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吃不到金龍魚牌的白糖?

在豐益國際的全球性擴張中,糖業是僅次於棕櫚油和大豆壓榨的第三大業務板塊。

豐益糖業遲至2010年才起步。從歷年的財報數據來看,應該說,白糖業務的發展還是不錯的。從2011年到2014年,糖業累計稅前利潤率達到3.5%,超過了棕櫚油的3.4%,消費品的2.5%和油籽加工與穀物的2.0%。豐益國際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尼和緬甸擁有10個甘蔗壓榨廠和5個白糖精煉廠,在巴西、印度和摩洛哥合資了18個甘蔗壓榨廠和3個白糖精煉廠,一共控制了4600萬噸的甘蔗壓榨產能和500萬噸的白糖精煉產能。豐益國際2016年銷售了1354萬噸食糖,超過了中國的糖產量,佔當年全球食糖產量1.7億噸的8%。

有意思的是,中國成為世界進口食糖第一大國,豐益國際卻未能分享中國糖市的大餐。市場上沒有金龍魚牌的白糖,益海嘉裡也沒有任何食糖業務。

我們為什麼吃不到金龍魚牌的白糖?

統計數據表明,中國人平均每天吃糖34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65克的一半,甚至低於孟加拉國和菲律賓這樣的國家。我可以拍胸脯地保證,這個數據絕對不靠譜

歐洲人和美洲人普遍吃糖多。歐洲在封建史上除了蜂蜜,無糖可吃。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英國,直到16世紀,糖仍然是昂貴的進口貨,主要用做香料或藥物。一旦美洲殖民地依靠黑奴的血汗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和供應食糖,歐洲人就如久旱逢甘霖,不知節制地大吃起來。今天的歐盟,平均日食糖101克。美洲人做為歐洲人的後裔,也繼承了嗜糖的癖好。美國人每天要吃92克的糖,巴西甚至高達144克。

東方世界從來就不缺糖。印度和中國自古就是產糖大國。紅糖、麥芽糖等一直都是中國常見的食物。所以東方人吃糖不像西方人那麼嚇人。亞洲熱帶國家,印度、印尼、越南、巴基斯坦和菲律賓平均每天的吃糖量都在60克左右。亞洲溫帶國家,日本和韓國分別是45克和82克。

中國人吃糖真的比大多數亞洲國家都少嗎?我們自己清楚,中國人吃糖其實並不少。只不過,

很大一部分落在統計數據之外。那就是走私糖。

我們為什麼吃不到金龍魚牌的白糖?

1991年,國家放開食糖銷售,不再統購包銷。1994年,食糖供應偏緊,糖價回升。從1994年下半年到1995年,大量走私糖以來料加工的名義進口留銷,數量不低於200萬噸。這是中國的第一波的大規模走私糖。

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我國2000年的食糖進口關稅配額160萬噸,以後逐年上升,2004年起為194.5萬噸。配額內關稅稅率15%,配額外關稅稅率50%。國營貿易在配額中佔比70%,由三四家國企瓜分。受進口配額和高關稅限制,2001~2009年,中國食糖進口量保持在70萬噸~140萬噸。

2011年,全球食糖過剩達到了最高峰的1275萬噸。也就是說,當年所產的糖有高達7.4%的比例都賣不出去。此後,糖價雖然還有不小的波動,但整體上是一瀉千里,進入大蕭條時期。全球食糖行業都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從澳洲、巴西、中國到印度,世界產糖大國無一例外,均有大量糖企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倒閉。

國際廉價食糖開始洶湧衝擊中國市場,中國食糖2011年的進口首次超出關稅配額,達到292萬噸。中國成了全球糖市最大的窪地。2012年進口量上升到375噸。2015年達到最高峰的485萬噸,佔中國食糖總產量的47%,超出進口配額290萬噸。

國內糖價的防線一退再退,2014年跌到每噸4000元左右。而國內產糖成本約在每噸4300元~4800元。受進口糖的衝擊影響,2013年中國糖業全行業虧損30多億元,2014年虧損擴大至100億元。

2017年,國際糖價再次大跌,中國政府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嚴厲措施,將配額外食糖進口許可削減至100萬噸,並對配額外食糖進口徵收保障措施關稅,期限3年,稅率依次為45%、40%和35%。也就是說,關稅最高可達95%(配額外關稅50%+保障措施關稅45%)。當年中國食糖進口控制在229萬噸,為近年來的最低水平。

高關稅意味著走私糖的高暴利。據推測,2011年以來,每年都有幾十萬到兩百多萬噸數量不等的走私糖進入中國。最主要的走私渠道,是印度糖、泰國糖和緬甸糖從中緬和中越邊境進入中國。當地邊民就像香港水客一樣,將食糖以螞蟻搬家的方式背入境。

