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要偷襲珍珠港?

賤賤的凡想世界

日本攻擊珍珠港的計劃,來自於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


日本從1937年發動對中國全面戰爭之後,長期無法脫身,國內經濟也逐漸糟糕起來。為了繼續進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逐漸開始掠奪他國的資源。1938年,時任日本首相的近衛文博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這一構想嚴重威脅到美國在在亞洲的利益,引發了美國的強烈抗議。

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的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英國一起對日本停止石油出口。由於石油是日本繼續戰爭的必備資源,因此對日本打擊很大。美國這一決策,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政策,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

當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曾在美國留過學,深知美國國力的強大是日本無法比擬的。因此他一直反對日本對美開戰。但由於內閣已經被東條英機所控制,這場山本極力反對的戰爭已經無法避免。因此山本認為,必須給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以致命的打擊,讓日本在南進取得戰果、鞏固勢力後,才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五十六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劃。

山本將攻擊珍珠港的計劃定為“Z作戰”,決定以一支由6艘航空母艦所組成的空中力量,對珍珠港展開攻擊,而且必須是奇襲。艦隊各艦提前離開母港,前往擇捉島南部的單冠灣集結(1941年11月17日),靜候指示,一旦在華盛頓的日本外交部人員談判成功,就立即返航,否則就前往夏威夷執行攻擊。攻擊是在日本外交人員向美國提交宣戰書後立刻發起(間隔60小時內)。

但是沒想到,日本駐美大使卻在提交宣戰書上出了問題。襲擊發起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將它遞交給美國國務卿。但日本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打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這也造成了奇襲珍珠港變成了偷襲珍珠港。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山本五十六曾說道:“頭六個月或一年大約是可以順利進攻的。但對於第二和第三年的戰事,我就毫無信心了...。”山本說的一點沒錯,日本偷襲珍珠港,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全力戰勝日本。日本原來的想法,給予美國致命打擊,迫使其走上談判桌也因偷襲而流產。


鼎盛軍事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凌晨,慣於耍兩面派手法的日本,一邊正跟美國在貿易談判中扯皮,一邊突施魔掌,對美國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軍太平洋艦隊航母基地實施突襲並取得成功。

一,日本為什麼突襲珍珠港?

其實早些時候,日本的既定擴張政策一直是“北進”,侵佔蘇聯。而且曾一度與希特形成默契,對蘇聯“南北夾擊,分割包圍”。一九三九年,日軍與蘇軍爆發了著名的“張鼓峰戰役”,此役以日軍完敗告終,日本也由此領略了蘇軍的厲害。更是由於中國抗戰的牽制,日本逐漸放棄了“北進”計劃。

而由“北進“轉而改為“南進”,也與中日戰爭直接相關。日本原打算對中國之戰“速戰速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卻沒想到遭到了中國的頑強抗擊,到一九四一年,也只佔了大半個中國。

在中國戰線漫長,消耗巨大,日難維持。而支撐日本戰爭的戰略物資如橡膠、鋼鐵、石油主要從美國、西亞、東南亞經海路送達日本。一九三九年以後,美國逐年削減對美國的鋼鐵等物資輸出,同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對日本物資進出太平洋構成巨大威脅。

一九四一年,狂妄不可一世的大魔王東條英機上臺,日本“南進”步伐加快。為迅速打開南進通道,同時“教訓”一下美國,在經過了長期準備並經過近兩個月的“晝伏夜行”後,由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指揮的日本海軍八艘航母、二十餘艘戰艦、四百架戰機組成的聯合艦隊,對美國珍珠港悍然發動了突襲(也可以說是偷襲)。

二,突襲珍珠港戰果“輝煌”。

珍珠港突襲,日本以損失飛機二十九架,潛艇六艘的微小代價,擊沉擊毀美軍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在內的各種艦船四十餘艘,擊毀美軍飛機二百六十餘架。同時造成美軍陣亡二千多人,傷數千人。這次突襲,日本人取得了“重大勝利”。

三,珍珠港海戰帶來的重大影響及意義。

日軍突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給美軍造成重大損失,給美國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但又如一記重錘,把一直曖昧的美國人給敲醒了。

事件發生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八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全世界宣佈:“從無端和怯懦的日本向美國發動襲擊之日起,美國和日本已處於戰爭狀態”。

美國終於向日本宣戰了。同一天,英國也向日本宣戰。隨後,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對日宣戰。

