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反感父母?

小情兽TT

今天真的不想再去回答任何关于工作的问题,只想来这发泄一下。因为我没有勇气去问出我的问题。怕认识的人说我无情,自私,说我很多难听的。

我好像从小到大都是那种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乖乖女,因为我身边所有人都跟我说,不听话就不要我了。而且我不仅是这样,家里人包括父母的长辈,我的哥哥姐姐都会告诉我,你一定要对你妈妈好,要护着你妈妈,不然你妈妈因为你嫁到了这样的家庭,她以后该怎么活,其实我一直想不通,不是我妈妥协才嫁到这个家的吗?跟我有什么关系?

后来我上初中,成绩不好,不仅我爸爸打我,我妈也抱着我哭,说你看就因为你没出息,所以我才在这个家受这么大的委屈,但是我实在不懂,我到底怎么才算是有出息。

后来我考上了我们的县重点高中,但是我爸爸就说了一句,幸亏你考上了,考不上就不用当我的女儿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就是一个工具。

但是我在高中终于远离了他们,后来我就叛逆,想去谈恋爱,结果我早恋了,只因为那个男生对我很好,我可以为了讨好一个人,天天去跟对方恭维,但是其实别人并不领情。我不会交际,每次的朋友最后都会被我弄得不去交往,因为我妈告诉我,我的朋友必须家庭,成绩,人品都过了他们的眼。我只能依附于男生对我的一点好,但是我却觉得这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了。

后来,我的成绩从年级前700直接堕落到了2000开外,但是我却好像觉得我好像活过来了,我谈恋爱,旷课,明不知道不对,却觉得理所应当。

然后我考上了我们省城的一个二本院校,师范。他们期盼已久的学校。但是我上大学,几乎接受不了我学了师范的现实,我出去打工,做销售,促销,电话员,什么都干,就是不学习,学习成绩永远都在最后,跟同学几乎不往来,我想看看真正的我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上了大学,照样没有自由,我晚上逛街到九点,我妈的连环扣会把我的手机打的没电,其实没有多大的事,但是我好像魔怔了一样,只要是爸妈的电话一响起,我就浑身发抖。

好,这‘样,也基本造成了我现在的现状,不会交际,没有朋友,讨厌家长。做销售克服不了我的交际方面,做老师,看见家长条件反射。曾经用半年进行心理康复,现在看来,只能呵呵一笑,因为我做的完全都是徒劳,那根线还是在父母手里攥着。

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只为了多挣几十块钱,让父母觉得我还是对他们有用的,也不知道我这样的身体状态还能坚持多久。

