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身边的智囊,道衍和尚的本事比汉朝的张良、陈平和萧何等人如何?

苍澜鸿烈

姚广孝和张良是一类人,策士,格局感非常强,能一眼看出事情的关键所在,直指要害切中肯綮。陈平是个阴谋家,司马迁离他这么近,都搞不大清楚陈平到底做了些什么,可能是主持秘密战线的。萧何则类似列宁时期的斯大林,任劳任怨,繁琐具体的事务都他来做,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巨大的权力。

在建文帝开始削藩后,姚广孝坚定的劝说朱棣起兵。当时表面看起来大明兵强马壮,起兵造反就是找死。然而姚广孝看到了力量的变化,大明开国战斗中成长的军队已经衰弱,宿将们老的老死的死,新一代顶着父辈的光环身居要职,却毫无能力。而朱棣不一样,他驻守边关,军队战斗力保持的较好,还收了不少最能打的胡人。所以造反从力量上来说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悬殊。

之后在战斗中,姚广孝敏锐的发现了明朝军事部署外实内虚,鼓励朱棣进行冒险,直趋南京。因为他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所以明军的抵抗意志没那么强,一看势头不对,并不会真的拼命,朱棣的冒险成功了。

再之后是迁都,姚广孝清楚力量来自北方,如果定都南京,要不了多久,北方为了对付强大的胡人,必然要出现强大的藩镇,不然无法应付战争。不如干脆就定都北京。

对比张良,一样起着类似的作用。张良因为是贵族世家,所以对天下格局很清楚。鸿门宴的时候就让刘邦认怂赔罪,知道惹不起楚人。又让刘邦明烧栈道以断疑心。然而在项羽势力撤退后,立刻暗度陈仓偷袭了三王,获取关中。

这也是张良格局感好的体现,三秦已经接受秦政多年,老百姓被驯服的比较好,来了个不是他们的人的统治者,也能接受,只要这个统治者不乱来。要是换成楚人,他们绝对只接受他们认可的统治者,你偷袭占了地方根本没用。

占了关中后就有了争霸的稳固根据地,之后组织反对楚人霸权的联盟,也是张良功劳。这个联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终彪悍善战的楚人被数量打败了。


寻常味

说到底,不同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历史人物的所谓“本事”是很难进行比较的(并且似乎并不值得),网上多有中国历史人物谁最厉害、中国历史人物谁的综合能力最高这些“比较”,说说玩玩无妨,当真未免有关公战秦琼之嫌。

(姚广孝剧照)

如果硬要论一论,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张良和六出奇计的陈平,所处的时代、所凭借的平台和相对应所成就的宏图伟业,窃以为道衍和尚(姚广孝)或许还是比不过。

不过,如果要谈本事,也就是个体自身的能力和对其他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姚广孝的本事即使不是比较大,至少也比较综合全面。

靖难之役起,朱棣的进退决策大多依赖姚广孝的建议,最主要的是,他向朱棣提出: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这种战略性的建议,和张良大格局大视野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差相仿佛。

战事初期,姚广孝辅佐燕王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并成功击退李景隆的围攻,这反映出姚广孝不但在军事领域,而且在行政后勤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本事”,这和萧何的擅长板块就有点重合了。

史书评价姚广孝:

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成祖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未尝有万全之计也。乃道衍首赞密谋,发机决策。

总之,姚广孝对于朱棣,具有举足轻重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功能上套用朱棣爹地重八哥的班底来比附的话,或许可以算是李善长和刘伯温的合体。

而因为姚广孝有道衍和尚这层身份,对于“冒不韪以争天下”的朱棣,还有精神导师的意义,某种程度类似无学祖元之于北条时政,其重要性又有进一步的提升。

太祖、太宗(成祖)朝,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列者,仅有姚广孝一人,姚广孝的功业和在明初的特殊地位,可见一斑。

但是,萧何、张良甚至陈平,都没有姚广孝这么毁誉参半,这也算是姚广孝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的代价。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我个人觉得是比他们张良、陈平和萧何等都厉害的。张良主要侧重谋略,陈平是谋略和治国皆有,萧何则主要侧重治国。

但被称为“黑衣宰相”的道衍和尚姚广孝,则是在谋略,治国,文学,宗教方面都颇有建树,可以称得上是复合型的不世之材。


谋略与治国

道衍和尚姚广孝在被人举荐和燕王朱棣之后,与朱棣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所以很快就随朱棣来到了北平。在朱棣造反夺权的“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可以说是居功至伟。无论是他鼓动朱棣下定造反决心,还是让朱棣绕道南京,直取都城,都给朱棣的造反事业提出了决定性的建议。因此,姚广孝的谋略在当时而言,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朱棣造反成功后,道衍和尚姚广孝也开始在他身边辅佐朝政。他受朱棣的任命,一手负责朱棣迁都北平的相关事宜。并且在朱棣北伐蒙古的时候,他经常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兼而教导皇长孙朱瞻基,为明王朝的安定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文学与宗教

不仅仅谋略与治国举世无双,道衍和尚姚广孝在文学与宗教上也是颇有建树。在大才子解缙被杀之后,《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也因此停顿了下来。而此时的姚广孝则被任命成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在文学和历史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姚广孝原本就是和尚,对佛教感情深厚。明成祖朱棣年间,武当道教声名鹊起,佛教也因此逐渐落败。姚广孝见此,便主动担任了佛教的护教,并且还整理了佛教的传世经典《道余录》,为佛教的流传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的结语

道衍和尚姚广孝博学多才,在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之际,抓住时机力劝朱棣造反,最后不仅让朱棣成功当上皇帝,自己也功成名就。姚广孝无论是在谋略和治国上,还是在文学与宗教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不世之材,所以比起汉朝的张良、陈平和萧何等人,显然是更高一筹的。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老魏聊历史

对这个人的评价历来各有说法,站在不同角度毁誉参半。首先他作为和尚参与夺位之争,即所谓靖难之役,运筹赞画,算无遗策,并预见到朱棣能够成功,显示了他目光如炬的独到政治眼光。但朱棣夺位毕竟是大明王朝的内斗,搞内耗打内战伤害的是百姓,使人民饱尝战乱,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而目的是为了皇位,实在叫人分不清正义在哪一方。从这个角度看,姚广孝帮助野心勃勃的朱棣,实是有违忠孝正道。朱棣夺位后在南京血洗朝野,杀了很多人,实在没有进步意义,你这和尚就造孽不浅了。也就无法与张良、陈平等人相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