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古今说史


一、34万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经过。

1940年5月10日,、部队为先锋,对荷兰、比利时、法国展开闪电战,5月20日晚,势如破竹的德装甲师攻占松姆河口的阿布维尔。24号向英吉利海峡推进的古德里安部队又疾速攻占布伦港口、包围加莱港口,进抵格腊夫林,至此比利时、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大约四十万人,被三面围困在格腊夫林与敦刻尔克之间狭小的三角地带。前有大海,后有追兵,被围联军突围没戏,唯一逃路是由敦刻尔克从海上撤退。德装甲部队可望见敦刻尔克,并已沿运河一线摆开阵式,准备对英法联军大屠杀。

濒临绝境的联军已在德军砧板上的鱼肉。谁知5月24日晚,德统帅部却下令坦克部队不准前进,直到二十六日夜。英军当晚执行“发电机计划”,从本土紧急动只850余艘各类船只,开始大撤退,直到六月四日凌晨,在德军眼皮底下撤出34万大军,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该联军后成为诺曼底登陆的英法主力。

希特勒为什么会发出这等貌似弱智的命令呢?原因如下:

一、希特勒接受了前线将领伦斯德的建议,装甲部队另有他用,同时考虑盟军陷入的袋形地带如果太小,不利于坦克行动,还会妨碍空军行动。

伦斯德在5日24日建议:装甲师停在运河一线,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希特勒听从了,认为:德国装甲部队应当保存实力,留待进攻松姆河南的法国,并说盟军陷入的袋形地带太狭窄,不适合坦克制活动,霸王硬上弓会造成坦克大损失,还会妨碍戈林的空军行动,所以要等待步兵的到来。

二、希特勒想替英国邱吉尔保住一张老脸,以促进德英议和。

何以为证?后来希特勒派副元首赫斯只身飞往英国谋求议和。

三、希特勒不希望陆军独占旷世之功,又过分相信戈林的保证,迷信德空军“斯图卡”轰炸机的威力,接受了出身纳粹的空军司令戈林的建议,专用空军解决被围盟军。

希特勒不傻,他之所以接受建议,一来是想避免了德装甲部队的冒险;二来元首过分相信戈林、迷信“斯图卡”轰炸机的威力;三是想藉此空军空前胜利,来提高元首和纳粹党的威望。

四、希特勒不愿意德兰德斯日耳曼人聚居区成为焦土。

德军给英法联军预设的屠宰场是日耳曼人聚居区,居民中纳粹党的铁杆粉丝多,他们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准备把佛兰德斯打造成纳粹党的根据地,一旦歼灭战打响,此地将变成一片焦土。

结果因为天气原因,能见度太差,英空军全力拼杀,戈林空军未能如愿。地面上直到二十六号夜,希特勒才下令装甲部队向敦刻尔克全力挺进,这两天被围英法联军早已构筑了稳固的防线,联军一边抵御,一边脚底抹油,从海里开溜!

我是苍茫大地,望文友们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德军当时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逼近,最近的坦克离港口仅10英里,但是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一命令被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的干涉军事指挥的最愚蠢的命令。

但是,这一命令是有希特勒的考虑的,责任不在他一个人身上。首先德军判断英法军队已成瓮中之鳖,短期内无法组织庞大的船只撤退到英国本土。再者德军要保存当时的装甲部队实力,以应对下一步作战行动。加之敦刻尔克遍地沼泽和洼地,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希特勒当时应该是有猫嬉老鼠的心态,也有促使英法联军投降的心态,达到不战而胜。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可以让空军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其次,联军的反击也加重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步兵此时还落后很远。希特勒当时是采纳了伦斯德司令的建议,考虑让装甲部队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军使用。当然也有说法是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和英国媾和。

当时A集团军应该截断英法联军的退路,却被命令停止。B集团军群压迫英法联军向敦刻尔克撤退。接到停止命令的是A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接到的13号指令还是尽快消灭包围圈中的英法荷比联军。这个结果就是让联军为了生存加强了防御阵地,而截断退路的A集团军群为保存实力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包抄联军,这就给了联军喘息撤退的机会。所以虽然5月27日,德军恢复了攻势,但联军的防线已经被组织起来,而难以突破。所以当时的战场瞬息万变,古德里安的回忆里也提到24日他的部队并没有停止攻击,而阻击的英军一直坚持到26日下午16点45分才投降。而当时,希特勒已下令恢复攻击,所以停止命令究竟对此次行动造成多大影响,还有诸多说法。


shijude


我是军事妹子,军事上无法一口吃下,情理上放你们一马,回去给丘吉尔说赶紧投降......

首先,希特勒并不是放走了在敦刻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而是在歼灭英法联军的时间和时机上的把握上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希特勒作为一个一战的士兵,深知天气对部队的影响,而当时正值欧洲多雨天气,前线也有报道部队行动不便。所以希特勒考虑到要稳打稳进,所以没有贸然发起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这才放走了30万英法联军。

图为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并且需要提及的是,此时德国的主力部队正在向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城市奔袭以尽快的迫使法国战败投降,所以在敦刻尔克的德军部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而且对敦刻尔克发动进攻时已经没有希望的英法联军肯定会拼死一搏。为此,德国才没有直接发起对敦刻尔克的攻击。

图为后续进入敦刻尔克的德军部队

而且,在当时德国进攻英国的计划上有很多漏洞,由于是如何面对英国海军登陆英国本土就成了德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所以德国一直都希望和英国达成单方面停战协定,而这时,假如放在敦刻尔克的英军一马,也许可以向英国表示德国单方面和谈的诚意。然而,英国明显并没有买账,远征军返回英国后立刻就筹备起了对德国军队的应对工作,假如希特勒能选择以俘虏远征军作为“和谈”筹码,也许成功率会更高,德国也不需要两面作战,俾斯麦号也就不会被击沉了。

图为英国远征军返回伦敦

而德国当时之所以不俘虏远征军,可以和当时欧洲的“绅士”情节有很大的关联。德国可能认为,将英国远征军放回后英国会“感恩戴德”的和德国冰释前嫌并且结为盟友。然而英国不是法国,丘吉尔也不是张伯伦,将英国远征军放虎归山对德国来说也许是送人情,而英国却会以此作为自己反击的资本。


军事新观察


我是毒刺剑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关于希特勒放走30多万英法联军的说法不对,不是希特勒放走,而是英法联军胜利逃走了。敦刻尔克胜利大逃亡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指挥闪击法国战役时,摆在希特勒面前的是一张十年前的旧地图,地图上显示敦刻尔克地区是一片沼泽地,非常不利于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召开和推进,希特勒因此犯难了。

第二,就在希特勒犯难的时候,纳粹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站了出来,戈林是个根本不懂空军的人,战略战术眼光都非常一般,能成为纳粹二号人物是因为戈林特别忠于希特勒。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只需要空军就能消灭拥挤再敦刻尔克的残敌。作为正在犯难的希特勒来讲,戈林的保证简直是来的恰到好处,于是,希特勒下令陆军停止进攻,由空军出动实施打击。

第三,天气原因。戈林倒也卖力气,纳粹空军疯狂出动,反复轰炸敦刻尔克,可问题是,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空军根本无法出动,英法军队趁着这个当口撤走不少人,等天气转晴,德国空军终于可以出动时,敦刻尔克大撤退已经完成大半。



所以,多种原因导致敦刻尔克大撤退基本成功,就这一点来讲,不能算是希特勒的败笔,只能说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了联军这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