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和“野炮”有什麼區別?

卜奎故事

我是馮傑,與臺北霍安治先生合著有《中國野戰炮兵史》一書,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需要說明,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火炮口徑的逐次加大,射擊觀測技術日益更新,使得現代新銳火炮早己涵蓋了過去各種火炮的特性、能力,所以現化火炮的種類已經歸於單純化,基本上己沒有山炮、野炮,只剩下榴彈炮、加農炮兩種。因此,要說山炮、野炮之分,還得回到過去。



山炮主要用於山地野外作戰,以殺傷敵方人馬,破壞鐵絲網及其他薄弱的建築物,也可以發射煙幕彈迷惑敵方。山炮屬於野戰榴彈炮範疇,特點是彈道彎曲;能挽曳或分解後馬馱,宜於山地戰作。主要由炮身、炮尾、炮閂、搖架、後炮架、防盾板、駐退復進機、大小架及車輪、瞄準具等部件組成。

1932年6月,國民政府兵工署召集制式兵器會議,通過會議討論,確定山炮採用瑞典卜福斯75毫米型。瑞典卜福斯基本上是德國克魯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實際上屬於德國品質。最多的時候,國軍擁有四個卜福斯炮兵團,每團24門,但隨著中德斷交,後續損耗無處補充,漸漸退出抗戰舞臺。

抗戰後期,國軍大量裝備使用美造M1A1型75毫米拆解式榴炮,因為這種炮可以分解供六匹騾馬馱載,所以習慣上又稱之為美造75山炮。比起卜福斯山炮,美國貨射程較遠一些,關鍵是重量輕(前者通常是八匹騾馬馱載),當然更受炮兵部隊喜愛。


野炮身管較山炮長,初速大,彈道低伸,射程遠,屬加農炮型。野炮炮管的結構是在內管上加箍或採用雙層復料,因而加工較山炮難。中國近代能夠生產野炮的兵工廠有:江南製造局、漢陽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等。據不完全統計,1913年至1949年,總共生產各式野炮500餘門。

在1932年6月舉行的制式會議上,兵工署原本看好法國斯乃德75毫米型,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後來並未大量採購。抗戰時期的國軍野炮裝備很亂,主要有滬造75毫米野炮、漢造75毫米野炮、日本三八式75毫米野炮、蘇聯M1930年式76.2毫米野炮。1941年上半年,蘇聯賣給中國200門二手法國斯乃德75毫米野炮,大大緩解了國軍炮兵部隊的“野炮荒”。

法國斯乃德野炮性能出色,首度採取制退復進系統,火炮發射時,制退機構不但抵銷了炮身之強勁後座力,復進機構更能立刻將炮管回覆至原待擊狀態,穩定性、射擊精度、射速由此大為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曾經仿瑞典蘇羅通式88毫米野炮試製成功晉18年式88毫米野炮,初速525米/秒,最大射程10500米。此外,廣東第二兵工廠和西北製造廠分別於1936年至1937年試製成功75毫米、105毫米野炮,但因全面抗戰開始,原材料缺乏,被迫遷廠未能投產。


馮傑

有關近代軍事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山炮”和“野炮”是兩個來源自日本的漢詞,對應的英語名詞分別是Mountain Gun和Field Gun,近代中國曾翻譯為“過山炮”“行營炮”。這兩種火炮都屬於是陸軍的隨行火炮,區別主要是二者的適用環境不同。


山炮

(輕便、可分解、易於馱載,是山炮的重要特性)

顧名思義,山炮是便於在丘陵、山地等缺乏道路通行條件的環境隨軍運動的火炮,這種火炮通常口徑小,身管短,且通常不配套彈藥車等複雜屬件,整炮只需要少量的畜力就可以拖曳行進,也可以用人力拖曳。而且山炮具有可快速分解、組合的特性,在不便於炮車通行的環境,可以將全炮分解為幾個部件,以畜力、人力馱運行進。較常見的口徑有57mm、60mm、70mm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軍隊還曾裝備過100mm口徑的山炮。

總體而言,機動性,以及在山嶺地區的高通過性,是山炮的優勢所在,而且這種火炮也便於直接跟隨步兵步隊前進,作為火力加強武器。但是由於口徑小、身管短,山炮的威力普遍弱於野炮,在現代軍隊中已逐漸被迫擊炮等新式的一線火力支援兵器取代。


