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人”是如何一步步“病入膏肓”的?

扁鵲是春秋時期的名醫,他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大哥治病,是治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是在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時就剷除了病根,所以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名氣無法傳出去;二哥治病,是治於病情初起時。病人症狀尚不十分明顯就被治癒,一般人就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嚴重、病人痛苦萬分之時。人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患處上敷藥以毒攻毒,使嚴重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文王連連點頭稱道:“你說得好極了。”

“豆粕人”是如何一步步“病入膏肓”的?

如果用“生病”來形容“豆粕人”的困境,那麼,用“病入膏肓”來說近期的形勢再合適不過,基差縮小、高價追的貨面臨虧損、出貨緩慢、被油廠催提貨甚至強平……任何一種情況拿出來就足夠“豆粕人”難受,而現在所有的狀況同時出現。那麼“豆粕人”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病入膏肓的呢?

“病情”發作之前:年前美豆及豆粕價格低位,市場群體受輿論誘導看空觀望,現貨採購情緒不高,基差合同接手意願不強,或接手後延後點價。美豆卻以進三退二、進三退一的節奏悄悄上漲,看似漲不動分分鐘可能回調的狀態麻痺著“豆粕人”的神經。此時為病魔悄悄降臨,多數“豆粕人”全然不知。

“病情”初起:春節前後,美豆快速上揚並站上1000美分整數關口,帶動連粕價格快速上漲;之後美國挑起貿易戰,貿易摩擦憂慮下“豆粕人”補貨積極性提高,國內金融資本也趁機瘋狂湧入豆粕市場,支撐連粕迅速拉漲,而國內油脂企業在粕強豆弱的狀態下榨利豐厚,藉助金融資本對盤面的拉漲在高位套保,施壓豆粕價格走弱,部分“豆粕人”從眾追貨。此時為病情初起,雖已覺察但自認無大礙。

“病”入膏肓:大豆到港量龐大,“豆粕人”對後期豆粕供給及大豆到港成本增加的憂慮減弱,同時中美貿易摩擦現緩和跡象,國內金融資本撤離,連粕價格快速回落,而現貨因供應壓力大、終端需求疲軟影響更是弱於連粕,市場前期追貨者需同時承擔高價追貨和基差縮小的虧損,又面臨出貨緩慢的困境。此時的“豆粕人”病入膏肓,情緒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