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調理虛弱的身體,小建中湯往下降,補中益氣湯向上升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120)

金代的李東垣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創立了一系列非常經典的方劑,這些方劑至今使用甚廣,在使用頻率上隱隱有和《傷寒雜病論》中的經方並駕齊驅的趨勢。例如硃砂安神丸,清暑益氣湯,當歸補血湯,昇陽益胃湯,羌活勝溼湯,交泰丸,枳實導滯丸,益氣聰明湯,普濟消毒飲等等。總的來說,李東垣的方子契合實際,所以經久不衰。一味貶低唐代之後的中醫成就是不可取的。

今天要寫的,是李東垣最經典的方子,補中益氣湯。

同樣是調理虛弱的身體,小建中湯往下降,補中益氣湯向上升

黃芪

當然,在理解他的方子之前,我們先得理解他的思想及用藥規律。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比較一下這兩個方子的組成:

補中益氣湯:黃芪一錢,人參三分,當歸二分,白朮三分,甘草五分,陳皮三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宋金時期的中醫特別喜歡用散劑煎湯,就是把上面幾種藥,打成粉末,然後水二盞,煎為一盞服用。

同樣是調理虛弱的身體,小建中湯往下降,補中益氣湯向上升

桂枝

小建中湯:桂枝三兩,白芍六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飴糖一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在這兩個方中,補中益氣湯有黃芪,小建中湯有桂枝。

黃芪和桂枝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它們的藥力都能向上走,向外走,都能使胃氣外達於肌部,都能補皮部的衛氣,都有助於宣散肺氣,當然,它們也有差別,黃芪補氣斂瘡的力量要強一些,而桂枝助陽通絡的力量要強一些。在補中益氣湯中,黃芪的助手是當歸,通絡的任務是由溫血活血的當歸承擔的;在小建中湯中,桂枝的助手是生薑,在不再煎的情況下,生薑除了鼓舞胃氣,還有將胃氣向全身輸出的作用。

在補中益氣湯中,守護胃氣,補益中焦的責任是由人參,白朮,甘草來承擔的;而在小建中湯中,這份重任則由甘草,大棗,飴糖來承擔。相比較而言,補中益氣湯補益中焦的能力似乎比小建中湯要強一些,因為人參守胃的能力要強於甘草——當然也可用在小建中湯中再加人參來彌補這塊短板。

下面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了。

補中益氣湯中有三員大將:升麻,柴胡,陳皮。李東垣自己是這樣解釋這三味藥的: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芪、甘草甘溫之氣上升,能補衛氣之散結,而實表也;有緩帶脈之縮急。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

同樣是調理虛弱的身體,小建中湯往下降,補中益氣湯向上升

總之,因為這兩個組方都有健脾益氣,鼓舞胃氣的藥物,又有黃芪,桂枝等藥物引領胃氣滋補全身,所以都能改善全身虛弱的狀態。但是因為有柴胡,升麻,陳皮,補中益氣湯的藥勢明顯是向上升的;而因為重用芍藥,小建中湯的藥勢明顯向下沉降,這便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在臨床上,判斷虛勞患者屬於補中益氣湯,還是小建中湯,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腹診,補中益氣湯證傾向於腹肌鬆弛,而小建中湯證傾向於腹肌緊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