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海派1000问”之《上海制造》

“海派1000问”

是融书房新推出的一档栏目,

基于海派文化打造一个

人人都能参与的答题活动。

题目大至上海的历史文化;

小到上海人的衣食住行。

在这些问题里面,

我们能感受到一个

更鲜活、更有生命力的上海。

第1题

早在1935年解放前的上海,南京路的商场里就安装了我国最早使用的自动扶梯,你知道这两台自动扶梯被安装在哪两个商场吗?

A. 永安公司和新新公司

B. 先施百货公司和永安公司

C. 大新公司和永安公司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现在自动扶梯并不罕见,就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超市可能都会安一部自动扶梯。但是在解放前的中国,自动扶梯确如稀世珍宝,洋气得很。乡下亲眷到了上海,那是一定要去乘一乘自动扶梯的。而且夸张到要排队,老长老长的队伍,有些人乘了上去走下来又乘上去,有些人甚至两个商场来回跑。最后为了省电,乘自动扶梯要付钞票了。这等场景,现在人听来很神奇,但是当时这两家商场依靠着自动扶梯几十年来销售额一直霸占全国的一二名。

第2题

品1960年代全国行业评比资料显示中国有三大自行车牌,哪三大?

A. 永久、凤凰、飞鸽

B. 胜利、凤凰、飞鸽

C. 胜利、永久、凤凰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其中一个品牌前身是1936年日本人在天津建立的昌和工厂生产的,另一个品牌于1940年在唐山路开业,它也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第三个品牌正式创立的年份是1959年,这个牌子的自行车曾经供不应求。20世纪70年代,结婚聘礼流行地“三转一响”其中的“一转”就是自行车。当时有钱也不代表可以买到自行车,这种稀缺的物资都是凭票购买的。当时一台自行车的价格在100-150元之间,而一个职工的月工资也就35元左右,一辆自行车绝对能和现在的豪车相提并论。直到80年代,自行车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各种自行车品牌也辉煌一时。

第3题

1932年1月1日在淮海路(旧霞飞路)上开幕营业的剧院叫什么名字?

A. 新华电影院

B. 上海国泰大剧院

C. 兰心大剧院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此剧院于1932年正式对外开业,专门放映美国影片,是上海布置富丽堂皇的著名影院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人民电影院。现位于茂名南路与某路路口。

第4题

上海知名的季风书店从茂名路地铁站搬走之后去了哪里?

A. 上海图书馆地铁站附近

B. 交通大学地铁站附近

C. 南京西路地铁附近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2008年底,季风书店的租期结束,淮海路那一片房价地价飞涨,最后租金谈不拢,季风书店打算搬迁。这件事引来了很多文化人为它请命,最后业主降低了租金留下了季风书店。即便如此,实体店仍旧是步履艰难。在2013年,季风书店从茂名路地铁站搬迁去了别处,这次有很多喜欢季风书店的年轻人为这家书店注入资金。

第5题

上海有一家很出名的川菜馆,画家刘海粟,电影艺术家赵丹、白杨等都是这里的常客。你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吗?

A. 豪生酒家

B. 洁而精川菜馆

C. 梅家镇酒家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有一对相伴了70多年的老夫妻每天都来这家餐馆就餐,而且是坐在固定的位置。他们在这家餐馆吃了几十年,收藏了1600多张账单,在这些账单的背后是一种知性和趣味。他们俩人的身影甚至成了这家餐馆的人文景观,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2006年,这一对恩爱的老夫妻丈夫李九皋91岁,妻子陈素任96岁,他们经历了“文革”的生离死别,经历了儿子自杀,一起走过了艰难的岁月(两人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传奇)。到了晚年,每天相伴到这家餐馆就餐,相依为命,互相搀扶。

第6题

上海文化广场的前身是?

A. 明园

B. 逸园

C. 申园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在1928年10月开张,拥有能容纳两千人的广场,此园经营的娱乐项目在当时的上海很热门,号称是“远东第一大赌场”,也因此吸引了很多爱好赌博的民众。其中有一个比赛是人力车皇后比赛,每辆黄包车都坐着一位风姿绰约的年轻女子,一声令下,黄包车夫开跑,卖力为年轻的女子争夺“黄包车皇后”的桂冠。

第7题

中国人在上世纪80年代用液体洗发取代了肥皂洗发,这瓶液体洗发露的牌子是?

A. 美加净

B. 雅芳

C. 蜂花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1985年上海华银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华银洗涤剂厂生产了第一个液体洗发水和护发素的品牌。当时人们还没有护发的观念,洗头发都是用肥皂,以求干净而已。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此产品风靡一时。

第8题

1971年,美国总统特别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一路谈判从北京到上海。在上海期间,他们登临了哪一座有名的建筑?

A. 和平饭店

B. 上海大厦

C. 杨浦大桥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这是一座可以俯瞰苏州河景观的建筑。当年的苏州河不像现在这么干净清澈,它的功能就像现在的下水道,杂乱肮脏,而且免不了散发出阵阵的恶臭。也许基辛格都没想到40年后此栋建筑下的苏州河两岸成为了时尚的聚集地,废旧的仓库变成了美术馆。当年不雅的味道也散去,变成了一条文明富裕的河流。

第9题

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由哪一个国企大厂制造的?

A. 祥生船厂

B. 江南造船厂

C. 瑞镕船厂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此单位是一个国企大厂,也是当时中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工作服是一身白帆布材质,外加帆布手套,一双牛皮翻皮皮鞋,一顶藤条安全帽,刚刚进厂的人会穿着这一身装扮奢侈地去拍一张照片留念。若是相亲,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炫耀的资本。

第10题

上海老克勒讲究生活做派,爱下西菜馆子。在上海生活的小张想带爱吃法餐的女友感受一下老上海的浪漫情调,你觉得下面哪一家店最适合他们?

A. 红房子西菜馆

B. 大华饭店

C. 德大西菜社

点击空白处,获得提示

此店在1935年开张,坐落在上海繁荣的商业街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几经易名,而后在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提议下改成了如今的名字。老上海人一般都是从这家店开始学会吃西餐,在他们眼中,它的地位始终NO.1。据说,张爱玲在上海期间是这家店的常客。

策划:志豪

美工:叶小东

本期题目参考书目《上海制造》

有奖|“海派1000问”之《上海制造》

作者马尚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理事、明复图书馆首届理事会理事长,曾经出版过《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女人》等专著。

有奖|“海派1000问”之《上海制造》

有奖|“海派1000问”之《上海制造》

如何获奖

在后台留下答案,

书房君会随机抽取三位幸运读者,

每人获得马尚龙老师

亲笔签名的《上海制造》一本

答案将在下期公布

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