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如果没有独尊儒术,后来中国会怎么样?

历史真相背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这句话始见于百年前(1916AD)的杂志《新青年》,题为《孔子平议》,作者为易白沙(按:此人生平好讲究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鼓吹暗杀之类的活动,后来在投机政治的过程中被组织抛弃,走投无路,跳海自杀)。他写的原话是:

“汉武当国,扩充高祖之用心,改良始皇之法术,欲蔽塞天下之聪明才志,不如专崇一说,以灭他说。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

文中立场先不说,首先汉武帝当政后是逐渐将汉高祖、高后时的种种国策大量废弃,并无扩充发扬之事;其次,历史上就根本没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回事。 根据《史记•武帝纪》、《儒林列传》等史料记载,汉武之初,汉朝在意识形态取向上确实有过一次大讨论。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也就是说首先提出的是排斥申、商、韩、苏、张等人的乱世之学,这点大家都没意见。 之后,

“ 七月……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徵鲁申公。”“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

“议立明堂” 目的是要彰显中央对地方的主导性的,这个事的支持者为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资深学者申公、丞相魏其侯窦婴、太尉武安侯田蚡一致同意,但遭到窦太皇太后的反对,于是惨重的失败。王、赵被杀,申、窦、田免官,而在这次改革中当旗帜的少年天子汉武帝也被大权在握的祖母窦太后雪藏了五年。不过,似乎窦太后也并不抵触经学,并因为她在自己很清醒时便“置《五经》博士”,肯定了今文经学的官方思想地位,。次年“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汉武帝亲政,据《史记·儒林列传》载:“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汉书·儒林传》所载与《史记》大致相同。 也就是说,“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的新任丞相武安侯田蚡,而这次人事安排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五月,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因此,不仅仅是根本就不存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的也只是丞相田蚡。而董仲舒只是田蚡“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时所请来的诸多顾问中的一个的。



1996版《汉武帝》,周里京饰。汉世宗孝武皇帝是历史上真正的巨人,无论功罪都影响到了数千年之后的今日。

而此后汉朝仍旧是多种价值观并存,比如:

汲黯等老派贵族仍旧以黄老之道来指导自己的政治生活;

以酷吏为代表的法家群体在汉武帝一朝成功的站住了脚,度过了第二个辉煌岁月。

阴阳家和今文经学合流,成为谶纬之学,直到唐朝还有影响。

墨家在秦王扫六合的过程中先是助纣为虐,之后又被请君入瓮,到了楚汉之际已经灭绝,但汉代残余的墨家仍旧整理出了《墨子》,故《墨子》一书中多有汉代官职,如“太守”、“亭长”等。


散骑舍人

前年风靡全国各地的芈月传有一个情节,楚国公主远嫁秦国,长途跋涉来到两国边境口岸,病倒了。楚国的女医官去药铺抓药,遇到了尴尬的事,秦国药铺看不懂楚国文字,好不容易找到翻译,称药时候度量衡也不同,付款时候货币兑换又成难题。秦始皇祖母遇到的问题,是春秋战国时代长期社会分裂产生出来结果,独立王国内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同,让国民们形成了独立文化体系,没有统一思想。

秦末汉初,刘邦称帝,命丞相萧何整理了秦朝律法和经济制度制定了与民休息的汉朝法律,在政治统治意识形态上没有树立正统,源于刘邦对儒生厌恶,认为儒生儒服儒冠都是道貌岸然,夸夸其谈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一度发生了拿儒生的帽子撒尿的事件。改变刘邦对儒生厌恶的人是陆贾,陆贾知道刘邦厌恶儒生服饰所以短衣短裤一幅武士打扮,陆贾进谏刘邦马上可以平天下,下马安天下需要仁政非攻并且滔滔不绝讲述了秦朝焚书坑儒暴政,最后被推翻的故事。刘邦听着都打瞌睡,但是有了点感觉,所以坚持了一段时间上夜大补充文化知识。由于长期懒散过度,导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处理公文写作非常费力,所以想算了吧!老子流氓,我怕谁。

过了不久,发生了南越王赵坨叛乱的事情,这哥们太猛了一路势不可挡,刘邦文臣武将都很苦恼,这时候儒生陆贾进谏说,陛下不用担心,我凭一张三寸不乱之舌睡服赵坨臣服。陆贾深入虎穴,向赵坨分析厉害得失,威逼利诱,赵坨竟然乖乖听话了,刘邦从此也开始接受儒家思想了。

