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2018的N个经济预测,我们调查了近百名经济学家

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

«长按可复制)

快看!2018的N个经济预测,我们调查了近百名经济学家

2018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开启全面落实十九大精神的伟大征程,深入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同时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受访经济学家涵盖权威智库、科研院校与市场机构人士,包括丁志杰、马晓河、王军、王建、王大树、王小广、王远鸿、王宏广、王国刚、王振宇、王朝才、牛犁、石坚、白景明、吕冰洋、吕随启、刘元春、刘煜辉、齐守印、孙洁、李万甫、李佐军、李炜光、杨志勇、杨良初、吴庆、何志成、余永定、邹平座、汪同三、张明、张斌、张斌、张文魁、张立群、张建平、范恒山、周景彤、赵锡军、胡迟、祝宝良、贺力平、党国英、倪鹏飞、徐林、高坚、黄剑辉、章政、蒋震、韩志峰、程国强、管清友、潘向东、潘建成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部分专家为匿名)

特此向上述专家学者致谢!

高质量开新局

中国经济正朝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动力更强的发展方向前进,将呈现出一系列的新面貌、新特征。

“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消费相关服务业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对货币与债务的依赖减小,工业生产明显反弹,企业景气度多项指标创近5年新高,民间投资增速回暖,居民收入加快,消费保持稳健,农村市场高增长,清新空气、青山绿水等优质生态产品越来越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对《财经国家周刊》说,“这些都是2017年我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可喜变化。”

“2018年是十九大部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年,中国经济正朝着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动力更强的发展方向前进,将呈现出一系列的新面貌、新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财经国家周刊》说。

经济基本面研判

《财经国家周刊》归纳70份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经济增长将契合“稳”字当头的节奏。由于2017年经济增速超预期以及从高速向高质量的转向,有58.57%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GDP增速或将比2017增速小幅下调,21.43%的经济学家估计大体持平,14.29%的经济学家则认为还会出现小幅提高。

针对GDP增幅区间,共有九成受访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GDP增速仍将保持在6.5%上下,与2017年保持大体稳定。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认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2017年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增长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经济学家的这一预判可以体现出业界对2018年的经济发展报以更大信心。”

关于物价水平,有64.29%的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CPI同比增速将处于2.1%至3.0%之间;有27.14%的经济学家认为可能将出现更低水平,位于1.1%至2.0%之间;另有7.14%的经济学家认为CPI可能将升至3.1%至4.0%之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平均CPI收于1.5%,由此可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物价水平可能会比2017年有所提高。

增长模式之变

“稳”是指经济运行不会大起大落,“进”则代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这从消费、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态势中就可见一斑。消费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52.86%的受访经济学家预计,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处于10.0%之上;7.14%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处于9.1%至10.0%之间,这意味着大多数受访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消费增幅将保持稳定。

出口方面,有超过70%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出口增速将有所回落,但没有经济学家认为出口会重现2015年、2016年间的负增长。

增速高低错落之间,蕴含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趋势。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由传统的投资、出口拉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型。2017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2018年伴随出口增幅回落,消费将更进一步扛起经济增长大旗,持续稳定的消费能力将成为经济发展更重要的驱动力。”王军说。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消费能力的提高是一系列改革红利释放的结果。比如,精准扶贫通过脱贫人口的消费增长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不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夯实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

投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42.86%的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处于7.1%至9.0%之间;18.57%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处于9.1%至11.0%之间,还有7.14%的经济学家认为将高于11.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我国累计投资增速为7.2%。这意味着,有近七成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投资增速很可能结束近年来的下滑趋势,超过或最起码持平于2017年。

“切忌简单认为,为了转变中国经济结构就要快速降低投资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投资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多位受访专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并非消费升、投资降,才是结构调整。投资内部的驱动力转换,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投资增速升或降,而是有多少是新动能推动的投资,有多少是高效率、高质量的投资。”刘元春说。

新旧动能挖潜

被翘首以盼的高质量投资,将在哪些领域展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智能、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2018年最被看好的投资增长热点,分别获得了51.43%、48.57%和42.86%的投票。

“这三个领域涵盖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说,“每一项都对投资有其自身的吸引逻辑。”

人工智能代表着新型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未来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这意味着高技术产业将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未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将驱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等领域的发展热潮。依托于国内的巨大市场以及大量资金的进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甚至有些处于领先。

