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红包文化的前世今生吗?红包习俗竟是各朝代明文规定的

我们熟知的《周礼》,书中罗列了许多官员职责,要求每逢庆典节日,要向武士、平民、孤寡老人、孤儿等分发酒肉和货币。这个应该是最早的红包。

另外根据《礼记》记载:孟春时节,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

意思就是过年了,要撒钱,多多的撒,每个人都要撒到,不撒钱属于严重的政治错误……

您知道红包文化的前世今生吗?红包习俗竟是各朝代明文规定的

由于《周礼》和《礼记》,都是儒家十三经,都是历朝历代的所推崇的经典书籍。经书以如此严肃的口吻,要求撒钱,势必影响到朝野,形成渊源流长的红包文化。

如果有人问你,红包习俗的由来,最标准的答案应该是:国家规定的。

压祟钱

这个压祟钱,并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护身符,是用来防范一种极可怕的怪兽的。

怪兽是只黑色的小怪物,但手是白色的。孟春之初,这东西就钻出来了,窜进人家,它最喜欢小孩子。见到熟睡的小孩,怪兽就扑过来,在孩子脑门上连拍三下,然后孩子就会受到惊吓,发烧哭闹。等病好了,孩子的智商严重缩水,智力就不靠谱了。

这种身黑手白的怪兽,名字叫祟。钱币形状的护身符,就是为了防范祟的,所以称为压祟钱。

有了压祟钱,人们还担心保护不了孩子,于是每逢孟春,家家户户的成年人,就要红烛高燃,守在孩子的床边。以防止身黑手白的祟闯进来。这个习俗保留到现在,就是我们熟悉的守岁。

您知道红包文化的前世今生吗?红包习俗竟是各朝代明文规定的

美好的习俗悄然承传,一直到了唐朝。武则天,大概是史上玩红包第一人。她给治好唐高宗李治晕眩病的御医,包了一个大大的锦绣红包。

到了唐玄宗,因为杨贵妃的缘故,红包再次被皇家文化的发扬光大。《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六卷记载,正月二十日,是安禄山的生日。三天后,杨贵妃用锦绣做了个包小孩的大包裹,裹住安禄山。宫女们把安禄山抬起来,在宫里欢呼庆祝。

压岁钱

到了宋元年间,以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过年,压祟钱终于演变了压岁钱。长辈用彩线将铜钱串起来,送给晚辈,求个吉祥。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明清,红包终于标准化了。

明清年间,大户人家以华丽的锦包,内装一些散碎银子,分发给小辈们。这属于非常成熟的红包文化了。

真正的红包

在民国年间,多以一张红纸,包一百文铜元,或是干脆包一块大洋。前者称长命百岁,后者称一本万利。这时候的红包,跟现在的区别已经不大。

您知道红包文化的前世今生吗?红包习俗竟是各朝代明文规定的

建国后,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的习俗,仍然保留。但要拿到这个钱,晚辈至少得磕几个象样的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包文化迎来了新的时代,呈现出无纸化、电子货币化的态势。手机红包、支付红包等深深影响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知道更多文化、风俗、轶事、传统经典,请关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