大流氓刘邦死了,他老婆吕稚掌握了政权,吕后迷信神仙学说,尊崇黄老之学,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朝政,为了巩固吕氏家族利益,公然违背了自己丈夫与天下诸侯杀白马盟誓:非刘姓者不得为王。吕后大封诸吕为王,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王国,中央集权受到削弱,黄老之学在骄兵悍将荟萃的汉朝初期,成为了政权割据形成的温室。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延续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改革严刑峻法,形成了文景之治。其中,汉景帝支持廷蔚晁错推行限制诸侯王权力改革,结果用力过猛,酿成了八王之乱,如果不是自己亲弟弟梁王的擒王护驾,那就不堪设想。历经四朝的董仲舒,等来了他的贵人汉武帝刘彻,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外容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思想,将神权,君权,神权建立了完整的君权神授理论体系,满足了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求,汉武帝下令将儒教定位国教,成为了封建帝王制度核心价值观。

汉武帝继承了文帝和景帝留下经济基础及政治遗产,在稳固地位后,果断采取了推恩令消弱分封诸侯王国权力,对外厉兵秣马培养提拔卫青霍去病一大批青年将领经过十余年努力驱逐匈奴于漠北消除了百年隐患,对内君权神授儒家正统,创立了大汉王朝的盛世华章。

可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一个政治口号,其深层次的核心是汉朝历代帝王都是外用儒家,内服法家,显于黄老,综合霸术治天下的帝王之术,历代帝王都是如此。西汉王朝从头到尾,都没离开过女强人统治,从吕雉临朝,到窦太后垂帘听政,直到最后的王政君,儒家思想的正统理论到了汉哀帝告一段落,这位断背山下来的奇葩,专宠男人董贤,最后26岁死于非命。儒家大师,王莽临朝改制建立大新王朝,企图用儒家经典统率万方,可是食古不化的制度,豪强并立的世界,没有得到正统承认的帝位,都让君子之朝昙花一现。

1905年,经左宗棠和袁世凯第三次上奏,清廷下令废除科举考试,儒家官方正统开始走出历史舞台。1913年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了尊孔令,宣传孔学博大。1914年颁布了祭圣告令,恢复了孔子祭祀盛典,为自己称帝做准备,君权神授吗?1915年陈独秀创立了新青年杂志,宣扬民主与科学,新青年汇聚了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大师,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为口号,进行文化和思想革新对抗死而复生的袁世凯称帝。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界带来了拿来主义,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一切都是好的,中国一切传统都是要被批判的,所以社会层面知识青年们接触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修正主义等思想汇聚产生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政党,上万个社会团体,中国第一次在没有儒家思想统一天下情况下,开始了自我批判和继承过程。


唐俊龙55398571

关于汉武帝是否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 学者间就此问题的态度不一,长期存在分歧。如1993年,孙景坛发表文章,指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是个历史笑话",乃″子虚乌有"之事。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但没有得到汉武帝认可。董仲舒一直都是地方小官,从未到中央担任职务,一直在汉武帝决策层之外,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建议自然不入汉武帝的法眼。其原因既是董仲舒人微言轻,更是独尊儒术的主张不合时宜!

当时汉武帝面对强悍的匈奴的骚扰,如果釆取儒家那套仁义道德的说教,无疑实行″中庸之道"和为贵,与毫无信义可言的敌人继续讲和,委屈求全,放弃抵抗外族入侵。这与汉武帝主动打击匈奴的战略决策格格不入。从汉武帝对外敌斗争的策略看,如其说汉武帝独尊儒家,倒不如说汉武帝独尊兵家更有说服力。

汉武帝对外敌强硬的斗争思想,影响了好几代龙子龙孙,以致汉元帝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战斗宣言!

从汉武帝为了自已的皇位,不惜对自已的儿孙,皇亲国戚和大臣大开杀戮来看,看不出“柔仁好儒”的迹象,正如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武帝应是重兵家,法家,取众家之长的政治家,当然对有利于统制人民的儒家他也极力推崇,但不等于汉武帝独尊儒术!