日本突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對其宣戰,而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以及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對日宣戰,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和法西斯陣營的滅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所以就連山本五十六死前也曾感嘆說,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之始,就已經叩響了日本失敗之門。





誰憐一燈影

日本要偷襲珍珠港不是自信能打敗美國,而是一群賭徒絕望下的最後瘋狂。

隨著日本佔領東南亞原屬法國殖民地,日美矛盾尖銳,初期日本想通過談判的方式與美國劃分勢力範圍,日本的最後底線是滿蒙地區、中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由日本直接佔領,印度支那半島日本扶持傀儡國、原荷蘭殖民地允許日本經濟勢力進入;但美國通通拒絕,只讓日本擁有滿蒙地區。這意味著和談基本破裂,之後美國馬上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日本本身的石油儲備只能支持半年之後聯合艦隊就會停擺,日本只能任人宰割,這種情況下原本的主和派山本五十六不得不放手一搏,開始偷襲珍珠港作戰。

山本五十六的戰略規劃中偷襲珍珠港不是為了打敗美國,而是要把美國逼回談判桌上,為日本換得一個體面的和平。山本五十六認為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日本會有一個一年多的自由發揮時間完成對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攻佔,然後在太平洋島嶼上建立永備工事,在美國反攻的時候給美軍造成大量殺傷,進而引起美國內部反戰勢力抬頭逼羅斯福回到談判桌上。

但日本人根本想不到美國參展後爆發的工業實力,不到半年時間太平洋艦隊就進行反攻,一年後美國海軍實力已經壓過日本,山本五十六更是被美國海軍伏殺,日本戰略完全破產。

一直有一種說法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上了羅斯福的圈套,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美國確實知道日本會進攻珍珠港但並不知道具體時間,別說美國人不知道就是日本人也只有山本五十六知道進攻時間,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聯合艦隊跨洋作戰未知因素太多,天氣、艦艇狀態等等,只能靠指揮官臨機決斷進攻時間,不可能事前制定。

對羅斯福來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有兩大好處。第一、給了美國參戰的藉口,當時美國內部保守派力量強大遍佈軍政財經方方面面,參戰不是一個總統能決定的,日本搶先出手羅斯福就能趁機擺平保守派向軸心國宣戰。二、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上將不是羅斯福的人,和羅斯福在戰略安排、利益取捨上矛盾很大有過公開衝突,在二戰這個時候美國要想得到最大利益,軍政兩界要團結,金梅爾就很礙眼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損失慘重,金梅爾作為主要負責人被強制退役,太平洋艦隊這個重要的戰略集團落在了羅斯福的好友尼米茲手裡。


當狗容易做人難

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歷史淵源,主要原因不在乎有二,下面我們具體來聊一聊。



第一,日本識破了美國坐山觀虎鬥的陰謀,先發制人。大家都知道,美國是1942年才參戰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中立政策,但美國中立,也是有態度的,他們也不希望日本能打贏這場戰爭,因為這對美國威脅太大,所以美國一直暗中給予中國援助,希望中國可以大大消耗日本的力量,這樣就算日本取得了對華戰爭的勝利,也無餘力與美國抗衡,進而稱霸世界。美國的如意算盤,日本人一清二楚,日本戰鬥力是強悍,可也絕對無法同時和中國,美國兩個大國抗衡。於是日本人制定了偷襲珍珠港計劃,妄圖一戰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使美國無法在日本佔領中國後對日本本土構成威脅。



第二,日本軍部錯誤預判了戰爭前景,認為偷襲珍珠港,摧毀美太平洋艦隊後,就贏得了這場世界大戰的勝利,至少在環太平洋範圍內,日本是絕對的霸主地位。大家都知道,二戰時美國國力非常強大,是當時的第一號強國。可以說美國站在哪一邊,那麼勝利的天平就會往哪一邊傾斜!當時美國羅斯福總統立主加入反法西斯同盟陣營,對日本很是不利。於是日本人覺得必須先行幹掉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力,也就是駐紮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才能阻止或延緩美國的參戰計劃。於是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制定並實施了偷襲珍珠港計劃,重創了美太平洋艦隊!



可不料,日本的偷襲珍珠港計劃不但沒有延緩美國的參戰計劃,反而激怒了美國。美國全國空前團結,紛紛要求參戰,痛擊日本人。這是日本人萬萬沒想到的啊!日本人也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也是侵略者該有的下場!


