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山的那邊水的那邊有一個烏蘭國,烏蘭國有一個大省叫匈奴省,匈奴省有一個乳業公司叫匈奴乳業,因為是上市公司,大家也叫它匈奴股份。”

——《出烏蘭記》

戊戌年是一個不太平的年份。

先聽一聽一段大字報一樣的誓死捍衛。

“我們要行動起來,誓死打贏這場聯想榮譽保衛戰!號召有正義感的網友們支持與轉發,一起捍衛民族品牌的榮譽!”

聯想投票事件發生到現在,聲譽在一封公開信裡到了生死關頭,我們沒看見誰是聯想的敵人,反倒是發現了誰是柳總的朋友。

但在此之前,被“潑髒水”的企業可不止聯想一家,伊利的故事也一樣的精彩和撲朔迷離。

01

32個月後股票再跌停

4月27日,該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伊利股份向下跳空開盤後股價“飛流直下三千尺”,很快便躺在跌停板上不能動彈。還帶動一大批A股及港股同行們暴跌:A股市場中,光明乳業大跌9.32%,燕塘乳業跌3.38%;而港股市場上,蒙牛乳業跌6.37%。對於伊利這家市值近2000億的公司來說,當日蒸發市值約200億。而伊利上一次跌停,還是32個月之前的2015年8月24日,那時正是“股災2.0”發生時。毫無疑問,這次跌停對於伊利來說也是一場災難,只不過那時候是市場外部環境所致,而這次卻跟自身有關。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前一日晚,伊利發佈了2017年年報以及2018年一季報,數據顯示,伊利2017年營業收入675.47億元,同比增長1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0.01億元,同比增長6%;今年一季度收入195.76億元,同比增長24.5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21.15%。擬每股派現 0.70元。

無論是盈利能力、成長性還是經營壓力等方面,伊利股份主要投資指標基本都在正常範圍內,沒有看到明顯異常。跌停似乎不能全部歸咎於業績以及當時市場拋售白馬的市場環境,是否另有隱情?

02

同一謠言的“二人轉”

這樣一個不太平的年份,內蒙古警方出名了。鴻茅藥酒事件中,內蒙警方跨省抓了個人,整個互聯網世界便炸了鍋。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故事便是從三篇小說開始的。

【在山的那邊水的那邊有一個烏蘭國,烏蘭國有一個大省叫匈奴省,匈奴省有一個乳業公司叫匈奴乳業,因為是上市公司,大家也叫它匈奴股份。

匈奴股份的董事長盤盤先生去了更遠的山的那邊水的那邊的美麗堅果已有半年。烏蘭國很多有錢人甚至是官員的家屬都愛去這個叫美麗堅果的國家定居,官員退休後愛也在美麗堅果養老。

匈奴股份是上市公司,董事長離崗半年時間不回來,按說此事非同小可,但上市公司沒有發佈公告,像我大天朝有一家叫樂視的公司,董事長賈布斯離開期間還會定期說下週回國。盤先生乾脆來個封鎖消息。所以這事分外蹊蹺。】

小說主要描述的是虛構人物,掌管“匈奴乳業”的“盤先生”如何發跡及滯留“美利堅果”長達半年不歸,後返回烏蘭國配合調查等內容。文章均在開頭標明“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勿將現實人物對號入座”。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兩個人都有資深財經媒體從業經歷,對於國內乳業一哥、世界乳業八強的董事長“出事了”這種重大消息,自然知道其中利害,所以一個寫成了“小說”,另一個沒敢署自己真名。

結果,劉成昆欺騙了他。事實上,劉成昆也沒有確鑿的證據,只是道聽途說的,這也是他以小說的形式寫的原因,雖然鄒光祥的文章獲得了更大的轟動效應,但是劉成昆為了保護自己,還是堅持寫小說,用他的話說就是,“這個事不怕啊,反正我說是小說”、“再說了,我又沒點名道姓”。

03

潘董事長“抱著琵琶不露面”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鄒二人皆為了獲得更大的關注量選擇鋌而走險,但伊利董事長潘剛這半年也確實鮮有露面,這也給了謠言流傳的空間。

截至3月26日當天,在伊利官網上,最後一次出現潘剛的相關新聞還是在2017年1月4日,而搜索公開信息發現,潘剛最後一次有報道的公開露面,是今年1月8日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據新浪財經當時報道,潘剛此前的確一直身處美國,並在美國呆了相當很長時間,而且潘剛也缺席了一些本應由他本人參加的活動和會議。

在流言四起的當時,加上媒體的報道,事件很快便發酵起來,以至於伊利不得不發佈闢謠公告。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但是吃瓜群眾已經深深地被各種闢謠事件洗腦了——謠言即遙遙領先的預言。其實只要潘剛出來走兩步、露個臉,謠言就不攻自破了,可伊利的做法卻是曬出潘剛26日當天的取藥單並報警。