环保产业已是连续第二年在本刊经济学家调查中居于投资热点前三位置。2017年调查得出的这一预判已得到现实印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投资增速高达25%,超过全部投资增速17.5个百分点。

多位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环保领域论述较多、政策具体、超出预期,会议重申将“污染防治”列为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之一,并提出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这些都将助推环保产业投资热情更加旺盛。

“严格的环保政策很可能将成为新常态,虽然一些污染行业、企业将面临关停,但同时也将给环保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此消彼长,投资质量就得到了提升。”张立群说。比如,伴随2017年“河长制”的推出、水污染防治与垃圾处理全面实施PPP模式以及2018年环保税开征等改革,未来黑臭水体治理、环境监测设备、危废处置等领域都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对传统的投资领域,但同样面临新特征。

“基建越来越承担起调解区域平衡的功能。”王军说,“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补短板,这样传统投资项目也能发挥出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

这一投资取向已体现在最新的政策安排上。2017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显示,2018年我国将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新增通硬化路建制村5000个,新增通客车建制村5000个。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振兴领域的投资也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学家认同。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 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业投资同比增长16.2%,快于全部投资8.7个百分点,足见农业、农村相关领域的市场潜力。

一些专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很可能带来一些新兴概念的投资热。比如,特色小镇一词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就连接起了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生态文明与基础设施建设多个领域。

“特色小镇的产业小而强、机制小而活,能够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冯奎表示,但同时要防止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在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看来,乡村振兴带来的空间并非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近年来我国农村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国产千元手机、国产SUV汽车等迅猛发展,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都是抓对了农村市场机遇。”黄剑辉说。

消费稳步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支撑我国消费稳步提升的重要力量。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最新的报告指出,2018年消费稳定增长具备很多有利条件,第一条便是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精准扶贫是许多农村居民提高收入水平、增加提升消费能力的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扶贫攻坚战,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谢亚轩认为,当前中国与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最大的群体,就是尚待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脱贫后消费边际倾向高,既为消费需求带来新的增长点,也能推动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消费和投资两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楼市的相对平稳,是释放消费活力的另一个因素。过去多年,快速上涨的房价饱受诟病,一大原因就是它对购房相关以外的消费形成了比较大的挤出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18年,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有望迈出实质性步伐。

《财经国家周刊》调查结果显示,对于2018年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分别有47.14%、20%和30%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将稳中有降、与2017年持平及稳中有升。对于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则分别有40%、18.57%和28.57%的经济学家认为将稳中有降、与2017年持平及稳中有升。未来,若长效机制的建设能保楼市长期平稳,购房对消费的挤出现象有望得到扭转。

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持续升级。调查结果显示,在消费增长热点榜单上,医疗保健、旅游、养老位居前三,分别获得69.57%、68.12%、37.68%受访经济学家的投票。教育与知识付费位居第四,也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投票。

这四项在2017年经济学家调查的消费热点中,同样排名前列。伴随着消费升级,未来多年,服务消费都将成为消费增长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CPI中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价格水平在过去一年的上升幅度,已明显超过CPI总体增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CPI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5%,但医疗保健价格同比上涨6%,旅游价格同比上涨3.7%,与养老、育婴等密切相关的家庭服务价格同比上涨4.2%,教育服务价格同比上涨3.1%。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价格信号是对十九大报告这样判断的充分印证,说明这些领域的需求十分强烈,而供给则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将为我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苏剑说。

宏观调控新看点

控制债务规模和杠杆率,从而降低经济发展风险。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基调。

“同时,每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内涵又都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有助于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赵锡军说。剖析2018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细则可以发现,控制债务规模和杠杆率,从而降低经济发展风险,或将是2018年宏观调控的一条主线,也是有别于往年的新看点。

财政积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积极”二字最有可能表现在中央财政赤字率上。

45.71%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央财政赤字率将处于3.1%至4.0%之间,7.14%的经济学家认为赤字率可能更高,处于4.1%至5.0%之间。由于2017年中央财政赤字率定为3.0%,这也就意味着有超过50%的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中央财政赤字率可能会比2017年有所提高。另有41.43%的经济学家认为赤字率将处于2.1%至3.0%之间。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财政政策积极取向并非泛泛而言,而是有保有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

回顾近五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发现,2012年到2015年均谈到财政支出,2012年与2013年均谈到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但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同时压缩一般性支出,这是近年来第一次。”杨志勇说。