免我長安

日本人進攻美國,偷襲珍珠港,不是因為他們有多自信,而是帶有賭博性質的一場自殺式攻擊性行為。

日本人受武士道影響,從來不懼怕死亡,所以他們總是喜歡豪賭,大不了一死了之。日本人當時的大本營、內閣,掌握的資料數據都證明,他們與美國開戰,幾乎毫無勝算,只有那麼一點點的可能性。

日本人工業生產能力,武器裝備,國土面積,資源儲備,人口規模,和美國都不在一個數量級。如果美國是獅子,日本最多就是一條斑鬣狗。

但是斑鬣狗擅長突襲掏肛戰術,悄悄地乘機攻擊對方薄弱的地方,讓對方一蹶不振,然後迅速壯大,等獅子回頭,已經有了可以一較高下的資本了。

日本本土面積太小,太窮了。除了石頭就是大海,像樣的富鐵礦都沒有。本土自明治維新以來,人口爆炸增長,大量失業青年,流落街頭,到處惹是生非。北邊的紅禍核心蘇聯,又虎視眈眈,日本國內的共產黨發展迅速,日本當局內憂外患,深感不安。

所以必須擴張,建立深層次的戰略縱深,然後佔據資源豐富的中國、東南亞,獲取石油、鐵礦、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與西方國家抗衡。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選擇攻擊美國,而不是法國英國?

日本國土狹小,缺乏戰略縱深所,他想要控制東北亞地區,太平洋上的第二,第三島鏈。中國有美國和它的盟友們的利益,第二,第三島鏈的上千島群島,關島、塞班島等戰略支撐點,大部分都在美國手裡。日本只從新興的世界霸主,加太平洋霸主的美國嘴裡搶肉吃。

日本本土缺乏資源,需要東南亞,中國的資源。尤其是東南亞有日本最緊缺的石油、鐵礦等資源,這些都是戰略物資。東南亞基本上都是美國,英國,法國的殖民地,尤其是東南亞的窗口,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日本要進軍東南亞,就得先拿下菲律賓。日本人只能搶。

侵華戰爭發生後,美國等國聯國家擔心日本獨吞中國,加大了對日本的戰略物資制裁措施,導致日本戰略物資越來越緊張,與美國的矛盾激化。

當時美國和日本,都是在公然討論什麼時候會開戰,而不是討論會不會。遲早一戰,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日本覺得,遲早一戰,那就不如先下手為強。珍珠港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如果能夠突襲將其一舉消滅,美國太平洋霸權必然衰落。此時美國正忙著支持歐洲戰場,無暇東顧,日本幾年以內,太平洋將難逢對手。

日本人儘管知道海軍實力差美國太遠,也要盡力一搏,得手成功後,迅速出兵東南亞,獲得戰略物資。從而支持了日本經濟,不至於崩潰。

不過由於太平洋艦隊主力並沒有被殲滅,所以日本人不到兩年,太平洋戰場就陷入了被動防禦,節節敗退死傷累累,慘烈程度,遠超過中國戰場。


延伸閱讀:

1、小龍女死在了古墓?

2、楊過和小龍女的兒子是陽頂天嗎?

3、黃衫女到底是誰的後人?


三生有畫

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或者為二戰時,日本為何要對美開戰,看似是20世紀3、40年代的事,其實可以一直往前追述到19世紀末。

1、二戰前日本的國家性質

二戰前的日本是個跛腳的世界大國。經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戰後的日本,一躍成為世界軍事大國。日本在資源、貿易和國際金融方面,較之美英處於劣勢,並且深深地依賴後者,而這種依賴又成了其軍事大國得以存在的必備條件。結果,日本成了一個充滿矛盾的兩面性的帝國主義,一方面它在軍事力量上已跨入世界三強,並在繼續加以擴充的同時,與美英對抗;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又依賴美英,並通過這種依賴,使自己成為軍事大國。

2、日美兩國對亞太特別是對中國的爭奪。

門戶開放VS亞洲門羅主義,美國主張“中國門戶開放”與日本主張“亞洲門羅主義”不斷髮生摩擦。1899年9月6日,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正式照會英、法、德、俄、日、意等在華列強,要求其維護在華貿易機會均等。意即,美國將列強的答覆視為認可了“門戶開放的原則”。一戰後,美國迫使日英解除了同盟關係。針對遠東和太平洋問題,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國簽訂的條約。1922年2月6日,簽訂《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通稱《九國公約》。條約規定 :“ 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 ” 。實質上是要挾中國政府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凡爾賽體制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國際秩序,而華盛頓會議形成的華盛頓體制則建立了東亞及西太的國際秩序。日本不能在東亞獨自尊大,而必須須應華盛頓體制。把對美英的協調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然而,日本的這種後退和自制,進一步加深了其帝國主義兩面性的矛盾。沿著這種國際協調方向,日本在1928年在《非戰公約》上簽字。

