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絕孩子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為?

頭條育兒州媽

我曾在我的工作坊上,問學員,看到一個胖子,你想到什麼?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

“覺得胖子很溫暖”

“覺得他不善於管理自己的身體,很邋遢”

“覺得很熱,很油膩”

“覺得很可愛,沒有心機”

......

你看,面對同一件事情,我們每一個人的看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們有這些看法和感受都是與我們過往的經驗有關,覺得胖子很溫暖的人可能曾經遇到過一個很胖的人給過他溫暖的感受,所以一看到胖子就有好感,覺得胖子很邋遢的人可能也曾經在生命中遇到過很胖的給他邋遢感受的人......

因此,我們都帶著過往的經驗來看現在的人和事,如果你通過孩子與奶奶的對話看到的是,孩子在看奶奶的臉色,感覺很不舒服的話,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在你小時候,你也曾經看別人的臉色生活,而你非常痛恨自己曾經這樣沒有力量,痛恨那些給你臉色看的人,看臉色帶來的屈辱,憤怒,你可能到今天還沒有完全走出來。

那麼非常有可能的是,你會很討厭看別人的臉色,只要別人給你臉色看,你就會很憤怒,然而,更有可能的是,你身邊偏偏有人總是給你臉色看......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輪迴,凡是你沒有修好的地方,都會在你的生命中重演,一遍遍提醒你去修煉,去改變,而且如果你不改變,你會發現,其實你自己也是一個很喜歡給別人臉色看的人,甚至會對最愛的孩子甩臉子.......

所以,要想讓孩子不看別人臉色,你需要去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不要永遠傷在童年,唯有你自己療愈好了,力量真正出來了,你會發現沒人敢給你臉色看,你也不需要給別人臉色看來讓別人知道你生氣了,來操控別人。

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的孩子自然不會看人臉色了,而你再去看孩子和奶奶的對話,哪怕是同樣的對話,你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也許會覺得孩子很聰明很可愛也不一定呢。因此,我是一切的根源,改變,從自己開始吧!


美可親子


其實從這個問題能看出父母的擔心,孩子可能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反而去做讓別人高興的事。擔心孩子心裡委屈、受欺負。其實孩子這樣做可能是出於以下兩個出發點:

1、他可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不值得拿出來說;

2、他可能覺得讓其他人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喜歡自己。


對於第一種情況,父母可能需要在生活中創造更多的機會,用平等的態度詢問孩子想法和感受,比如可以說“這件事你怎麼看?”“你覺得怎麼樣更好呢?”,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去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對於第二種情況,父母可能需要在生活中更多的用語言來表達愛,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麼的愛他,並不是因為他做得好、成績好、長得好看等等,而是單純的因為他是他。這種無條件的愛能夠給孩子無限的力量,敢於做真實的自己。


而總是用乖去評價孩子,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討好大人的習慣。因為他漸漸會把自己評價為“乖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6歲以前,他對自己評價是以外界評價為基礎的。


當孩子成為了“乖孩子”,他就會越來與越聽話,越來越習慣順從,既不敢“不乖”,也不能“不乖”,因為“不乖”很可能意味著自己不再是個好孩子了,意味著會失去父母、家人、老師的愛與讚揚。


明智的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就是從內心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不能因為孩子身上有了你的遺傳基因就可以對他隨心所欲。其實,孩子只是在年幼時才需要和你在一起,你不過是在盡一份社會責任而已。只有內心不把孩子狹隘地當成附屬品,你才會尊重和寬容他,你的愛才是大愛!