所谓压缩一般性支出,通常是指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还包括会议费、培训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支出等。“在财政收支矛盾没有明显缓解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要更加集中力量办大事。”杨志勇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2017年是过去五年里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财政政策部署时,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地方债的问题一直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强管理,说明中央对当下的地方债问题的关注,也说明是2018年财政政策的一项重点任务。”杨志勇说。

与此相应,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国内市场风险点时,有51.43%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地方政府债务累积,位居第二位。

2017年10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对黑龙江、吉林、江苏、天津、贵州和陕西6省市进行的调研显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增速与财政收入增速基本相当,说明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债务压力失衡的情况。但是,不同层级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相差较大。升级政府债务偿还压力上升明显,地市级总体情况相对宽松,而到了县一级,又面临快速上升的压力。

此外,地方性国有资本投融资公司的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尤其是县一级,投融资公司债务累积增速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些债务在现阶段虽然并不纳入地方债计量,但属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一旦出现违约、链条断裂的风险,地方财政也将裹挟其中,给当地财政金融系统带来系统性风险。”杨志勇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政策实锤就已落下。12月22日,财政部对外通报,江苏、贵州两省近期查实多起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除责令限期整改,还对7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不同程度处分。

财政部日前还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中透露,将研究出台地方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财政部在报告中表示,要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未来在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方式以及PPP项目的规范等方面,中央将持续加以关注并加强管理,目的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不再上升。

货币稳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8年的货币政策定位于稳健和保持中性。多位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从货币政策的具体措辞上可以看出,2018年“稳健”二字可能比以往更加突出。

“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这一表述,是近年来从未有过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M2(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就是体现管住总闸门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7年11月我国M2同比上升仅为9.1%,是近几年来的同期最低水平。从2016年开始,M2同比增速便走出一条总体向下的曲线,尤其是2017年以来M2同比增速更是明显放缓。

调查结果显示,32.86%的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M2增速目标将设定于9.1%至10.0%之间,21.43%的经济学家认为M2增速将设于8.1%至9.0%之间。这意味着有超过50%的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M2增速将维持在个位数。另24.28%的经济学家认为M2增速将设于10.1%至11.0%之间。过去十年间,央行设定的M2增速目标均在12%至17%之间。

“之所以严控M2增速,主要还是出于控制杠杆率的考虑,压制债务风险和资产泡沫。”赵锡军说。

虽然关注货币供给总闸门的政策目标十分明确,并面临美联储可能在2018年多次加息的压力,但是相对于控制M2增速,受访经济学家并未对加息抱太大预期。有超过50%的经济学家认为央行基准利率将保持不变。

但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虽然基准利率预期不会大动,且市场利率水平可能会在2018年存在上行压力。

针对汇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调查结果显示,有51.43%的经济学家认为,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处于6.8至7.5之间,42.86%的经济学家认为汇率将处于6.8以下。

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相配套,2018年货币政策的一大目标就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一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九大报告中都得以重点强调。

近期,加强金融监管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比如,2017年11月央行等部门公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12月,监管层又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易宪容认为,这是十九大后一连串防范与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举措的表现,今后可能会有更多更严厉的金融监管政策要出台。其目的就是要从上至大额资本,下至小额网贷,对金融市场监管实现全覆盖。

多措并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涉及多个领域的宏观调控措施,指出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

调查结果显示,在2018年国内市场风险方面,民间投资不足居于首位,有61.43%的经济学家选择了这一项。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公布,作为我国首个聚焦企业家精神的文件,《意见》凸显政策对企业家精神的保护与鼓励;10月,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写入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8项重点工作中也提到,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未来这些政策与改革的推进,将有助于民间投资活力的释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说。

风险在哪里

国内与国际市场风险并存,2018年如何打好防风险攻坚战?

在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托底十分关键。受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2018年,国内外风险叠加的态势依然明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能仅仅靠防、靠破,还要通过深化改革、有破有立,才能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稳定大环境。

美国减税等国际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的风险点来自于美国税制改革,有60.87%的经济学家选择了这一项,位居国际市场风险点首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特朗普曾经是一位企业家,深知减税对美国尤其是美国跨国公司是一个振兴,他希望藉此恢复企业活力,引导全球产业、资本流入美国,并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是不是会掀起另外一次减税的浪潮?我认为可能性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诞表示,可能会破坏整个全球税收体系,从而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美国税改的外溢效应应引起关注。多位专家表示,在为企业减税的同时,特朗普税改可能会加剧美国内贫富分化,并进一步增加美国的财政和债务负担,进而增加经常项目赤字、影响汇率,同时还可能加剧全球贸易摩擦与投资冲突。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经济带来影响,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财税领域的应对之措已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在2018年最为紧迫的财政领域改革任务一题中,有41.43%的受访经济学家选择了“为企业减税”这一项,按财税改革紧迫性排于第二位。