野炮

(個頭大、分量重,必須用大量騾馬或者機動車輛拖曳的野炮,是陸軍重要的遠距離火力支援兵器)

野炮即野戰炮,可以隨同陸軍在野外環境一起行軍、前進的火炮,其口徑相對山炮較大,身管長,除了火炮本身外,還配有彈藥車,總體重量較大,行進時火炮和彈藥車連接成一個序列,由多批騾馬拖曳(20世紀後開始由輪式或履帶式車輛拖曳),在19世紀常見的口徑有75mm、80mm等。

其特點是威力較大,但是在道路通過條件較差的環境不利於行進,而且不能直接作為一線的火力支援兵器使用,適合於組成炮兵陣地,對步兵實施遠距離火力支援。現代軍隊中裝備的由車輛拖曳的榴彈炮等火炮,都屬於是這一種類。


海研會

山炮適用於山地,作戰重量小便於作大部件的分解組合 一般用騾馬挽曳,馱載或人力搬運。

而野炮實際上就是野戰炮,重量大,倍徑大,威力自然也相對大一些。

比如說圖中的41式山炮,戰鬥狀態全重539.6公斤,而炮管倍徑只有18倍。

圖為日本41式75mm山炮的分解後馱馬運輸

人力運輸的41式山炮。



而相同口徑的38式野炮就重947公斤,炮管長2325mm,倍徑31。射程也有11公里,而41式山炮射程只有6公里。

現代火炮已經基本上沒有山炮野炮這種叫法了,但是山地使用火炮比較輕,威力比較小還是一直保留下來。



比如AH4超輕型榴彈炮,重量只有4噸,畢竟二戰是用馱馬拉,而現在用直升機以後,重量肯定更重了,同時155mm的口徑,炮管倍徑只有38倍徑,比很多其他火炮倍徑小很多(比如中國出口的PL45就是45倍徑),威力和射程都較為小,但是在山地作戰,就很厲害了。


木榮雨北

山炮,這詞源自東北,由土匪發明,形容某人頭腦簡單,說話做事欠考慮,再引申開來,那就形容一個人沒有見過世面,什麼都不知道,與傻冒無疑。

東北兵多、炮多、土匪多,當時火炮較為流行,土匪們弄到了一些已退役淘汰的二手炮,大都質量欠佳,即便質量稍好,但由於炮手的水平差,故總有打不準炮的時候。

久而久之,東北人把這些炮,統稱為山炮,土匪之間也用山炮來開玩笑,而並非什麼山炮適合於山地的炮,鬧出這般笑話,這叫答非所問,驢頭對馬嘴,讓人貽笑大方。

野炮,舊時用於野戰的一種火炮,口徑大都為75毫米左右的輕型加農炮,彈道比較平直,在一戰歐洲戰場還比較常見。

作為炮兵裝備,野炮能伴隨野戰部隊前進,是其和裝在堡壘裡的要塞炮或是攻城炮最主要的區別。

炮卒出身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崙,將野炮安上大輪子,以便快速移動,在擊破敵軍的陣形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野炮戰術得以發揚光大。


國平軍史

山炮由於需要進行山地機動,一般都設計的比較輕便,要方便拆解用於騾馬馱載,甚至用人工運輸。一般山炮重量都不大,炮管倍徑較小,炮口初速相對較低,射程和威力相對較小。但是由於需要對山地目標射擊,一般山炮射擊的俯仰角都比較大。

野炮更多地用於平原地區作戰,沒有山地使用時的拆解運輸要求,通常重量都比較大,身管倍徑比大,炮口初速高,射程和威力都相對大一些。但是野炮對射擊的俯仰角要求沒有太高要求,如果用於山地作戰,反而不適應。

二戰之後,由於各種替代性武器的發展,山野炮已經不太容易見到。畢竟要講輕便,迫擊炮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講到威力和射程,用榴彈炮可以解決;中近距離的目標,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更加方便。山野炮這種一、二次大戰概念的裝備,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的戰術要求了。


bigbear0118

從軍事角度簡言之:

山炮——用於山地作戰的輕型榴彈炮;大部份能分解組裝便於機動;外觀身管短、射角較高、彈道較彎曲;口徑較小的中程火炮;屬於步兵支援火力。

野炮——用於野戰的重型榴彈炮/加農炮;外形炮管長、整體比較重、射程遠。

現今,坦克這一"全能選手"出現之後並且越來越強,火炮這一之前的"陸戰之神"多為協同配合主戰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