當心中擁有這樣的一份愛時,你就會給孩子生長的自由,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



蘭海

你好,但從你小孩子的的這個表現(孩子為了玩手機,總是說:“奶奶我乖乖的聽你的話”,奶奶也總是說:“你乖乖的聽話,奶奶就把手機給你玩”。),我其實覺得你家小孩子很聰明,因為他能夠將事物的關聯很好的聯繫在一起,目的性很明確,而不是簡單來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這樣的行為模式也會給小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你或許已經從你的擔憂當中發現了一些,你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變得見風使舵,牆頭草兩邊倒,當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不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當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是想要什麼的時候,我相信這是一件讓每個父母都感覺到害怕的事情。而這種教育方式很有可能造成他的討好型人格,他們從小缺乏了自我價值感,“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小孩子或許很聽奶奶的話,但是當奶奶不再擁有手機的時候呢?小孩子是否依然會聽話?父母的權威性在小孩子面前其實也已經被這種教育方式給消耗殆盡了,因為在這段教養方式裡面,所有的都是利益驅駛的,顯得太目的性太成人化,而小孩子本應存在的天真,真誠卻找不到了。

我們有的時候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強調懂事,而是要告訴他為什麼需要這樣做,這樣做不是為了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話,而是選擇這樣去做本身就有他的目的,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別把小孩子當小孩子,要當小大人來看待。


鵜鶘心理

假如媽媽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孩子,孩子就會感覺到這種方式是錯的。這樣就在孩子的心理人為地造成了一個矛盾,就感覺好和理性層面媽媽不認可的矛盾,這個矛盾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家長也不要把對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評價投注到孩子的身上,在孩子身上尋找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並並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的要求孩子改變。其實只是孩子的行為引發了自己的焦慮。媽媽的這種過分的關注,反而容易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讓孩子慢慢發展出糟糕的行為模式。

媽媽要做的是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價值系統來限制孩子,這樣孩子會有束縛的感覺。而且奶奶這樣做也許只是一個讓孩子乖乖聽話的辦法,孩子表現的好,就獎勵孩子,並非是討好活看別人臉色的意思。




時間滑桿-

我反對提問者這一種擔心,這無非是擔心孩子以後會缺乏獨立性,只會有奴性,順從別人,的確作為一個天才,作為一個領袖人才,這一種培養方式的確很不對。但問題是百萬人口的優良率是恆定的。一個孩子以後出去當領導者的機會跟中福利彩票大獎差不多。當然現在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以後肯定有大出息。

現在的孩子認為自己也肯定有大出息,有一個笑話就是

20歲的時候覺得自己以後肯定會取代首富的位置,30歲結婚的時候覺得自己如果有10萬能結婚就好了。這個笑話並不好笑,至少他在30歲的時候認清了自己,而我們很多父母到現在都沒有認清自己,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潛力無窮。

因為中心靈雞湯的毒太重了,所謂的你的棍棒下面可能會有一個天才,你的責罵下可能會損害一個天才的發展等等諸如此類的所謂的快樂教育。


我這麼說了之後很多人都反對,因為孩子最壞在父母眼中都是最好的,他承擔的是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龍現在異化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對自己孩子的定位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如果我們轉變思路把孩子定位為普通人,那麼他用聽話的代價去換取換玩手機的權利有何不可,這是一種交易。這個社會最突出的本質不是個性,而是協作的精神。因為這個世界上領導者永遠就那麼幾個人。

我記得上一次央視離職的有一個人,忘記了那個人叫什麼名字?他說創業,對他來說成功率是9百死一生。好多人夢想成為李嘉誠,馬雲,但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


當個性特別強的時候,自我放大的時候,孩子的協作精神,為團隊奉獻的精神,就會相對缺失,對他以後的工作並不有利。沒有一個老闆喜歡這樣的成員,寧為雞頭,不為牛尾,但是大部分人實際上都只是牛尾都不是的雞尾。

這是我的觀點,我也是一個普通人。如果你家本來就有公司的,你家天生是富二代的,那麼你肯定要往領導去方向培養,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者,普通的老百姓和我一樣的,你把孩子定位為領導者的方向。這似乎就是偏差。


知常容

善於察言觀色、喜歡討好別人的寶寶不一定是被迫裝模作樣哦,天生合作型的孩子,自身就具備隨和、相對易於相處的個性,比如我們家大寶兜兜,在嬰兒時期他們就顯得易於滿足、墨守成規,而且適應性非常強,送幼兒園不糾纏媽媽,甚至一天都沒有哭過,就小綿羊似的被院長奶奶拉著手走進了教室。這聽起來似乎我們是在說一個完美的孩子,不過合作型的孩子也有他們獨特的需求,合作型的孩子更傾向於成為一個跟隨者,而不是領導者,因而幫助他培養積極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這將讓他們鼓起勇氣去承擔一切,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學會拒絕。

