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始終在做取捨的選擇題——匯率有管理浮動的中國樣本(上)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管濤

管濤:始終在做取捨的選擇題——匯率有管理浮動的中國樣本(上)

1994年初,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中間解"的中國實踐與探索,讓要麼完全固定、要麼自由浮動(即匯率"兩極解"或"角點解")的匯率"中空理論"黯然失色。梳理二十多年來有管理浮動框架下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市場化是既定方向,匯率政策操作則無時無刻不是在做有舍才有得的選擇題。

一、世上不存在無痛的匯率選擇

關於最優的匯率選擇(包括匯率制度和匯率政策),一直是國際金融領域最有爭議的話題。基本共識是,無論匯率固定、浮動還是有管理浮動,各有利弊,沒有一種匯率選擇適合所有國家以及一個國家所有時期。對於政府來講,匯率選擇是排他的,選擇了有管理浮動,就意味著放棄了匯率固定和自由浮動可能帶來的好處,後者就是有管理浮動的成本,成為政府被批評的原因。

過去二十多年來,在有管理浮動的匯率制度框架下,中國就是在爭論聲中進行匯率政策選擇和匯率機制改革。比如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亞洲貨幣大幅貶值,人民幣也面臨較強貶值壓力。當時,西方禍水東引,將危機歸咎為1994年初人民幣匯率的率先調整。為反擊西方的詆譭、體現大國的責任,也為國內金融穩定計,中國選擇了"人民幣不貶值",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在8.28左右的水平。這避免了競爭性貶值,阻止了信心危機傳染,為維護亞洲乃至全球金融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期間,人民幣隨美元對其他主要貿易伙伴貨幣升值,增加了中國出口企業困難,加劇了國內通貨緊縮趨勢。顯然,"人民幣不貶值"並非唯一解,也不是無痛解。但最終取得成功,使得之前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人民幣不貶值"就是正確的政策。

2015年"8.11"匯改後,中國再次面臨資本外流、匯率貶值壓力。這次,中國選擇了堅持有管理浮動,讓人民幣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走勢上下波動。這一定程度釋放了前期隨美元被動升值造成的人民幣幣值高估壓力,促進了人民幣匯率水平趨向均衡合理。但挑戰是,由於境外美元持續走強,境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下跌,造成了市場恐慌,加速了資本外流。到2016年底,當人民幣匯率距破七、外匯儲備離三萬億僅一步之遙時,國內掀起了保匯率還是保儲備之爭。

管濤:始終在做取捨的選擇題——匯率有管理浮動的中國樣本(上)

誠然,這次堅持有管理浮動暴露了一系列問題,但其他匯率選擇又何嘗沒有風險?如果前期選擇匯率一浮到底,人民幣過度貶值將是大概率事件,在經濟企穩之前,人民幣匯率難言底部。而且,人民幣貶值可能會引起國際上的競爭性貶值,招致更多的對華貿易保護主義,並可能會觸發國內恐慌性購匯,威脅銀行體系安全,以及其他不可預見的風險。

結論:匯率選擇沒有一勞永逸的最優解,關鍵是目標要儘早確定,確定以後,手段和工具要與目標相匹配。無論選擇何種匯率制度或政策,都不要輕言利大於弊、風險可控,而是針對每種選擇可能引致的風險,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做好應對預案,有備無患。

二、應對資本流動衝擊不可能三者兼得

當外匯供求失衡時,在外匯政策方面,無非是要麼價格出清,讓匯率升值或者貶值;要麼數量出清,動用外匯儲備干預或者加強資本流動管理。現實中,不可能既要保匯率,又要保儲備,還要跨境資本繼續自由流動。我稱之為外匯政策的"不可能三角"。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選擇了人民幣不貶值,同時又不想消耗外匯儲備來維持匯率穩定,所以,主要是通過加強和改進外匯管理來應對資本流出,包括打擊出口逃匯和進口騙匯,限制資本項目用匯等。

2005年"7.21"匯改,人民幣匯率重歸有管理浮動後,中國應對資本流入衝擊,一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最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漸進升值;二是按照"池子理論"積累外匯儲備,吸收資本的過度流入,甚至2006年底明確不追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以後,依然額外增持了近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三是按照"控流入、擴流出"的思路,加強和改進資本流動管理。

2014年二季度起,特別是"8.11"匯改以後,中國遭遇了一波持續時間較長的資本集中流出。這一次,中國也是"三管齊下"。因為早已判斷外匯儲備比較充裕,起初主要是用儲備干預的方式來平抑外匯供求缺口。"8.11"匯改後開始發揮匯率調節的作用,讓人民幣匯率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隨美元指數變化而兌美元反向波動。當儲備干預和匯率調節均不足以出清市場後,則按照"擴流入、控流出"的思路,調整資本流動管理政策。尤其是2016年底,階段性地加強資本流出管理,為改革和調整爭取了時間。2017年,企業對外投資迴歸理性,經常項目與直接投資順差合計(即基礎國際收支順差)重新大於短期資本外流規模,剔除估值影響後的外匯儲備止跌回升,化解了資本流動衝擊風險,維護了國家金融安全。

結論:匯率調節、儲備干預和資本管理三個工具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是要排出政策目標的優先次序,做出政策工具的取捨。當然,資本流動管理要講求藝術和技巧,遵守國際規則和義務。同時,管理只是爭取時間,不能替代必要的改革和調整,有些管理應該是臨時性措施,形勢好轉後宜適時撤出,迴歸政策中性。

三、可信度是匯率政策成功的關鍵

理論上,有管理浮動這種匯率"中間解"存在市場透明度和政策公信力的問題,在資本集中流入或者流出的情況下,多重均衡容易出現壞的結果,要麼過度升值,要麼過度貶值。

管濤:始終在做取捨的選擇題——匯率有管理浮動的中國樣本(上)

"8.11"匯改後,人民幣匯率堅持有管理浮動。為解決透明度問題,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披露了匯率中間價的報價機制,這改善了央行與市場之間的溝通。2016年下半年,當人民幣兌美元震盪下跌時,並沒有像前兩次那樣產生負面衝擊。因為市場理解,人民幣貶值是因為美元太強,而非貨幣戰爭。但因境內近90%的跨境外幣收付都是美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多下跌觸及了"中間解"的公信力問題,當時在市場上觸發了較強的人民幣看空情緒。

2017年人民幣匯率維穩取得超預期成功,關鍵在於重塑了政府市場信譽。5月底,在中間價報價機制中引入"逆週期因子",以對沖外匯市場的順週期行為和更好反映國內經濟基本面,拿回了匯率調控的主動權。全年在市場總體看空人民幣、外匯依然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藉著國內經濟企穩、美元意外走弱,人民幣兌美元升值6%以上,完爆看空、做空人民幣的勢力。同期,企業結匯大幅增加、購匯基本持平,外匯供求趨於平衡。與此同時,保儲備目標也順利達成。因為不論保匯率還是保儲備,都不是保具體水平或規模,而是保信心。信心問題解決了,匯率穩住了,儲備也就保住了。

結論:可信度對於匯率政策的成功至關重要。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不僅要靠市場溝通,還要靠市場操作。輔之以可信的價格信號,資本流動管理的有效性才會有保障。

(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