觉得每一天都是煎熬,但是却又觉得这么多年努力的活下去,而且越活越好都是拜他们所赐。因为他们给了我赚钱的动力,给了我生活的意义。


好好面对生活吧,我知道我的生命中还是有很多真心对我的人。哪怕是我的客户,上次我生病了,还从很远寄了药过来呢。所以我的生命中的亮光,每一个我都不想辜负。


木菇凉啊

我小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喜欢我妈妈,感觉我妈妈特别强势不温柔,我做什么事情或者说什么话都不对,跟她在一起感觉不到温暖,有时候我心里在想我是不是捡来的孩子呀?这是我亲妈吗?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结婚过日子了,有了孩子,为了赚钱养家贪黑起早,累的晚上到家饭都不吃倒床就睡,孩子缠着我心里烦的不行,对孩子大吼大叫,早上没有时间给孩子做早饭直接让孩子拿钱买早餐吃。直到有一天怕女儿早恋我偷偷的看她的日记,女儿在日记里说:妈妈天天夸别人家的孩子多多的好,我哪里都不好,做什么都不对,是不是谁都比我优秀呀?看完孩子的日记我仿佛看见小时候的我,不知不觉我变成了妈妈以前的样子,想想那时候的妈妈为了生活,为了让我们兄妹四个过得更好拼命赚钱养家真的不容易,虽然小时候妈妈没有轻声细语的跟我们说过话,但是我们兄妹四个结婚都办的风风光光,不管谁受了委屈妈妈都是第一个站出来给我们解决,妈妈是我们的靠山是我们的避风港,妈妈对我们虽然没有温柔的话语但是她对我们的爱是实实在在的,只不过每个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现在的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妈妈爸爸当初养我们兄妹四个有多么不容易,也能体会到女儿现在的心情!星期六晚上我请女儿吃她喜欢的自助餐,跟她聊起来我的小时候,聊起来我的爸爸妈妈,聊起来我偷偷的看了她的日记,我郑重的跟女儿道歉:我说宝贝儿对不起我只想拼命赚钱想给你一个美好的未来,却忽略了你的感受!妈妈说你哪里哪里没有做好是想让你变得更优秀,不是不爱你,我爱你胜过我自己的生命,因为你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别人家的孩子如果犯错误了我可以说没事小孩子都这样,那是因为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坏与我无关!但是你与我有关,你有错误我给你指出来让你及时改正过来,让你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女儿说妈妈我不想要太多的钱,我想让你多陪陪我!我对女儿说:小时候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当了妈妈就不这么想了,我现在特别理解你姥姥,等你有孩子你就能体会到了当妈妈的心情!别人家里的孩子想吃什么买什么,我没钱给你买心里有多难受,吉他学习班,英语学习班,舞蹈学习班,美术学习班一共得多少钱?你学不好或者不想学这些特长是你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我现在不让你学等你长大了会感到遗憾的!那一次我跟女儿聊了很多很多,从此以后我跟女儿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有一次我去女儿学校去看她,见女儿把宿舍的地板砖用拖布擦的一尘不染,还在不停的擦,我笑呵呵的说:美女把地擦的这么干净干嘛当镜子照呀?(因为女儿小时候为了让她养成勤劳的好习惯总让她拖地,她就拿着拖布划来划去把地拖得污了吧唧的,我告诉她什么时候把地拖得跟镜子一样才让她休息,她恨恨的看着我说,把地拖得跟镜子一样亮干嘛?你照呀?)女儿听完哈哈大笑说:妈妈,当初你让我拖地的时候我感觉已经擦的很干净了但是你就说我没擦干净,觉得你净找我别扭!那时候我太小了根本不懂事!我会心的笑了,女儿长大了!

古语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们不是烦父母是我们不理解父母,应该好好的与父母沟通,她陪我们长大,我陪他们慢慢变老!


牵挂126911870

首先,我很理解你的感受。

我有句印象很深的话,可以说与你父母听(如果你敢的话),这句话是:

基因是你给的,成长环境是你给的,社会阶层也是你给的;还有脸埋怨孩子没出息?

说实话,单纯的从理论上来说,我完全想不出从任何地方反驳上面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提醒着我,如果未来有朝一日,自己有了儿子或者女儿吗,一定不能犯上面的错误。

事实上,也经常会发现父母生活中的其他错误,比如说话不算数,在邻居面前说自己的自己不想拿在人前的事,比如只讲他们自己的道理,比如有时候会拿自己当出气筒,比如有时候双标,等等,等等,就不举例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未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会像他们对待我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也曾想题主那样,讨厌自己的父母。

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只是突然某一天感觉到自己好像不应该这样。

为什么不应该这样?

为什么对他们的要求这么高呢?

诚然,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有着显赫的身份,卓越的才华,或者有着极高的修养,但是事实上,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他们信奉的是我们只是孩子,他们信奉的是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一般会为了哄孩子不哭而张口就来什么“再哭把你扔出去喂狼,不哭了明天给你买玩具,如何如何带你去动物园”,而事后无法对象。

而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着自己完全的独立的思想,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喜恶,他们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他们之间不存在随口一说之说,那些都是承诺。

所以,冲突起来是必然的。

但是,他们的这些观念是已经根深蒂固了四五十年了,让他们该过来接受我们的观念,可能吧?

别和我扯与时俱进,别和我说活到老学到老,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意思,他们是改不过来的,这是习惯。

习惯的力量有多可怕,我就不说了。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把我们的观念改成他们那样的,因为我们知道,相对来说,他们的观念落后了。

那怎么办呢?

我觉得我们只需要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好了,不必非要和自己的父母去挣个对错,如果他们就是那种固执的人的话。

当然,如果你的父母非常开明,我非常鼓励你挣个对错。

我叔常说,孝顺孝顺,只有顺着父母才能叫孝。

我听到这么话的时候,心理就大骂:什么狗屁逻辑。当然,某些原因,我没说出来,到现在也是,上面这句话我完全不同意,有时候,孝未必会顺,顺也未必是孝。

题主说自己常常反感她的父母,难道凭着就能说她不孝吗?大家就能凭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着她的鼻子尖骂吗?如果有这样的人,我真是连鄙视都懒得鄙视了,因为这种人连让我鄙视的资格都没有。

题主只是心里苦。

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太高,而自己也已经很努力了,却仍然达不到她们的期望,一方面产生了愧疚,觉得对不起自己父母的期望,所以同时,对于父母的这种越矩的行为产生了“反感。”

而这种“反感”和传统意义上的反感是不一样的,这种反感的意思是说:“求求你们别再逼我了,让我歇一会儿……”

所以,题主的“反感”我非常理解。

大家明白了吗?