在競爭的社會形勢下,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強者,具備競爭意識,可是合作型的孩子性格使然,說話溫柔安靜、討厭打鬥,他心甘情願成為那種維護和平秩序的人,他沒有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的渴望,樂於退後,讓同伴成為大眾的焦點、小團隊的首領。他們善於傾聽,能很好地發揮群體中的配合、粘合作用,但是他又非常容易被別人控制,不容易嘗試新的事物以及冒險活動,很喜歡墨守成規。

寶寶的性格雖然是天生的,但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幫他改變行為表象呢?

1、對於合作型的孩子,我們應該盡力的製造機會,讓他成為一個團體的領導者,這意味著在家庭中需要給孩子安排一個特殊的角色,給孩子更多的決策權。打牌的時候,你可以說:“你來發牌,你決定從誰開始。”再給他機會讓他制訂此次比賽的規則,輸的人要不要進貢?贏的人該不該回禮?四個相同的牌能不能當炸彈?

2、如果家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精力充沛的孩子很容易成為領導者,這時候,媽媽需要不時的讓合作型寶寶做一下決定,使他有機會變得自信。

3、合作型的孩子更擅長於聽,而不是說。因此記得要多向他提問題,讓他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與他分享他的思想和情感。

4、合作型的孩子,因為不喜歡冒險,會對於新生事物和突如其來的變化心生畏懼、退卻,那麼,我們就應該在每一次變化之前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做一下普及,給他做一個示範,讓他提前做好準備,有一個心理的鋪設。


水亦田

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孩子會委屈自己,做事畏畏縮縮,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委屈,都想要孩子自由的做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嚴重的孩子,確實需要家長重視和科學引導。

什麼原因造成討好的行為模式

喜歡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孩子,是先天和教育環境共同造成的。

比如外向的孩子更可能成為領導者,而天生性格內向的孩子更傾向於成為跟從者。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為了要獲得同伴的認同,獲得小團體中的地位,跟從者會通過討好領導者來實現。

家庭教育環境也是造成討好行為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父母本身是討好型的人,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和內化父母的言行舉止,行事風格,成為同一類人

。題中描述的奶奶和孩子的對話,孩子就吸收了奶奶的行事特點;

另一方面,過於強勢的家長,也可能"逼"孩子成為這樣的人。過於強勢的家長不懂理解和尊重孩子,很多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很多是無意識發,表面看似為孩子好)。家長在各方面都更強大,孩子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和重視,會發展出察言觀色的能力,會通過屈從、討好來獲得。

討好型行為模式的負面影響

討好的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或委屈自己,其目的原本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

但對方往往都是會被慣壞的,你越不敢表達,討好對方,對方就越容易把你對他的好當成是理所應當,忽視你的感受和需要

另一方面,討好型人習慣在社交中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做什麼事情都是畏畏縮縮的。

長期這樣討好人的需求一直不被看見,會活得很累,失去自信和自我。

怎麼改善

1.父母要多關注、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有力量去做自己,而不是將能量用於費盡心思討好和取悅父母,慢慢的其行為模式也會變得敢於表達自己(而不是因為怕父母拒絕或批評總不敢表達自己)。

2.多鼓勵孩子表達,創造機會鍛鍊其主見性。

比如在家中讓孩子角色扮演,創造條件讓孩子組織遊戲或組織活動等;每天花半小時和孩子聊一聊一天中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經過訓練,孩子就會習慣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主見並敢於表達。

3.刻意幫助孩子發現長處,發展一些優勢技能,建立自信

比如每天寫下一些孩子的優點;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刻意練習發展成長處。比如我的侄女總是不自信,她爸爸發現她喜歡跳舞,專門培訓她舞蹈,後來孩子參加了一些大型演出,慢慢被人刮目相看,在學校有很多活動機會,現在已經非常自信,也不再通過討好別人來獲得認可。

4.教會孩子一些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內向孩子天生更善於察言觀色,反應速度更慢,相對於外向者對情緒更敏感,這些天生的特點讓孩子會在交往中處於弱勢。這就需要家長教會孩子不卑不亢的,互相尊重的人際交往技能,給予刻意的場景練習,比如學會拒絕、不被尊重的時候要表達出來,等等,孩子這方面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幫助!



