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紅包文化的前世今生嗎?紅包習俗竟是各朝代明文規定的

我們熟知的《周禮》,書中羅列了許多官員職責,要求每逢慶典節日,要向武士、平民、孤寡老人、孤兒等分發酒肉和貨幣。這個應該是最早的紅包。

另外根據《禮記》記載:孟春時節,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

意思就是過年了,要撒錢,多多的撒,每個人都要撒到,不撒錢屬於嚴重的政治錯誤……

您知道紅包文化的前世今生嗎?紅包習俗竟是各朝代明文規定的

由於《周禮》和《禮記》,都是儒家十三經,都是歷朝歷代的所推崇的經典書籍。經書以如此嚴肅的口吻,要求撒錢,勢必影響到朝野,形成淵源流長的紅包文化。

如果有人問你,紅包習俗的由來,最標準的答案應該是:國家規定的。

壓祟錢

這個壓祟錢,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護身符,是用來防範一種極可怕的怪獸的。

怪獸是隻黑色的小怪物,但手是白色的。孟春之初,這東西就鑽出來了,竄進人家,它最喜歡小孩子。見到熟睡的小孩,怪獸就撲過來,在孩子腦門上連拍三下,然後孩子就會受到驚嚇,發燒哭鬧。等病好了,孩子的智商嚴重縮水,智力就不靠譜了。

這種身黑手白的怪獸,名字叫祟。錢幣形狀的護身符,就是為了防範祟的,所以稱為壓祟錢。

有了壓祟錢,人們還擔心保護不了孩子,於是每逢孟春,家家戶戶的成年人,就要紅燭高燃,守在孩子的床邊。以防止身黑手白的祟闖進來。這個習俗保留到現在,就是我們熟悉的守歲。

您知道紅包文化的前世今生嗎?紅包習俗竟是各朝代明文規定的

美好的習俗悄然承傳,一直到了唐朝。武則天,大概是史上玩紅包第一人。她給治好唐高宗李治暈眩病的御醫,包了一個大大的錦繡紅包。

到了唐玄宗,因為楊貴妃的緣故,紅包再次被皇家文化的發揚光大。《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六卷記載,正月二十日,是安祿山的生日。三天後,楊貴妃用錦繡做了個包小孩的大包裹,裹住安祿山。宮女們把安祿山抬起來,在宮裡歡呼慶祝。

壓歲錢

到了宋元年間,以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過年,壓祟錢終於演變了壓歲錢。長輩用綵線將銅錢串起來,送給晚輩,求個吉祥。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明清,紅包終於標準化了。

明清年間,大戶人家以華麗的錦包,內裝一些散碎銀子,分發給小輩們。這屬於非常成熟的紅包文化了。

真正的紅包

在民國年間,多以一張紅紙,包一百文銅元,或是乾脆包一塊大洋。前者稱長命百歲,後者稱一本萬利。這時候的紅包,跟現在的區別已經不大。

您知道紅包文化的前世今生嗎?紅包習俗竟是各朝代明文規定的

建國後,長輩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的習俗,仍然保留。但要拿到這個錢,晚輩至少得磕幾個象樣的頭。

隨著時代的發展,紅包文化迎來了新的時代,呈現出無紙化、電子貨幣化的態勢。手機紅包、支付紅包等深深影響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