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在桂林任官兩年,留下三幅珍貴的書畫真跡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自號鹿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以書法流芳後世。米芾青年時期在桂林任官(臨桂尉),任職2年(1073~1075年》,留下了3幅珍貴的書畫真跡。

米芾在桂林任官兩年,留下三幅珍貴的書畫真跡

米芾畫像

第一幅:《潘景純、米黻還珠洞題名》石刻

米芾在桂林任官兩年,留下三幅珍貴的書畫真跡

熙寧七年(1074年)米芾和和友人潘景純瀏覽桂林伏波山,為秀麗的桂林山水所陶醉,於是書性頓發,在伏波山還珠洞的石壁上書寫並摹刻上“潘景純、米黻熙寧七年五月晦同遊”14個字。此石刻長59釐米,寬50釐米,是米芾早期作品之一,非常罕見,當時米芾年僅23歲,書法風格尚未成熟。

第二幅:《米芾程節唱和詩》碑刻

米芾在桂林任官兩年,留下三幅珍貴的書畫真跡

桂林市桂海碑林珍藏的《米芾程節唱和詩》碑刻,碑上刻有米芾致程節的五言古風一首,加上前記後跋共有97個字,為行書字體。據專家考證,此詩及書法均為米芾51歲時所作。建中靖國元年,米芾的摯友李彥弼因受元祐黨人一事的牽連,被貶到桂林去任官,臨行之時,米芾在真州東園清燕堂設宴為他送行,併為其賦詩一首《米芾程節唱和詩》。李彥弼將此詩書帶到桂林,後交給程節(為廣南經略使,廣西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米芾的知交)。崇寧元年(1102年),龍隱洞住持仲堪將《米芾程節唱和詩》刻在龍隱洞的石壁之上,至今已有916年的歷史。此詩全文如下:

詩送端臣桂林先生兼併簡信叔老兄帥坐, 江湖從事米芾。

驂鸞碧玉林,琢句白瓊瑤。

人間埃磕盡,青羅數分毫。

程老列仙長,磊落粹露臕。

玉瀝發太和,得君同逍遙。

刻巖棲烏鴉,陟巘透紫霄。

南風勿賦鵬,即是登雲軺。

建中靖國元年真州清燕堂東園書。

第三幅:米芾自畫像》石刻

米芾在桂林任官兩年,留下三幅珍貴的書畫真跡

《米芾自畫像》石刻為宋代文學家方信孺擔任廣西運判官時所刻制。方信孺與米秀實是好朋友(米秀實是米芾的曾孫,時任方信孺的幕僚),方信孺欽佩米芾的書畫才華,加上米芾曾在桂林任臨桂蔚,為了紀念他,方信孺向米秀實借得米芾的自畫像真跡,刻於伏波山還珠洞內。

米芾在桂林任官兩年,留下三幅珍貴的書畫真跡

(學習欣賞文化藝術,提升文化藝術涵養,請關注“寒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