有料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的確需要加以重視,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就會嚴重丟失自己。要知道,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看起來非常“乖”和“懂事”,實則,這種懂事是與他的年齡不符的。這種懂事就是在討好,孩子在儘量滿足別人的意願,而壓抑自己的期望。

再說,孩子玩手機這種行為本來就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更是應該有節制的,換句話說,如果孩子一直都聽話,那是不是可以一直玩手機呢?

所以,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也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關。可能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當孩子有一些要求時,不管合理不合理,我們都要求他聽話,時間長了,孩子的聽話就會養成一種習慣。

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的生命能量無法正常成長,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就會認為只有自己聽話了,一切都會順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很容易變得懦弱、沒有主見、不會拒絕別人,更活不出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他們從小缺乏了自我價值感,“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所以,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孩子那麼聽話懂事,要讓他知道並不是只有聽話了,別人才會喜歡和接納你,你就是你,你最需要的是喜歡接納自己。

只有把愛和自由還給孩子,這樣的孩子才能一點點恢復天性。慢慢學會勇敢地表達自己。讓他明白他的需求是會被尊重的,他可以別那麼乖,大可盡情歡笑、快樂奔跑、自由地愛。


壹父母

孩子能夠察言觀色,其實是對的,但是察言觀色之後的行為是討好,就不對了。

察言觀色

通過別人的表情,體察到別人的情緒變化,這是一種很好的能力,說明孩子心思很細膩。我們正反兩個方面來舉例吧:媽媽生病不舒服,家裡又來了客人,只能強作高興招待客人。孩子看出媽媽的病態,也能夠體會出媽媽的不適。於是主動要求來陪客人,給客人表演節目,讓媽媽多些時間休息,少說點話。這樣的孩子難道不是很好嗎?換做是大人,在公司裡面能夠體察出同事的疾苦,與這樣的人一同工作,會感覺很舒服。


而不能察言觀色的孩子,媽媽明明很不舒服了,家裡又來了客人不得不接待。孩子還鬧著要媽媽,想要媽媽陪她做遊戲。媽媽此刻的心理是何感想?

那些能夠體察別人疾苦的孩子,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能力嗎?“察言觀色”其實是褒義詞的。

討好行為

為什麼說討好別人就不好了呢?討好是諂媚、是屈尊,孩子從小學會用這樣的方式,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那麼對他今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有很大的阻礙的。而家長也會有意無意的用這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則讓孩子習慣了討好的形式。


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在面對孩子沒有辦法的時候,往往就會拿出這個辦法:“你現在聽話,只要你不再淘氣,我就給你手機看,要不然就不給。”孩子因為非常想要手機玩,這樣一來,他的不再淘氣不是因為意識到行為上的錯誤而停止,而是因為可以玩到心想的手機。

大人要讓孩子停止他的不正當的行為,利用孩子的心理,抓住他想要但是又不是他必須得到的東西,對孩子進行要挾,“只要做到什麼了,就可以得到什麼東西。”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沒有真正意識到行為的正確與否,更沒有意識到自己要的東西是否是應該得到的,而是隻要通過接受大人的要求,順從他們的要求,就可以得到。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為了得到某種利益,而去討好的方式。

這樣看來,要想杜絕孩子養成討好別人的行為習慣,還是要從大人的教育方式入手,正確的養育方式,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我是“舒真2018”,因為養育了孩子而學習心理學的媽媽,有很多的育兒問題想與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與更多的媽媽一起,致力於寶寶的健康和幸福。

泡泡育樂園

這個問題也是我特別重視和反感的,凡是拿孩子開玩笑的人,無論是誰?一律不給面子。在孩子這,首先我會不斷灌輸他正確的三觀,不缺他物質,該給的都給,想要什麼跟家長說。其次多帶他做公益,成為給予者,降低攀比心理。最後幫助他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錢商,剖析問題本質,鼓勵他去努力創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