换句话说,题主真正反感的并不是她那“烦人”的父母,而是她自己,题主现在对她自己不满意,她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不满意自己的成就等等……

所以,我只能说,加油吧。


杰解说

有些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父母,会有一种很强烈的焦虑情绪。

他们总觉得孩子的起点比自己高,孩子理所当然要比自己表现得更优秀。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应该要早作安排,以便赢在起跑线上。

有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的自己的梦想,也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为了实现这些梦想,他们早早地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要求孩子顺着这条道路前进,不能徘徊、不能走歧路,更不能倒退。

他们的想法是,“一切都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好,他们什么都可以牺牲。”


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父母忘了孩子的属性。

孩子就是孩子,你起点再怎么高,规划的道路再怎么完美,还是磨灭不了他们作为孩子的属性。

既然是孩子,就会有爱玩的天性,就会有青春期的叛逆,就会有犯错误和走歧路的可能。

这无法避免。

但是越是为孩子牺牲更多的父母,越难接受孩子的瑕疵和缺点,越难接受孩子的叛逆和桀骜。

当他们的期望与现实有了难以接受的落差,他们又会化身为攻击属性,比如动不动就殴打孩子,用最恶毒的语言侮辱孩子、用鄙视的眼光不屑地看待孩子……

这些行为,都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基础上的。

扼杀孩子的自尊,磨灭孩子的天性,钳制孩子的自由,只为了安排孩子走一条家长自以为稳妥的道路。

而孩子在这样的生活中渐渐失去自由的灵魂,对父母越来越反感。

也许因为社会竞争太激烈,家长们越来越发现想要在这样的时代出人头地,已经越来越困难,所以他们的情绪无比焦虑。

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这种焦虑尤为严重。所以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庭,越容易出现情绪对立。

单亲家庭或者父母一方性格暴躁,也会出现情绪对立。

情绪对立的结果,可能会使得孩子也情绪焦虑,甚至自残、厌学、逃离家庭……

所以一个气氛平和的家庭,对孩子至关重要。

我们要允许孩子走自己的道路,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自己摸索前进,哪怕他选择的是错误的,这种体验有时也是必要的。


心理咨询师沁心

敢问谁没有经历过对父母反感的阶段?

这其实就是骨子里自我的天性,我们不习惯被约束,我们心里只有我们自己,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自己,我们不懂,也不想理解管制我们的人他们的想法而已。

父母管着我们的时候,反感父母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便一直约束着我们,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按时吃饭,不能多吃糖,不能晚睡,不能挑食,得吃蔬菜,要去补习数学这个班,而不是我感兴趣的音乐,多穿些衣服,天暖也不能随便脱。仿佛,我们是他的私人“玩具”一样一切都只能听他们的想法,不听就动起手来。真实讨厌。

老师管着我们的时候,反感老师

衣服得这样穿好,头发得理得像劳改犯,不能抽烟,不能带手机,上课也不让看小说,作业要认真做完,还动不动罚站,动不动说成绩不好,以后可能没出息,打了架还会请家长来,真是烦。

老板管着我们的时候,反感老板

老板就会瞎指挥,什么都不懂,还要求我学这学那,还要我开会发言,明明知道我表达不好,这不是要让我出丑么,没事还老给我安排别的任务,让我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有什么用,我想放松啊,我现在能力明明够胜任现在的活了,真是烦人。


仿佛我们每个阶段的“上级”,都不理解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真的不想被他们所支配,他们真是烦透了,他们也就那样,凭什么管我们,我们的理想比他们大的多。

但是当若干年后,你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老板,因为正因为有他们才有现在的你的成就

01 感恩父母

若干年后,你做了父母,你开始明白,父母让你好好吃饭,按时休息,不挑食,补习课程,穿得暖和,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你有个好身体,为了你不输在起跑线上,或许你现在有别的爱好,但是社会就是这么困难,你先要成长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所以,抱歉,你做了父母,你也会这么做,你也开始变成了你孩子眼里“反感”的人.