3、美國對日本的提防。

美國對日本的海軍力量早有提防。華盛頓會議(1922)和倫敦會議(1930)兩個海軍裁軍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擁有的主力艦(戰列艦、巡洋戰艦)、航母、輔助艦(巡洋艦、驅逐艦)的比率是5:5:3:1.67:1.67。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使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受到擠壓,日美摩擦加劇。而日本卻一步步走向極端,退出國聯、退出海軍裁軍、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日本軍界、民間對美開戰的氣氛高漲,各種對美一戰的路線圖開始出現。所以日本對珍珠港的打擊,其實也算不上偷襲,而是日美圍繞亞太爭奪摩擦加劇的必然,一定會打,只是何時打的問題。


元和拾一年

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論是日本人的狼子野心,還是美國人的綏靖,都導致事情一步一步發展到偷襲珍珠港的地步。

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註定了其海外軍事冒險的頻繁,無論是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濟南事變、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直到偷襲珍珠港,都是海外的軍事冒險,也都是其軍國主義體制在海外的挑釁。

這種海外軍事冒險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宣而戰,選擇偷襲,在此之後製造各種藉口開戰。這也是其政府逐漸失控,軍部暴走,最終掌控整個國家命運的結果。

日本的侵華戰爭後來進入相持階段,其國內投入戰爭的資源越來越大,需要更多的戰爭資源,如石油等,就有了兩條路線,北進和南下,但是北進要面對蘇軍,在1939年諾門罕戰役中,日軍被蘇軍打敗,日本人是不敢的,只能選擇南下。

南下的話將要得罪美英等國,但是當時的英法已經自顧不暇,日本佔領東南亞英法的殖民地很容易,此時還沒有完全激怒美國。

再看美國此時的表現,完全是對日本妥協綏靖。在1940年的大選中,為了爭取選票,羅斯福對廣大選民說:“我現在正與你們的父母講話。儘管以前我講過同樣的話,我必須再講一次,重複地講。我給你們再一次保證,你們的孩子不會派去參加任何一場外國戰爭。”

此時美國還沒做好戰爭準備,但日本已經在偷偷準備了。

為了東南亞的石油,日本人還是冒險偷襲了珍珠港。因為他們已經佔領了英國法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下一步就是菲律賓,而菲律賓則是美國的勢力範圍,與其如此,不如先下手為強,直接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勢力,這就是日本當時所想要做的軍事冒險。

而美國人沒做好準備又恰好壯了日本的膽子進行偷襲,事實證明,戰略恐嚇真的很重要啊。


地球知識局

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事件,可謂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那麼,日本究竟為何偷襲相對強大很多的美國呢?

這次,我們不談戰略問題,來說說導致這一起事件的一些看似微小實則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幾個因素吧。


一,山本的秉性。根據記載可知,山本五十六(簡稱山本)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中日方的主要指揮官。可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事啊,幾乎就是他一手促成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凡是稍微懂點政治的人都知道,當時的美國相對日本,各方面都厲害很多,而且珍珠港可以說是美國海軍的一個重要基地。那為何日本卻像吃了熊心豹子膽一樣敢冒險去拔虎鬚?原因就在山本。

人人都說攻擊珍珠港是一件冒險的事,可奈何山本是個冒險家,最喜歡賭博碰運氣。面對眾人對此計劃的反對,山本甚至以引退作為威脅來讓大家支持他這一計劃。所以說攻擊珍珠港這一計劃的確立與實施,山本的作用不可謂不大啊!