如果汉武帝独尊儒术,面对强悍的匈奴入侵,很可能成为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牺牲品!如果汉武帝独尊儒术,也不会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


鲁南观点

对历史来说,影响并不大,只不过大家上私塾拜的不是孔子,仅此而已。

中国还是会出现一种能够取得广泛共识,然后被集中起来的思想,如果不独尊儒术,那这种思想依然还会存在,依然会被总结归纳并制造出来,只是它的名字可能不叫儒家,而叫别的名字,比如道家,甚至是全新的,比如汉家。

历史去到汉武帝,中国大统一的局势已经成型,大家都说中国大统一始于秦朝,这对也不对,秦朝完成了各种物质上的统一,但没有完成精神世界的统一,只有精神世界的统一,大家都认同一个文化核心,那才叫真的统一,这跟台湾一样,它尽管自己玩,但只要他是中华文明,那统一就是必然,而新加坡,那是一个说英文的国家,虽然长得黄色皮肤,也说点汉语,但却不可能成为中华的一部分了。因为文化不同了。

这个精神世界的统一任务落到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前面数届的休养生息,大家生活安定了,他们才真正开始考虑一种能够被帝国最大群体所接受的思想。

它需要为帝国的统治服务,让民众服从自皇帝到官吏的一套管理系统。

我们说百家争鸣很好,思想有碰撞,但是对统治来说,对社会稳定来说,百家争鸣就是一个悲剧,大家吵来吵去,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百姓受得了吗?所以,百家争鸣只能发生在乱世,大家过不下去了,来争一争,如果大家过得好好的,争什么争?吃饱了撑的。

所以,随着汉朝社会的稳定,一个统一的思想有了时代的必要性。

这个时候,董仲舒出现了,他察觉到了这个大趋势,然后开始对儒家进行变动。

汉以后的儒学其实已经不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学,董仲舒加入了很多新的,能够为皇帝喜闻乐见的东西,比如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等,这些东西皇帝支持,百姓也接受,那自然就成为主流。

所以,是时代选择了一套思想,而因为董仲舒的出现,使得这种新的思想冠上了儒家的名字。

那怎么移花接木呢?

解释权!

大家参加活动,里面的条款最后总有一条,最终解释权归举办方。法律条文的解释权也大多在人大跟最高院。

这个就是灵活性。那董仲舒就用了解释权这个法宝。当年孔子老师的话是弟子们记的,很简单很生僻,很容易产生歧义,那好,我们就来解释好了。

那一解释,就可以夹杂私货,那董仲舒就把自己的理念通过解释儒家经典,包装进了儒学当中,产生了新儒学。

如果董仲舒不来做,而是道家的人来做,那就是新道学,然后为帝王所用。

事实上,中国也不全是独尊儒术,大多情况是外法内儒。有想法的皇帝都用法家来加强自己的统治,用一些酷史,比如武则天,而内部才是用新儒学。

只能说,儒学出现了董仲舒这么一个人,使得儒学回到了庙堂之上,而其它一些学派,比如道家,则开始走入民间,搞搞前列腺保健之类的东西,更多的则是消失了,比如墨家。


脑洞历史观

很不好意思,自从2004年我26岁之后的14年里,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再也没有关注过,纯粹是靠14年前的积淀记忆,如果有答得不准确的地方望海涵。

(1)没有“独尊儒术”就不会有中国文明在两千多年里绵延不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中国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这一“政策”,中国文化就会和其他古文明一样出现“断流”甚至消失。根本不像有些回答者说的那样“只不过一个口号罢了”。更有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那更是用极端思想去谈论问题。

“独尊儒术”的重点并不是重视儒生个人,也不是重视“罢得是否彻底”,而要看是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文明,无疑就是以儒家为基础,其后以法家、道家、释家、农家、传统鬼神思想为辅的复杂杂糅。

我虽然经常批评儒家,但是,儒家在历史上的基础价值应该承认。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那么,儒家在中国文明基础传承上的贡献是应该承认的。而没有“独尊儒术”的政治宣言,也不会有这个结果。

古代中国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概念,靠的就是“文明传承”。

(2)汉武帝他只是一个人,不能把“独尊儒术”作为一个人的观点,而是统治阶层在“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的主流选择

同样,我们也要看清,“汉武帝”虽然“尊儒不彻底”但是在他的“倡议下”,他晚年的“轮台罪己诏”的影响下,“儒家”的“仁”的观念被作为“理所正当”了。包括霍光、金日磾(匈奴人)等“托孤大臣”都有明显的儒学渊源。西汉之后的东汉也是如此,刘秀如何成功,打着“正统”的旗号就是一大特点。

