,房屋依地形而建,形成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尊重歷史,以建築空間場所營造延續地方歷史文脈:

巴渝民眾“性輕揚、喜虛稱”的出世思想以及具有簡、恬、勤、拙的品質,使得當地傳統建築具有很強烈的自然原生性。

當地豐富的民俗活動,在古鎮形成了眾多的民族文化場所,如會館、祠廟、茶鋪、戲樓等,其建築形態特點不拘一束自由奔放而又不失穩重。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尊重文化,通過建築空間格局營造保護和弘揚地方傳統文化:

當地的宗教文化對建築形態有重要的影響,古鎮上的四合院多符合宗法禮教的中軸對稱原則,雖然有些建築形態由於自然環境、經濟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建築形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變形,但整體的建築形態趨勢還是以對稱為主。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尊重自然,以建築小品及設計元素提煉構建山水脈絡獨特風光:

古鎮建築材料來源都來自於當地,多用石材、竹子、木等天然材料,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使建築樸實自然的同時,表現出獨具巴渝特色建築形態,這些特定元素傳達的信息其實是記憶深處特別的情感體現,也是喚起“鄉愁”的重要手段。

因地制宜營造建築風貌,提升特色小鎮發展魅力

小結:

尊重傳統文化的目的在於保護人類社會能夠穩定而漸進地發展,營造各具特色的建築形態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喚起“鄉愁”的重要因素。特色小鎮在建築形態上的控制不光要注重本底自然屬性和與時俱進的技術手段等的利用,更要注重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營造具有人文氣息的小鎮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