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排頭兵”這一年

在今天的上海,銳意改革、銳意進取、突破“老大難”的歷史積襲,已成全市常態與共識。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北京APEC會議上的講話,顯示出我國政府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創新的決心。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作為始終承載著中央厚望和人民重託的城市,上海的一舉一動格外引人關注。

2017年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上海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殷切希望上海的同志們繼續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在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有新作為,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上有新作為,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有新作為。

一年來,上海以“四個新作為”為引領,加快推進“五個中心”建設,在落實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中構築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瞄準“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設,不斷增強上海城市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吹響“再出發”號角。

自貿區改革,引發制度創新共振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2013年8月由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的上海自貿區,是中國大陸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

連續四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都對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和指示。2015年5月,在上海視察時,總書記提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並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2016年年底,總書記再次對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在對自貿區三年改革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時,也為自貿區未來改革指明瞭方向。

而在2017年,自貿區是習總書記對於上海“四個新作為”提出的第一條,重要性不言而喻。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把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成為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成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

近五年來,上海自貿區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新設企業5.2萬家,超過自貿區成立前20多年的總和。最近五年,上海實際利用外資889.3億美元,是上個五年的1.5倍,顯然也受益於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帶動作用。

2017年全年,上海自貿區實現工業總產值4924.95億元,同比增長14.85%;進出口貿易13524.8億元,同比增長14.7%;實際使用外資70.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5%。進入第四年,“上海自貿區速度”依舊。

根據3月8日公佈的《2017年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自貿試驗區內新註冊企業累計超過5萬戶,2017年實到外資、外貿進出口佔全市的比重均超過40%。在以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下,自貿試驗區內新興金融機構數量達到4630個,FT賬戶達到7.02萬個,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累計769家。

事實上,上海自貿區堅持以開放倒逼改革,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成為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領跑者。 例如,面向2020年的上海自貿區3.0版方案所明確的98項改革舉措已全部推開,超過76%已基本完成。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的同時,上海也在學習兄弟省區市先進經驗中“找差距”,大上海甘當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商事、醫療等領域的47項審批事項,列入浦東新一輪“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全市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從原來的105個工作日壓縮到最長不超過48個工作日……“上海陸續出臺的新舉措,就是要讓企業和市民有滿滿的獲得感。”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

在李強看來,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上海將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持續加強“三區一堡”建設,在投資貿易等方面打響“自貿區速度”品牌,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積極探索自由貿易港建設。

建科創中心,上海按下加速鍵

在今天的上海,銳意改革、銳意進取、突破“老大難”的歷史積襲,已成全市常態與共識,於科創中心建設亦然——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後,上海市委很快立為“一號課題”深入調研,2015年5月《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簡稱“22條”)出臺。隨後一年,市委、市政府又連發9個配套文件落實“22條”實施細則,舉全市之力、從各個方面持續推進。

2017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表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創新。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突破制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瓶頸,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廣應用、轉移轉化。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借鑑運用國際通行、靈活有效的辦法,推動人才政策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作為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新作為”第二條,上海過去一年快馬加鞭——

2017年5月,國產大飛機C919在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首飛;8月7日,瞄準“世界一流”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公佈;9月,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迅速做實做強做出影響的關鍵支撐“張江實驗室”揭牌;權威發佈的2017年上海科創中心指數“創歷年最大增幅”;10月,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成功實現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意味著可以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在黑洞邊緣才能找到的極端物理條件;12月,全球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開港運行;2018年1月,國內建造的最大集裝箱船“中遠海運金牛座”在外高橋正式交付……

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下稱“上海2035”)獲得國務院批覆原則同意。這是從“1946年大上海都市計劃”至今,上海的第六輪城市總體規劃。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的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上海2035”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在原有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基礎上,上海的城市定位增加了科技創新中心,由此形成“五個中心”的新定位。

2018年1月8日,上海共有58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佔全國比例首次超過20%。據悉,2014年度以來,上海獲獎佔比已3次刷新紀錄,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上海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初步成效。