清朝的曾国藩反对太平天国首要一点就是“护儒”。如此等等,儒家在中国成为正统地位,其根源都是从“独尊儒术”而起。一个学术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那不可能经过一个人、一个朝代正式形成,那是要经过几百年的时间。

因此,拿汉武帝是否尊重董仲舒、是否重视儒生来谈这个问题,显然是拿短时间的事情去考虑长远问题。


坐古谈今

说到底,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不过是一个口号罢了。终武帝一朝也没见他真正有重用几个儒生,只不过是戴顶高帽子,便于统治罢了。终究西汉一朝自高皇帝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对于儒家法度感兴趣的真的没几个,儒生在汉初的地位也是较为低下的。

但儒家在汉初也是有一定的变化的,儒家可以说是最能够应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一个政治学派(本题单谈作为政治学派的儒家)。

其实儒家在汉初的地位不高也是有着政治原因的,毕竟儒家起于鲁地,而项羽封为鲁公,先秦时期或者到楚汉时期的儒家还是有着如

子路一般的勇气的...而在这样的开局条件下进入西汉王朝的儒家却也在不断地革新自己的思想,变换自己的位置,从而在汉武帝时期恢复了元气(这个也和百家招收弟子的标准不同有关,汉家初期以黄老为尊,但黄老学派在中下层人群之中却不能很好的发展壮大,也和他们的学说有关,而儒家本就有有教无类之说,所以儒家的弟子数量也最大,而汉家举士又以孝廉为主,很正常的儒家弟子在中下层官吏中也就得以占到一席之地了)。

回到题目来说,但是即使如此,汉武帝所推行的政策和他一生所为也很明了地证明了他不过是把儒家作为一块招牌来打,作为他对于黄老学派的一个制衡措施罢了,他并没有想要将儒家的学说作为汉家治国之论,不过作为制衡之罢了。

这点从他曾孙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句对元帝说的话中真正清晰地体现了出来。汉家制度从来不是儒学,不是纯任德教的,行的不过是外儒内法之策。

而就算汉武帝不提出这个口号,不拿儒家来当做他施行与文景不同政策的

挡箭牌,儒家这个拥有极大社会影响力和变革勇气的学派还是会上位,而这上位的过程会更加的现实和残酷(其实在历史中,儒家也是这样做的)就如同宣帝对元帝说完上述的话后,元帝还是不能理解,重用当时已经不断改变求生存的儒家,进而开启了元成哀平的西汉衰弱史,也是不可不哀叹的(自然,这个不能全怪罪于儒家,主要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一味的宽仁也是会造就恶果的。)

就好像毛泽东主席评价的一样“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汉元帝好儒学,排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 自元帝始,儒家已成气候,所以就算汉武帝不提出独尊儒术的口号,只这一点改变,中国历史该怎么样还会怎么样。

最后,还是觉得诸葛亮的《答法正书》可以说明一点汉武帝的想法,可惜,也均是人亡政怠的下场。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累,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土,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行碧落

汉初,战争疮痍未复,与民生息,黄老之学最为适合。所以汉高祖及孝惠后时期,实施无为而治,薄赋轻徭,休养生息。到了文景时期,社会已经很富庶,生气复苏,民心思动,藩王外室势力坐大,黄老之学已不合时宜。文帝“外取黄老阴柔,内主申韩刑名”,及景帝,平七王之乱,权臣藩王尽灭,中央王权集于皇室,申韩刑名之学盛于一时。

到了武帝即位,国力强盛,府库充盈,政局安定,政治已经上了轨道,全国共遵法度,申韩刑名之学亦无用武之地。当时汉朝已经出现太平盛世的景象。黄老申韩学说“议卑近,应衰乱”,而经学儒术高谈三皇五帝,礼乐教化,最具盛世气象。又宣传君臣尊卑,人伦纲常,其思想内核完美契合统治阶层的利益,是精神领域绝佳的统治工具,自然大行其道。因而汉武帝立五经尊六艺,独尊儒术。

