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曹雲啟:黃橋的傳說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曹雲啟:黃橋的傳說

大運河流經的梁王城附近村莊,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從南京到北京,馬蹄崖不得風,到黃橋跑一蹦。”這是對該河道走向的一個真實寫照。

梁王城河道上接臺兒莊船閘,是中運河上游。以臺兒莊向梁王城的河道走向是西北東南向,到梁王城河道急轉彎改向正南,慢慢偏向東南,至梁王城南又急轉向西南,河道成馬蹄形,所以取名“馬蹄崖”。過去水上運輸的船隻都是木帆船,靠篷帆兜風產生動力行走,河道彎曲,隨時就得改變航行的方向,但藉助的風力不能改變,只好放下船帆,否則會有側翻的危險。所以說“馬蹄崖不得風”。

為什麼說,到黃橋跑一蹦?(邳州方言,即跑一段路程)是因為黃橋的河道是西北東南方向, 一條直線,直來直往,不管船隻北去北京,南去杭州,途徑這一段河道,全部是一帆風順,可以輕鬆行駛,並且速度很快,所以叫“跑一蹦”。

黃橋位於陶溝河流入中運河的入口處。中運河開挖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 年 6 月),自山東微山湖開河,經韓莊,會泇水,導水入黃。陶溝河上游發源於蒼山縣馬莊村北部山區,全長 31 公里,於梁王城西北角入運河,是蘇魯兩省的邊界河。

清光緒初年,為解決中運河上縴夫的困苦(縴夫到此必須涉水),有人在此修建石板橋一座,全長 40 米,設三孔,橋寬三米,全部是青石條壘砌。橋建成後,不僅解除了縴夫涉水的困苦,也給附近村民出行帶來方便。

20 世紀 70 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橋墩、橋面全部坍塌,青石條被附近莊上的村民挖走建房。在拆橋時發現大量柏木,都是豎起來一根挨著一根砸下去的,因為橋墩做得非常深,那時沒有水泥固定,在橋墩周圍打上木樁防塌。柏木木質堅硬,埋在地下又被水長期浸泡,與空氣隔絕,不會腐爛。

至於黃橋的名字眾說不一,有人說黃橋是皇帝出資興建的,叫“皇橋”;清光緒初年邳州水利工程圖標名叫“道人橋”,臺兒莊水利圖標名叫“黃道橋”。聽上一輩老人講,黃橋是南方來的道人為做善事, 出資興建的,因道人姓黃,所以取名“黃道橋”,簡稱“黃橋”。黃橋現在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是空蕩蕩的河叉和行人的遺憾。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本文已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大運河的傳說》一書出版,邳州市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編,楊光正主編;講述者:劉李氏;蒐集整理:曹雲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