02 感恩老师

若干年后,你走上了社会,你才发现,衣冠得体是那么重要,认真对待学习是那么重要,一个人的习惯是那么重要,一个人的学历是那么重要,武力也真的解决不了任何事情。如果你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你也会成为当初你所反感的那个老师。

03 感恩老板

若干年后,你走上了管理岗位,你才发现,原来老板你学的哪些都那么有用,老板让你发言是为了锻炼你的表达,不然如今怎么能当着千百员工的面前侃侃而谈,老板给看的书也都是管理学的经典。原来,老板是这么看中你。看出了你的潜力。现在如果有这么个年轻人,像你当年一样有潜力,你也会宁愿能变成那个你烦透了的老板,帮他一把。


总结:只有当我们真正走到了原来“管制我们的阶层,我们才知道,原来当初的自己是那么的自我,看到的都是短暂的眼前,而原来哪些我们烦透了,反感透了,甚至还恨透了的人,原来为我们考虑的那么长远。原来我们才是那个令人烦透了而还不自知的家伙!


我是双耳君,欢迎您私信或关注我,与我讨论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我等着您!

如对本文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与我讨论。


双耳聆听or侃侃而谈

我觉得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时候讨厌自己父母吧。我有时候也很反感他们,我妈妈是性格特别强势的女人,我在他之下长大,觉得自己都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一些说不一样的想法,总会让她生气。如今我结婚,有了孩子,我还是很怕我自己的爸妈,还是听他们的话,不敢反抗,有人懂那种感受吗?



当然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亲情家庭氛围,如果要让我们变得特别温暖,特别关心人,会安慰人,那我们也做不到。养儿方知父母恩,父母他总是打着爱你的旗号,为了你好,让你这样做那样做。不能否认,他们当然是爱你的。我爸妈也对我特别的好,私底下,为我做了很多事情,只是他们不开口说出来而已,总是嘴巴特别的硬,态度特别强硬,爱说让你伤心的话。我觉得无论再亲近的两个人,老公孩子还是父母,两个人在一起相处,总会有一些看不惯对方的地方,这就是人呢。所以不要觉得反感自己的父母很奇怪了。


妈妈给宝宝赚

为什么越来越反感父母?爸妈总是说我懒,而事实是我比他们都要努力。父亲是高中教师,母亲无业在家。父亲上完课就玩,母亲做家务就会抱怨。为了学习成绩给了我很多限制,到头来耽误了我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落后别人许多,想要追赶他人却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从楼主说的情况来看,楼主对父母的一些做法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不满。那么,如何看待和父母的这些类似的相处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一些东西,说一些自己的观点,供朋友们参考。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是我们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凭借着自己比我们更多的力量和智慧,凭借着自己的父母身份的权威,对我们提出许多的要求,要求我们按照他们指定的方向前进。而在当时,我们无论从体力上还是从智力上,是从社会经验上还是从经济能力上,都明显的需要依赖父母,可以,在这样的力量对比情况之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否民主,是否尊重我们的意见,在许多事情上,我们都可能处在一个不得不服从的状态。
而在这样的一个不得不服从的状态里,如果事后证明父母的指导是正确的,确实是为我们将来更好发展的一种指导,那我们可能也会因此而忍了,而认同了。毕竟,大多数父母都是为我们好的,并且,他们为我们做出的选择,事实上也证明了为我们好。
可是,上面的这种理想的状态,出现的概率大不大呢?
显然并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父母其实并不是什么超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会做一些错事情,哪怕出于好心。而这样的一些状态,也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虽然我们看上去很无辜,但是,很多时候确实我们没有办法选择避免。
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种无奈之一。

对此,除了接受,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第二,导致父母为我们做出了一些决定,事后往往得不到我们肯定的一个原因还在于,这个世界是一个变化非常迅速的世界。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面,父母们用来做判断的那些经验,很快就会显得不合时宜,可惜,他们并不能那么及时的知道。所以,即使他们为我们好,其实,我也是相信的,大多数家长还是,从本心上来讲,是为孩子好的。可惜,他们往往会被这个时代所甩在一边。