事件發生後沒幾天,博鰲亞洲論壇即將召開的時候,人們驚奇地發現,潘剛的名字居然出現在了某分論壇的討論嘉賓名單上。

於是乎,伊利的小散戶們歡呼:

盼望著,盼望著,潘剛回來了,要參加博鰲亞洲論壇了;

造謠者抓起來了,幕後指使現身了,伊利的股票漲起來了。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正如股民王二蛋的小作:

忽聞潘董謠言聲,美麗堅果不回家。

尋聲暗問傳者誰?謠言聲停欲語遲。

博鰲迫近邀相見,論壇上座真假驗。

千呼萬喚不出來,抱著琵琶難露面。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潘剛在哈佛)

去年,AB集團的吳小暉與財新胡舒立因為負面報道你來我往的時候,還頂著壓力現身博鰲。作為本次博鰲論壇屈指可數的明星人物,潘董事長確實太讓大家失望了!

伊利股份說:

然而,無論怎樣解釋,不現身的潘剛,永遠也無法打破25萬投資者的困惑:我們的潘董事長究竟在哪裡?

潘董事長,我們的好董事長,

你在哪裡啊,你在哪裡?

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

———你的投資者想念你!

從博鰲,到呼和浩特,到北京,

找遍華夏大地,

也沒有發現董事長的身影。

現個身吧,董事長

哪怕一張照片,

也抵過千言萬語……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04

“脫不了干係”的前高管

伴隨著伊利“謠言”的熱浪,前文提到的小散戶們歡呼“幕後指使者”,也逐漸浮出水面。

從4月4日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接受新京報採訪時的對話,基本可以判斷一二。

新京報:你所說的背後“黑手”指的是誰?

張劍秋:我們認為這一系列謠言案都與伊利集團的一名前高管脫不了干係。

……

新京報:我們希望瞭解到這名前高管與伊利之間到底存在哪些糾葛?

張劍秋:當年證監會發現的多起與他有關的重大違法犯罪案件,在實際最終審判的時候沒有全部依法提起公訴。而那些沒有公訴和審判的其他犯罪事實,給伊利留下了很多後遺症,造成了該高管十幾年不斷地對伊利進行糾纏。

當年證監會已經查到的其挪用鉅額公款案,其中一起涉及6億多元,2007年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對此案有詳細報道。經過偵查,最後檢察院認定已經坐實的、當事人供認不諱的挪用公司資金為2.4億元。他挪用2.4億鉅額公款的全部案件卷宗78冊就存在內蒙古反貪局,你們可以去採訪、瞭解情況。

新京報:這個案件後來是怎麼處理的?

張劍秋:他挪用2.4億鉅額公款的犯罪事實並沒有公訴,即使是審判的挪用1650萬公款的案件,實際上只判了他6年,中間還減刑兩次。

……

新京報:指認這名前高管是公司方面經過慎重考慮的嗎?

張劍秋:我們今天說的以上內容都是事實,願意承擔一切法律責任!

鄭俊懷在伊利的生涯及為何後來鋃鐺入獄:

1983年1月,鄭俊懷臨危受命,赴任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廠長一職。那時的奶食品廠是呼市遠近聞名的“爛廠”,兩間佈滿蜘蛛網的車間、一個狹小的門面和七十多個無精打采的工人。工廠的主營業務就是生產一毛錢一根的冰棍。當目睹到整個工廠的荒涼景象後,鄭俊懷並沒有氣餒。他決心改變眼前的一切,使回民奶食品廠起死回生。

鄭俊懷果然給這個“爛廠”帶來了新變化。嚴格管理、考察市場、引進技術設備、公開招聘等一系列的手段使得奶品廠的經營逐漸步上正軌,工廠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奶品廠有起色,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鄭俊懷在呼市率先搞起了承包制。大鍋飯被打破,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熱情被充分的激發了出來。工廠當年就打了一個翻身仗,實現扭虧為盈。兩年後,回民奶食品廠在呼市食品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乳製品企業的領頭羊。

199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再度吹拂大江南北。身居北部邊陲的鄭俊懷也感受到了時局的變遷,決定著手對回民奶食品廠進行股份制改造。然而在當時,這一想法還太過超前,人們在背後議論紛紛。面對重重困難,鄭俊懷破釜沉舟,展現出了極大的戰略勇氣。他毅然放棄了在政府部門副處級的兼職,橫下心來“為企業尋找一條真正的出路”。這在“官本位”思想十分嚴重的當年,實屬罕見。此外,他還發動領導班子集體表態:“如果同意改組股份制我們就繼續幹下去,如果不同意改,我們就集體辭職。”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呼市市政府於1993年2月14日,批准回民奶食品總廠改組為股份制企業。同年,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組建完成。與股份制改組前相比,企業的淨資產總額增長了118倍,銷售收入增長了79倍。