還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那就是糖精。1998年,中國食品工業用糖精量約為11,220噸,糖精的甜度可是白糖的500倍,1萬多噸糖精就可頂500多萬噸白糖的用量。1999年末,中國大力限制糖精生產,關掉了9家糖精企業,只保留5家,將內銷量限制在3000噸,多數用於牙膏等非食品工業。不過,此後糖精生產又有所抬頭。2004年超計劃銷量達到1141噸。

與食用油不同的是,食糖的大眾消費比例很小,主要是食品飲料行業使用。廠商客戶低價為王,這就使得各種低價糖甚至糖的替代品大行其道。中國糖市,受進口糖、走私糖、國儲糖乃至澱粉糖、化學合成甜味劑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市場混亂不堪,價格起落詭異,被業內人士稱為“妖糖”。

高關稅不僅造成了走私糖和代用糖的繁榮,還讓中國的甘蔗種植業和糖企缺乏競爭力。

我們為什麼吃不到金龍魚牌的白糖?

國外一臺大型甘蔗收割機,能頂150個拿著砍刀的中國農民。一戶巴西蔗農能種上600畝的甘蔗田,與150戶廣西蔗農相當。澳大利亞的甘蔗種植成本才114元/噸,而中國產糖第一大市的廣西崇左,甘蔗成本436元/噸。僅人工採收一項就要120元/噸。中國糖協認為,只有對進口食糖徵收156%的關稅,才能保證進口糖與國產糖的公平競爭。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平均食糖進口關稅為97%,中國收的關稅還不夠高。

如果將食糖行業與食用油行業進行比較,食用油行業一定會頗感委屈。中國對大豆進口完全放開,卻對食糖進口實施如此嚴密的保護。難道油廠和豆農就不是親媽生的?當然,大豆進口與食糖進口有很大的區別。大豆決定了中國的物價指數,食糖的價格卻幾乎引不起老百姓的興趣。少吃點糖還對健康有很大好處呢。政府也樂得在糖的關稅上每年增加幾十億的收入。反過來說,食用油行業應該慶幸,只有充分的競爭才能優勝劣汰,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對食用油行業的開放,才使得食用油行業湧現了一大批以民營為主的國際一流的油廠,完全不懼於與任何國際糧油巨頭對抗。2014年,中國食用油行業的總收入竟然達到了2.5萬億,利潤635億元。這是孱弱的食糖行業不敢想象的。

糖業經營維艱,多數糖企被迫多元化經營,有的去蓋房,有的去開礦,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這裡,又出現了一箇中國糖業獨具特色的現象。國際糖企都是把甘蔗渣拿去燃燒發電,中國糖企卻紛紛利用甘蔗渣來造紙。

貴糖股份的2016年財報顯示,造紙收入佔總收入的32%,略低於製糖收入的36%。造紙的毛利比製糖高了4個百分點。貴糖抱怨,“近幾年廣西區內一些糖業集團投資製漿造紙行業,加劇了市場競爭”。貴糖75%的甘蔗渣需要外購,原本每噸300元的甘蔗渣,居然最高被炒到每噸500元以上。

每噸500元是什麼概念?一噸甘蔗的收購價也往往到不了500元。甘蔗渣貴過了甘蔗價。16/17榨季,中國產蔗糖824萬噸。以一噸糖兩噸渣計算,可產甘蔗渣1648萬噸。每噸即使平均賣400元,也有66個億。中國糖每噸成本大概比國外高1000元,824萬噸糖就是82億,靠甘蔗渣的銷售收入差不多可以填平這個成本差。這麼好的甘蔗渣,國外怎麼都拿去燒了發電?發電能賣幾個錢?豐益國際糖業做得這麼大,旗下居然沒有一家紙廠。造紙業是水汙染的大戶,這影響了國外甘蔗造紙業務的發展。

而中國前10大的糖企,其中7家有造紙業務。中國用甘蔗渣造紙的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僅是豐益國際,四大糧商ABCD中的邦吉和路易達孚均以糖業見長。糖業是邦吉業務中與農業、食品業和化肥並列的四大板塊之一。邦吉在巴西擁有了8家糖廠,銷售額在50億美元左右。路易達孚則是國際食糖貿易排名前五的巨頭。但所有跨國糧商中,僅有路易達孚於2011年在福建漳州合資了一個規模一般的糖廠。

益海嘉裡在國內拿不到低成本的甘蔗,又不會造紙,從國外進口食糖吧,又面臨高關稅的攔截,以及與走私糖的競爭。未開放的市場怎麼也沒法做。看起來,短時間內,我們是吃不到金龍魚牌的白糖了。

(本文節選和改編自《金龍魚背後的帝國》,2018年6月即將出版)

【參考文章】

《“妖糖”的前世今生:一部厚重的中國糖業發展史》,連學智,2017年10月23日,搜狐網。

《中國食糖進口深度分析》,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2017年7月23日,個人圖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