最近两年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减税降费,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营改增试点实施以来已累计减税1.7万亿元。财税专家建议,未来可通过适当简化增值税税率、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营改增减税效应。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认为,应针对企业科技创新出台更有力度的税收优惠,比如提高中小型科技企业税前加计扣除,并将非科技企业的创新研发,纳入加计扣除范围。

位居国际市场第二大风险点的是因素是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有56.52%的经济学家选择了这一项。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尽管2017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并未显著升级,但相关压力仍在集聚,仍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点突然释放,届时或将对全球宏观经济复苏与金融市场稳定造成新的冲击。

美联储加息位居国际市场风险点第三位,有52.17%的经济学家选择了这一项。目前市场普遍预计2018年美联储很可能保持2017年的节奏,或会推出三次加息。

“这不仅会影响到美国国内的经济增长与资产价格,也会产生强烈的外溢效应。”张明说。比如在美国2009年以来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下形成的美股牛市,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被美联储紧缩政策戳破,还是未知定数,一旦美股震荡,可能通过传染效应冲击其他国家资产价格。

此外,一旦美联储更快地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使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再度面临本币贬值与资本外流的冲击。

如果应对不慎,部分国家甚至有重新爆发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

“特朗普的税改方案会产生贸易的冲突、减税的竞争和汇率不协调的情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对于中国而言,核心问题是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内风险金融为重

调查结果显示,在国内市场风险上,经济学家首先聚焦于民间投资不足,占比61.43%。有51.43%的经济学家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累积,位居国内市场风险点第二位。地方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加剧,使得地方债务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风险。杠杆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排在第三位,有42.86%的经济学家选择了这一项。

另外,企业融资成本升高、房地产投资下降、影子银行风险也都是受访经济学家较为关注的风险点,分别比例是28.57%、27.14%和20%。可以发现,国内市场主要风险点,多项聚集于金融领域。

国内与国际市场风险并存之下,防风险显然已经成为2018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其中第一条便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要实现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上述目标,需要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有哪些金融改革项目是2018年需要迫切推出的?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金融系统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以绝对优势的票数居于首位,有71.43%的经济学家选择了这一项。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易宪容表示,传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更关注的是价格及货币稳定、控制通货膨胀,但物价的稳定并不一定代表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未必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金融系统内,由于监管不足、顺周期性、机构相互作用等原因,较小的冲击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系统性事件。“所以引进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关注点之外,还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等多个方面监管和引导金融机构的行为,从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已经成为当前各国央行的共识。”易宪容说。

正因此,十九大报告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双支柱”确立为国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这对未来几年中国金融市场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财税专家看来,金融风险还可能有着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原因。“目前地方债存在变形风险,一些金融风险可能正是从地方财政风险变形转化而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2017年12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2017年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报告》谈到,目前地方财政能力背后隐藏着多重风险,比如地方财政自给率下降,部分省份脱离发展实际搞民生,财政支出刚性越来越大,财政“拖底”风险随之加大等等,都造成了地方债务累积,进一步转化为杠杆率过高、影子银行等风险。

表面上看是金融问题,其背后的实质是财政改革不到位,这一逻辑在调查结果中也得到印证。合理划分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硬化预算约束,在“2018年最为紧迫的财政领域改革任务”中颇受关注,排于第一和第三位,分别获得68.57%和32.86%的票数。

改革破与立

受访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防范国际国内市场风险,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不能仅仅靠防、靠破,改革要有破有立,如此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8项重点工作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会议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八个方面,勾勒出未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改革框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分析认为,这8项重点工作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等内容,是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还有些内容虽然过去提过,但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并不完全等同于“三去一降一补”,不仅包括处置“僵尸企业”,也包括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包括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在内的一系列企业成本。

“未来只有在去过剩产能的同时,加减法并重,下大力补短板、将高质量投资进一步提振,才能在防风险与促发展之间走好平衡木。”马晓河说。

快看!2018的N个经济预测,我们调查了近百名经济学家

总监制:罗海岩、吴亮

监制:程瑛

任何事宜请后台留言

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分享

长按指纹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