这是时代的原因,这是时代给父母带来的无奈,父母的无奈,又会转嫁到我们的身上,让我们也感到无奈。


第三,给一个孩子做专业的人生指导,对孩子的成长做一些心理健康的维护,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只有经过专业教育的而且是非常有人生阅历的心理咨询师才可能做到,这么一个困难的事情,交给没有接受过,特殊培训的父母,效果可想而知。
恐怕只有听天命了。
因为,从专业能力上来讲,大多数父母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
所以,从以上的三点可以看出,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是多么的难,多么的不容易。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话,这个时代盛产不合格的父母。
亲爱的朋友们,对于这个话题,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分享属于你的观点。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安岭

暖心理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王家栋:

看着这个问题,心里空落落的。因为我不得不承认,在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中,这样的想法仿佛会自然发生。诚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同时也愿意乐观的认为,问问题的朋友应该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前段时间热播的《摔跤吧爸爸》被各方人士大谈特谈,都颇有深度,可最感动我的一部分不是吉塔赢得冠军,也不是电影突破印度女人的命运,而是女儿挑战爸爸,把爸爸摔倒在土地上的一瞬间。女儿战胜马哈维亚的时候,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脸上更多的是迷茫和歉疚感。

父母与子女之间仿佛永远存在着这个悲伤却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儿女永远有着超越父母的心,还有父母对待子女超越自己时,那种既欣慰又心酸的矛盾。因为儿女在超越父母之后,往往是远走高飞与独立自主,这对父母而言当然是骄傲,可又何尝不是一种失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女儿在嫁人之前,父母那种交织着喜悦与心痛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惯常的人际关系中,充斥着付出与索取,尤其在那种生存都是问题的年代里,不幸的家庭里,父母天天为生存的每一笔开销焦灼而无奈的同时,会无意把生活中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带进家庭。而小孩是无法承受这种索取式的付出的,因为孩子的自我力量还很薄弱,知道自己无法给父母更多的回报。当然,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没有丝毫主观的索取的意愿。当孩子为了回避这种让他无地自容的羞耻感的时候,产生反感仿佛就不那么奇怪了。

另一方面,就要提一下家庭教育里常见的问题,身边太多的父母活的像只虫,却妄想孩子能成龙。大家一定看得到,乐观向上的父母家庭里,子女向来独立而优秀。现在我们有一个共识,最好的教育不是有多少好的理论讲给孩子听,而是将这些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行为上的表率。就像韩寒讲的那句“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童年接受了太多包含着索取的爱,内心萌生了强烈的奋发图强的意愿,但是面对超越父母的焦虑和愧疚,人会有意无意的压抑自己主动学习并进步的意愿。

说到这里,我的意思也很明显了,我们曾经被各种各样有问题的教育方式教育着长大,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丰满,逐渐发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于是开始逃离父母,可是父母仍会用老三样“束缚”我们,于是厌烦产生了。这很正常,可事实是,这正是个机会,是个让你不仅看到问题的机会,更是让你明白该去做什么的机会。

就像吉塔把马哈维亚掀翻在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父亲仍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教给孩子的愿望。拨开时代限制,教育方式还有父母的行为等等迷雾,我们看到本质的本质,还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和付出。

最后提一句有用的鸡汤,“改变别人最好的方式是改变自己”。希望你自己的改变,可以从现在开始,并用你的实际行为成为父母的表率,并伴随着修通你和父母的关系。因为我有时觉得,父母也像自己的孩子。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我最近在看苏珊·福沃德的《中毒的爱》(Toxic parents),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父母皆祸害”在这本书里有许多经典例子。

其中有个例子挺契合这个问题的。

原文如下:

伊莱, 60岁,一位才智超群、敏于讽世的成功商人,对自己的处境做了十分精妙的评价:“在我自己的人生中,我仅仅是个配角。”

我头一次见到伊莱时,尽管他的资产已远远超过百万,却依然住在一居室的公寓里,开着一辆破车,生活方式与入不敷出的人无异。他对自己的两个已成年的女儿极为大方,但对自己却吝啬得近乎偏执。我还记得一天他下班后来找我时的情景。我问他这一天过得怎么样,他笑着对我说,今天他因为会面晚了,差一点儿把一笔 万美元的生意给吹了。伊莱尽管平时是守时的,但那天却为了节省在楼前停车的费用,竟围着街区开车转了 分钟去找一个街头上可以停车的地方。为了 美元的停车费 他居然冒了损失 万美元的风险。