股改成功後,鄭俊懷馬不停蹄、乘勝追擊,推動伊利股份在1996年登錄上海證交所,成為全國乳品行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對於鄭俊懷的功績,集團內部甚至有員工評說,伊利無異於鄭俊懷養大的“兒子”。當光環包圍著鄭俊懷之時,危險也在暗暗靠近。或許,這位二十年如一日把伊利扶持壯大的企業家,真的錯把伊利當成了自己的“兒子”,至少想把它變成自己的“兒子”。

眼看企業一天天壯大,特別是昔日副手牛根生創辦的蒙牛乳業勢頭驚人,鄭俊懷對伊利的控制慾望越來越強烈。正在此時,一場席捲全國的國企股權改制浪潮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地鋪開。鄭俊懷認為他的機會終於到了,這一次他想讓伊利再一次脫胎換骨。

1999年年底,鄭俊懷提出成立幾家公司用於收購伊利股份的社會法人股。他們的第一個目標是成立呼和浩特立鑫實業開發公司,後者很快成為伊利集團第二大股東,持有總股本的2.68%。當年12月30日,鄭俊懷與其他三名伊利高管以個人名義註冊成立了華世商貿有限公司,專司收購伊利集團的股票。與眾多的MBO一樣,鄭俊懷也面臨著資金匱乏的難題。鄭俊懷想出的法寶就是乾坤大挪移,套用伊利集團的資金收購伊利集團的股份。

在這個過程中,伊利公司託管的呼市八拜奶牛場充當了“白手套”和中轉站的作用。鄭俊懷要求奶牛場負責人郭順喜出面,以八拜奶牛場的名義向銀行貸款1500萬元,供華世商貿用於收購。其後,華世商貿以所購買的伊利股份作為抵押,從銀行貸款1500萬元,歸還了八拜奶牛場。而華世商貿歸還銀行貸款則依靠伊利股份的豐厚分紅。

與此同時,鄭俊懷還打造了其他的隱性MBO通道。及至2004年6月30日,華世商貿持有境內法人股2.16%,為伊利集團第四大股東;鄭俊懷擔任法人代表的內蒙古啟元有限公司持有境內法人股4.38%,成為第二大股東。

鄭俊懷MBO的第三條通道是金信信託有限公司。2003年7月,呼市財政局將手中所持14.33%的國有股份賣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金信信託,後者一躍成為伊利第一大股東。業內普遍相信,金信信託不過是鄭俊懷曲線MBO的過橋工具。通過這三種途徑,以鄭俊懷為核心的數位高管擁有了伊利高達20.87%的法人股股權。

正當鄭俊懷順利地成為伊利股份的幕後控制人之時,利益受損的其他高管也醞釀著前所未有的反擊。以俞伯偉為代表的獨立董事準備聘請相關機構對公司部分投資進行審計,卻被突然免職。鬧得沸沸揚揚的“伊利獨董風波”導致鄭俊懷挪用公款事件進入監管機構的視線。

2005年12月31日,包頭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鄭俊懷等人挪用伊利股份1650萬元資金進行MBO,以挪用公款罪判處鄭俊懷6年有期徒刑。後經兩次減刑,鄭俊懷於2008年9月刑滿釋放。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者仔細看了張劍秋的指控,不僅曬出了劉成昆在天祿財經上曾發表的文章中顯露的與鄭俊懷有過交往的證據,還指出鄭俊懷在伊利任職期間僱傭張三林對伊利高管及家人進行長期非法調查,並曬出了給張三林報銷個人購車款26.98萬元的財務憑據,甚至還列舉了8條“對鄭俊懷涉嫌犯罪的揭露”。張劍秋最後還不忘諷刺伊利前董事長人品差:鄭俊懷先生,在你幾十年的職業生涯裡,凡是和你合作過的副手或搭檔,幾乎全部與你形同陌路或者成為你的仇人。

股民王二蛋看完這篇回應後樂開了花:“這分明就是一封討伐檄文,快搬好小板凳,切好西瓜,呵呵呵。”筆者也以“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期待round 2。

面對伊利方面的“咄咄逼人”,鄭俊懷或許被戳中要點無法回應,或許真的忙於紅星集團的事業無暇顧及,也或許在醞釀“大招”反擊,但不管怎樣,到此為止,雙方的交鋒暫時就告一段落了。

這讓包括王二蛋和筆者在內的吃瓜群眾失望了,本以為會是一場互相揭底褲的撕逼大戲,別說大戰三百回合,至少也像安邦和財新那樣互懟幾個回合啊。

05

高潮也即尾聲

期待的撕逼沒了,但謠言事件還未結束,並且網絡上已不僅僅只有吃瓜群眾,之前深度參與鴻茅藥酒事件的資深媒體人王志安也開始介入,網絡輿情被推入高潮,只是,這高潮太短了,此後事件很快平靜了下來。我們以時間順序介紹相關的經過。