一流設施和一流項目催生一流科研成果。2017年前11個月,上海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2篇,佔全國總數的24.1%。

人才是第一資源,更是科創中心建設的基石。從“人才20條”到升級版的“人才30條”,以及正在緊鑼密鼓量身定製的人才高峰政策,上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決心從未淡化、愈加強烈。2017年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費林加辦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證申請手續。他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維特里希一起,成為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2018年上海兩會上,上海向全球鄭重表態,將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政策體系,儘快形成以人為核心的創新要素配置體系,讓各類人才融入上海、紮根上海。

如今的上海,正推進人才高峰建設,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要不斷提高創新濃度,形成創新的‘場效應’。”李強說。

繡花功夫,精細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3月5日下午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大問題。要持續用力、不斷深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要強化依法治理,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症難題,努力形成城市綜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要強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標準,更多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加快補好短板,聚焦影響城市安全、制約發展、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強綜合整治,形成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努力讓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乾淨。要發揮社會各方面作用,激發全社會活力,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參與。”

超大城市的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上海精細管理、精準施策,諸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就大有用武之地。食品安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大氣、水等生態環境指標的實時監控,交通違章行為的自動識別,網格化管理的上下聯通等,信息技術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過去一年間,上海持續推進的舊改,讓越來越多民眾有“宜居”的獲得感;上海實施了禁菸令取得顯著效果,今年開始推廣至公園;上海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建設持續推進;繼河長制全市覆蓋後,路長制也在靜安區全面推行……

一件件小事,因為與市民息息相關,被政府視作大事——2017年底,貫通不久的黃浦江45公里濱江岸線,部分路段因為缺乏配套公交,讓市民難以親近。交通委調研發現問題後,很快開闢4條公交線路,及時補上了短板。日均客流超過千萬人次的上海地鐵,去年全面實施延時運營,每條線、每個站點的延時時刻表,都為對應的客流度身定製,精確到了分鐘。

2018年1月25日,上海降下2008年以來最大一場雪。一夜風雪過後,城市銀裝素裹,可馬路上卻幾乎沒有一點積雪,交通甚至比平時更加順暢。而在這份驚喜背後,是市政交通、環衛工作人員,和公安武警徹夜除冰剷雪的辛勞,也是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交上的答卷。

1月31日,上海正式發佈《貫徹落實〈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本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的實施意見〉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目標:到2020年,上海在城市設施、環境、交通、應急(安全)等方面的常態長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市民對城市管理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城市更加有序安全乾淨、宜居宜業宜遊,生活更加方便舒心美好。

今年是《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的第一年。上海已經明確一批重點任務,使環境更美好,街區更美麗,家園更美麗,鄉村更美麗。包括:推進中小河道治理,基本消除黑臭,打造河暢、水清、面潔、岸綠的水環境;開展架空線整治,完成100公里架空線入地,推進亂設攤、亂佔道、亂設廣告、亂張貼、亂拋物治理;逐步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住宅小區的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4000臺使用滿15年住宅電梯安全評估;配套完善農村標準衛生室、事務代理室、文化活動室、為農服務站、便民農家店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一切工作都應該立足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於城市精細化管理,李強說,要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卓越心,使上海這座城市更有溫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

從嚴治黨 縱深發展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部署。要把嚴的要求落實到黨的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要壓實壓緊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督促領導幹部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鬥堡壘。”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3月5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作為黨的誕生地的上海,要當好新時代的排頭兵、先行者,必須在全面從嚴治黨上走在前列。

從嚴治黨,上海早有多個“率先”:率先開始對擬提任市管領導幹部個人有關事項進行查核,率先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本市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的規定(試行)》……如今,上海每年約有3.5萬名副處級或相當於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集中申報個人有關事項;每年按照20%的比例對填報親屬無經商辦企業行為的領導幹部進行抽查核實。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一週,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來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向全黨發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偉大號召。中共一大會址一躍成為國內紅色旅遊景區熱度首位的景點。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共一大會址當年參觀人數累計832675人,老人、青年、孩子,軍人、公務員、教師甚至國際友人紛紛抵達這一“紅色聖地”,回顧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奮鬥史,汲取“不忘初心”的力量。

