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曾有这样一个地方,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不仅将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而且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系低山丘陵沟壑谷地,土壤主要是黄绵土和水稻土,林草覆盖率83%,为汾川河的发源地。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南泥湾山谷里的稻田地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毛泽东给359旅官兵手书的奖状

  • 很多年前,这里曾是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因清朝统治者人为挑起回汉民族纠纷,致使当地汉回族群之间互相残杀,才使这里变成了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1941年3月,王震将军曾奉命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屯垦,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毛泽东题词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纪念碑局部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 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

  • 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而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真实故事。现在再回头重温这段历史,仍让我们感慨万千,激动万分。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南面路边的大生产雕塑

  • 当年,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喝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地步,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窑洞旁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种菜;周恩来还成了纺线能手。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南泥湾石刻路标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南泥湾石刻路标1

  •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实地踏勘调查,最终决定在此地屯垦生产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南泥湾,他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开荒种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他们一边拿枪练兵,一边屯田垦荒,发扬“气死牛”的苦干拼搏精神,战胜重重困难,从无到有,为边区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三五九旅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原本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毛泽东题词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纪念碑

  •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命名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慰问演出,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中的插曲《南泥湾》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脍炙人口的民歌《南泥湾》从此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唱遍了大江南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全国人民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南泥湾革命旧址石碑

郭兰英唱的一首歌曾让这里家喻户晓,王震率359旅在这里屯垦生产

身着八路军服装的学员自拍

  •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的创业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将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