但儒术的昌盛却不起于汉武。武帝在位穷兵黩武,内兴礼乐,外勤征伐,费用浩繁,汉初七十年的积蓄,尽于一朝。到了武帝晚期,民力枯竭,盗匪滋生,出现了汉朝的第一次衰落。而后昭宣元成四位汉帝,大力宣扬儒学,利用儒学思想清吏治,抑浮夸,重实用,社会风气逐渐平时,获得了重要的休养生息的机会,汉室得以中兴。自此,“儒为体,法为用”的道德统治、律法统治并重的模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的主要方式,儒学也就成为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历史不存在假设,儒学走上统治地位,是东方哲学发展的必然阶段。从中国先秦历史不难看出,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实事求是因时制宜,那种思想最适合时代现实,那种思想就会走向前台。周王朝的礼乐天下,秦王朝的法家重典,都是那个时代统治者的不二选择。

因此假设没有独尊儒术的中国没有意义。因为中国有百家争鸣的思想爆发,因为有春秋战国的动荡乱世,因为有秦汉王朝的一统大治,儒术与王权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东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儒学已然成为中国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借橹观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是谁能左右的。

假设他没有独尊儒术,那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学说,无为而治。社会上当然还有其他学说,比如墨家学说,法家学说等。但统治一个国家,不可能象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会造成思想混乱,不利于国家大一统统治。

汉武帝为什么选了儒家学说做为统治基础,因为儒家学说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设计的一套礼节最适于树立君王的威严,最适于建立专制的社会秩序。汉武帝时,汉朝已经建立几十年统治了,国力强大,但藩王也很厉害,汉文帝时期曾发生七国之乱。结果晁错被杀,痛失爱才。在这个时候如果加强统治,儒家学说给了汉武帝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如果汉武帝采用其他学说,可能会改变历史的走向。比如采用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中国不见到能维持几千年大一统的封建制度,很有可能象欧洲一样,分裂成若干小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不就是有几百个诸侯小国吗,当然大国就那么十来个。虽然分裂成小国,但按墨家与法家学说,中国很可能发展成一个重视科学的国度,重视法律的国度,重视博爱的国度,人人平等的国度。就象现在的欧洲英国、法国、德国、希腊等几十个国家一样。或许,最早的工业革命发生在中国,最早殖民美国的不是英国人,而是中国人。中国也可能取代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春秋史社

可以肯定的说,古代的中国会四分五裂!且不会形成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具有包容性且有民族认同的汉民族!且华夏文明会像罗马文明,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那样,在五胡乱华时亡于外族,靠着考古发现才能再现历史的辉煌!我举几个历史上的大帝国来说明,为什么没有儒家,中国一定会四分五裂。

首先是秦帝国,秦粉们总是鼓吹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才使得中国维持了两千年的统一,那我们看看世界上的其它帝国

罗马帝国,建立的时候有统一的官方语言,有统一严密的法律,便利的大道通罗马,也有统一的行政制度,但是一分裂,西班牙人还是西班牙人,法兰克人还是法兰克人!秦帝国也一样,分裂之后,楚人还是楚人,齐人还是齐人!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才统一认同为汉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西亚病夫,当国力衰弱的时候,它手下的总督们是各自独立,单独立国!而清帝国衰弱的时候,它手下的总督虽然也独立了,但却都认同为中国,甚至为了中国不惜与外国开战,视背叛中国为奇耻大辱!与土耳其的总督高下立判!

有人会说,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由不同民族组成,那我们再看下蒙古帝国,四分五裂!再看下大英帝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它的领土范围内也是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到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也还在使用英语英磅英尺,为什么它们就分裂了呢?要知道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和英国可是同一个民族的呢!

没错,中国的统一应该归功于儒家!正是儒家将“大一统”思想灌输到每个民众心里,尤其是主政的儒家士大夫心里,任何一个背弃民族,分裂国家的人都是大逆不道,背祖弃宗的罪人,是要遗臭万年的!这才是中国总能统一的向心力!而现在港台的乱相,也恰恰是儒家思想衰弱所造成的!


东风一起千帆动

首先儒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完整深刻, 完全可以作为治国方略,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残暴横行道义缺失兵火燎天民不聊生, 刘邦夺取天下以来朝刚不齐天下无序, 汉武帝雄才大略眼光犀利, 对外强力征服,对内建立秩序, 从建立朝刚归化民思路度出发, 儒家无疑是首选, 因为有民间基础和良好的口碑, 推行的话见效也会最快, 可以说立竿见影。汉武帝也因此成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历史四大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