過去一年,在黨中央和中央紀委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和紀檢監察機關共同努力下,上海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新的明顯成效。例如,2017年8月1日,中共上海市委發佈了“城市基層黨建20條”,目標到2020年,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城市基層黨建新路。

上海還開展了全市處級及以下幹部本人經商辦企業行為專項整治,查核分析、從嚴整改329家單位的558名處級以下(含處級)幹部本人經商辦企業情況。此外,上海探索建立了“四責協同”機制,壓緊壓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並以強有力的問責倒逼責任落實。2017年,上海全市共對50個違紀問題、83人實施責任追究。

正如李強所強調的:“上海是中國共產黨夢想啟航的地方,是一座有著特殊使命的城市,所以我們必須登高望遠,以清醒堅定擔當時代重任。”

大調研再出發

2017年12月,上海市委舉行了學習討論會,市委書記李強在會上指出,上海要構建全球卓越城市,既要長遠謀劃,做出長期努力,更要立足當前下功夫,儘快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這四大品牌。

雖然這是在2017年年末才提出的要求,但上海已經在過去一年取得豐碩成果。

以“上海製造”為例,2017年上海推動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工程、工業強基建設,發佈人工智能發展意見,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制定實施高端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意見等創新性政策,推動技改審批改革,加快調整轉型結合,全年新制造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7%,增速同比提高4.2個百分點。

2017年上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工業總產值、利潤等指標均創七年新高。據悉,上海市經信委正在編制上海製造三年行動計劃,該計劃將特別注重“上海製造”高精尖的屬性要求,突出質量標準的優先導向,體現智能融合的時代特點,創新綠色集約的發展路徑。

上海市商務委也表示,上海將制定實施《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指導意見,進一步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消費城市的建設,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今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開幕,這將是一次全方位體現上海品牌實力的“秀場”:把全世界優質產品和服務貿易通過高效、便捷、安全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這是“上海服務”;展會所帶來的商品流、人流、信息流的大增,是打造“上海購物”、提振“上海製造”的絕佳契機;而展會本身所帶動的影響力,又將把“上海文化”這塊“金名片”擦得更亮……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此,上海2018年開展為期一年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當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大調研,動員廣大黨員幹部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努力做到調研主體、調研對象兩個“全覆蓋”。

“坐在辦公室裡都是問題,走下去就都是辦法。”早在此次大調研正式啟動之前,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在不同場合,反覆提及這句話。據悉,2018年1-2月,上海全市參與大調研的各級調研主體共1464個,共開展各種形式的調研11.96萬次,調研對象52.1萬個,共收集問題11.1萬個,其中已解決4.9萬個,收到建議4.4萬條。

在上海,各地區和部門的大調研都建立了問題清單、措施清單、解決清單、制度清單,一方面,“事事有落實,件件有迴音”;另一方面,把基層探索的有益經驗固化、提升、複製,研究普遍性問題的解決思路,有的放矢,形成有效制度供給。

統計顯示,目前主要問題集中於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電力負荷不足、業委會權力過大不受監督、中心城區養老床位緊張、優質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衡、企業網上查重名實際成功率偏低、小微企業招工難、崇明長江隧橋收費高、9號線等通往郊區的軌交運能亟待提升等問題。

兩個多月來,上海各級幹部紛紛扎進基層大調研,拿著調研得來的數據、實情、問題,對標國際最高水平,比差距找短板,梳理“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發、工作再務實,以飽滿的精神、優異的成績迎接改革開放40週年。

“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黨中央交給上海的光榮使命,也是新時代出給我們的歷史考題。”李強說,“上海要在新的時代座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在新的歷史征程上賡續改革開放的宏圖大業,共同譜寫新時代上海發展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