4月17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以涉嫌敲詐勒索罪將郭玉珍刑事拘留,因她此前在網上發帖《奶農哭訴:伊利公司威逼利誘,不籤假保證書就不給結算奶款》。

4月18日,蕉門客發博稱,劉成昆因寫小說被伊利報警,遭呼市警方以尋釁滋事、誹謗罪跨省刑拘,其家屬剛收到逮捕通知書,罪名是誹謗。

4月25日,唐納德說發博,附圖劉成昆手寫紙條,“我不認為自己有罪”。

4月27日,回到了我們之前所敘述的伊利股價再次跌停的時間點。當天關於伊利的重要輿情有兩點:①伊利股票跌停;②王志安發博稱,希望伊利趕快倒閉。

事件發展至此,伊利事件在微博等網絡自媒體上開始炸開了鍋,除了此前的財經領域的吃瓜群眾,還吸引了法律界等其它各界人士的關注。

伊利負面熱度趨勢: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4月29日,伊利副總裁徐克接受採訪,稱潘剛生病期間正常主持工作,公司生產經營一切正常。同日,王志安多次發博,稱不認同影射涉及犯法犯罪,劉成昆被跨省抓捕,伊利是土匪、伊利公關開始出動。

筆者的親密股友,曾經共同奮戰在伊利股票中並一起賺個西瓜錢的蒼泱說:“以前一直敬佩潘董事長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選擇了才華,現在我才知道,他吃飯可以憑才華,我們吃飯要靠他的臉啊。”

伊利的公關此時似乎也在犯傻。5月2日,微博諸多財經及傳媒大V集體在微博上發佈伊利的年報、季報,公開替伊利站臺,引起網友一片譁然。雖然大V發微博替企業站臺行為本身並不違法,也沒有違反社會道德,但是從網絡輿情的角度看,卻顯得欲蓋彌彰,反而引起了不少人對伊利的反感。

甚至,花錢買宣傳的做法還被直接曝光,讓伊利陷入無比尷尬的境地。5月3日,南嶽散人發博“一個回答”,配圖內容為某公關公司要做伊利的公關,尋求商業合作,被南嶽散人拒絕。

伊利:跌停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5月4日,南方週末報道《山西奶農疑涉損害商譽罪被刑拘》,報道隨後被迅速刪除。同日,8張發佈伊利公關帖的截圖被流出,再次引爆網絡。對此,五嶽散人發博稱,伊利有商業黑社會性質,找不入流的公關公司,並附有“水軍”賬號截圖。

股民王二蛋調侃:“伊利明明是跟牛交往,卻偏偏選擇了豬隊友,這下進退兩難哩。”

5月5日,王志安發博,稱那些收錢發伊利公關帖的是為虎作倀。

5月7日,新華社發表《網絡自媒體不是“法外之地”——鄒光祥、劉成昆涉嫌誹謗罪案件追蹤》一文,將有關伊利的輿情推至頂點。但自此,該事件也接近尾聲。

5月9日,劉成昆代理律師馮延強發博,稱會見劉成昆失敗。

5月14日,馮延強律師發博,稱會見了劉成昆,劉成昆認為初衷並不想傷害任何人,不認罪。

事件到此為止,此前輿論爭論的焦點——影射是否就可以規避法律責任、劉成昆是否構成誹謗、案件應不應該是公訴案件,由於有了新華社如此權威媒體的介入,已有了答案。而伊利“誹謗事件”也就此基本平靜了下來。

最後,用新華社文章最後一段做我們的結尾:“公安機關表示,利用網絡散佈虛假信息,特別是圖一己之利損害公共利益,擾亂正常社會秩序和市場秩序,社會危害性極大。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對利用網絡從事非法活動的違法犯罪人員,公安機關將依法懲處。”

1.《謠言製造者仍是謎!鄒光祥的信息源是劉成昆,那劉成昆呢?》(2018.5.15,時間與轍)

2.《伊利股份:董事長,你在哪裡?》(2018.4.8,雪球)

3.《一個謊言兩出大戲,伊利事件背後真相與關耳先生》(2018.5,中國企業家學習網)

4.《乳業教父鄭俊懷謝幕:錯把伊利當成了自己的兒子》(2014.8.13,法治週末)

5.《伊利公開指認鄭俊懷造謠“已忍了十幾年不能再忍”》(2018.4.5,新京報)

6.《網絡自媒體不是“法外之地”——鄒光祥、劉成昆涉嫌誹謗罪案件追蹤》(2018.5.7,新華社)

7.《伊利負面全集:奶農案、劉成昆案、公關帖事件》(2018.5,識微科技)

9.相關微博

10.伊利發佈的公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