我们探究了他热中于节俭行为的部分根源。显然,父亲去12世 年后,他的声音依然在伊莱的心中回荡。

我父母都是穷移民,我是在赤贫中长大的。父母,尤其是父亲,教育我要提防一切。他老是说:“外面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你一不留心脚下,便会被活活吞掉。”

他让我觉得,放眼望去,除了危险以外,不会再有别的什么。甚至在我结了婚,挣了很多钱以后,他仍然这样做。我怎么花的钱,买了什么东西,他都要严加盘问。每当我不小心对他说漏了嘴,他的标准回答总是:“你这白痴!花钱这么奢侈。你得节约每一分钱才行。后面还有苦日子呢,生活总是这样,到了那时你就用得着这钱了。”这样就把我弄到了一分钱也不敢花的境地。我父亲从来不认为生活是可以享受的东西,他把生活看成是只能忍受的东西。

伊莱的父亲用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恐怖和苦难预测儿子的前 程。当伊莱走向成功的时候,当他要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总会听到父亲的训诫。父亲那大祸将至的预言成了伊莱头上高悬着的一个绳套。即使伊莱能买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父亲的声音也使其难以享用它。

他父亲对未来的普遍不信任也贯穿在对于女人的看法上。

女人,也像成功一样,终有一天会背弃你。他对女人的疑心近乎偏执,连他的儿子也承袭了这些观点:

我在女人身上从来没有过不倒运的时候,我从来也做不到信任她们。我妻子同我离婚,因为我总是骂她能挥霍。说起来这很可笑,她也就是买个手提包什么的,而我马上想到了破产法庭。

我每次邂逅女人,总会听到父亲的声音:“女人喜欢欺骗男人。如果你傻,放纵她们,她们就会把你的一切拿走。”我想我总是找那些无能的女人,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吧。我知道她们耍不过我。我总是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资助她们,要帮她们创业,但从来不兑现。我想我应当在她们没来得及耍弄我以前先耍弄她们。我到底能不能找到可以信赖的女人呢?

这儿我们遇到的是一个聪明机灵的男人,但却让来自坟墓里的强有力的力量左右着自己,尽管他从理智上能够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他成了自己父亲那战战兢兢、疑神疑鬼的心理的俘虏。

他脑海里的那个声音依然在响着,但他已经学会了把它的音量拧得小一些。伊莱还是摆脱不了对女人的不信任感,但他已经意识到了这是父亲留给自己的遗产。他正努力去信任目前正在恋爱的女友,将信任作为把握自己生活的武器。

--------------------------分割线------------------------------------------------------------------------

这个例子中的伊莱深受父亲“节俭”观念的荼毒。

其实当下中国的许多父母也有这种令后辈难以理解的节俭行为。

归咎原因,上世界六七十年的他们经历一场贫穷的洗礼,别说受教育,很多人甚至吃不起饭,常常饿着肚子,还要帮着父母亲下地干农活。他们的节俭观念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依然根深蒂固,物质跟上来了,思想还在旧时代。有时候,节俭并不是美德。这个问题很容易想到两个老太太(美国老太中国老太)买房的例子。

遗憾的是,如何做父母这种我们应当掌握的至关重要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人视为一种可以无师自通的行为。我们的父母主要是从或许也不称职的人身上学得了这种技巧,这些人就是他们的父母。许多一代代传下来的年代悠久的教子方法其实只不过是穿着明智外衣的坏主意(想想“吝惜棍棒 、宠坏儿郎”这句老话吧 )

所有的父母都不时地有些失误。我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犯过严重错误,给他们(也给我自己)造成了相当的痛苦。没有一位父母在感情上会一成不变地满足子女的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冲孩子发发脾气是完全正常的。所有的父母个别情况下都会对孩子管得太死。

多数父母都打过孩子,哪怕只是偶尔打。该不该因为这些毛病就把他们称做残暴的父母或不称职的父母呢?

当然不能。父母也是人,自身也有着许多问题。只要做父母的用充分的关爱和理解去抵消自己偶尔发作的怒气,孩子对这种发作还是能够承受的。

但是也有许多父母,他们负面的行为模式是持续的,在孩子的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这些就是伤害型的父母了。


苏大猫Jennie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小点声,别让他听见。都是些琐碎的小事,比如说您去完厕所得冲水;去完厕所,打开门,散散臭气儿;擦脸的毛巾用自己的,别瞎用别人的等等等等。

这些话我都是满面春风的跟他说的,不敢绷着脸。孔子不是说了吗,对父母要和颜悦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