二,宣戰變偷襲。我們大家眾所周知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可是實際上,日本根本沒有想過要偷襲美國、激怒美國。


(美國對日本宣戰)

甚至為了不激怒美國專門將襲擊的日子設在了十之八九的海軍不在船艦上的週日,而且在襲擊前就向美國發送了通牒的,結果不知道為何,最後通牒的送達卻莫名其妙的推遲了一個半小時,讓名正言順的宣戰變成了卑鄙無恥的偷襲。日本就這樣打了美國的臉,引起了美方憤怒的反擊。

三,其實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勢在必行的,因為日本知道美國必然是會參戰的,只不過美國會像一戰一樣,等雙方都打的精疲力盡後,再坐收漁利,所以日本必然會先下手為強,摧毀美國的海上力量,只是日本沒想到自己不能竟然不能再三個月之內拿下中國,打通通往東南亞的路線,也沒想到美國那麼強大。

就因為這些看似很微小的原因,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犯下了大錯。


前文思沿

德意日三國組成協約國,就是要平分天下,日本就想獨霸亞州,而美英法蘇絕對不會同意,二戰就曝發了。

日本想打美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從三七年就佈局了,想先佔領滿州,然後入關,順著鐵路線一直打到平津,海軍配合陸軍佔領中國沿海城市,封鎖中國所有出海口,只是中國太能打了,淞滬會戰打亂了日本如意算盤。

美英蘇不允許日本獨佔中國,大力支援中國,美國派飛虎隊入華,蘇聯支援軍火,讓日本惱火,三九年諾門坎戰役,就是日本報復蘇聯援華,想要切斷蘇聯援華陸上通道,可重工業不在一個檔次,被蘇聯狂虐,打怕了,只能打美英主意。

二戰德國的閃電戰,佔領了整個歐州最富裕地區,日本覺得趁英美無瑕顧及亞州,決定佔領法屬越南,徹底封住中國出海口,威脅英國封住緬旬到中國的陸上交通,英國妥協了,可美國不會允許日本獨霸中國,威脅美國在華利益,同日本談條件,要日本保障美國在華投資貿易利益,保障美國菲律賓,英國馬來亞,荷蘭印尼利益,不允許進入,日本不同意。

美英荷就對日石油,橡膠禁運,凍結日本海外資產,要日本吐出所有侵佔的中國領土,開通中緬公路。

日本海軍經過幾十年發展,幾年準備,認為可以與美國一戰,決定先發制人偷襲,為了麻蓖美國,決定談判為幌,掩護偷襲。

很多莊家學者不是被收賣,就是昧了良心,一味為日本開脫,準備偷襲珍珠港,日本用了五年時間準備,氧氣魚雷,零式戰機,重型航母,可能幾個月準備好,痴人說夢。

日本就是背信棄義的國家,不尊守協約,對蘇宣戰,卻對老師美英宣戰,所以偷襲珍珠港後,羅斯福總統說,日本是他見過的最無恥,最卑鄙的民族!

所以美國對日本都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火攻,飢餓戰法,明知日本會失敗,也照樣扔原子彈,就要日本滅種。


心有遠芳

一戰後作為戰勝國英法與美國的矛盾升級,英法聯合將美國勢力逐出歐洲,但是美國卻通過援助蘇德打擊英法。英國為了歐洲大陸勢力均衡政策扶持德國,法國早期想主導沙俄武裝干涉蘇俄,後來干涉蘇俄失敗法俄矛盾擴大。美國方面為了歐亞大陸勢力均衡扶持中日蘇德加強美洲後院影響力。


日本入侵中國美國和英國為了對付蘇聯支持日本,但隨著歐戰爆發日軍在亞洲南下越南威脅歐洲在東南亞殖民地,歐洲各國於是放下了對美國的成見聯合向日本施壓,美國看到歐洲英國 荷蘭 維繫法國願意與美國開展合作開始對日本施壓,特別是英國隨著德國的步步緊逼在各方面加強與美國合作。

40年在東南亞隨著日本的步步緊逼美英法維繫法國關係逐步加強到了41年全面團結起來對抗日本。於是美國在日美通商條約上發難英國 荷蘭 維繫法國積極響應美國,日本早期不以為然但是美國卻逐步強硬開出的價碼越來越苛刻,面對美國的苛刻條件日本首相無能為力選擇辭職東條英機乘機掌權。

在東條英機看來隨著美國 英國 荷蘭和維希法國的聯合加上國民黨與美國關係已經嚴重威脅日本,即使滿足其開出的條件各國也不願意就此放手只會步步緊逼,日本對此只有一戰才是最好的對應措施。

偷襲珍珠港不是自信而是不得不這麼做,事實上此時日本面對外交圍毆已經孤立無援,只能通過戰爭解決問題,滿足美國陣營開出的條件無異於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