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中國專家意見,沒實力硬要研製加農炮,發生炸膛傷亡90名炮兵

在很多人看來,只有戰機、導彈、航母才算得上是高科技軍事武器,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就算是普普通通的軍卡、坦克、軍用越野等,沒有國家軍工體系在後面做保障是很難完成的。即便是坦克或者大炮等上面的所有零件,不少國家也都是進口的,真正全部國產化的少之又少。因此可以說,軍工技術的基礎也就是國家工業的基礎。

不聽中國專家意見,沒實力硬要研製加農炮,發生炸膛傷亡90名炮兵

就拿火炮來說,隨著現代軍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火炮不管是威力還是射程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對炮管以及炮身製造技術和材質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對特種鋼材的要求是相當高的。不要小看了普通的炮管,打出去的可是每秒高達千米的高壓炮彈,這對於炮管炮架以及配套設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須要能承受住足夠的後坐力。

如果感覺製造大炮就像是製造小彈丸那樣容易,那麼這樣的想法是很可怕的。1966年,阿爾巴尼亞對於火炮研製技術非常感興趣,因此就千方百計的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的國產大炮。但是他們對於設計難度卻嚴重低估了,也沒有人看清楚本國當時的軍事工業基礎,就匆匆上馬立項一味追求高速,但是最終卻出了事故。

不聽中國專家意見,沒實力硬要研製加農炮,發生炸膛傷亡90名炮兵

當阿爾巴尼亞想要仿製85毫米的加農炮,這種加農炮的外形看上去簡單,屬於輕型級別的。但是這款加農炮在設計的時候,對於鋼材以及炮管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因此不是任何國家想要製造就可以研製出來的。當時阿爾巴尼亞向中國方面提出了援助申請,中國也對阿方提供了設計圖紙,還專門派出了專家前去指導相關研製工作。

但是在研製的過程中,阿方由於操之過急,因此經常不聽中國專家的指導意見。在他們看來,先把加農炮研製出來再說別的,而技術上差不多就可以了,還認為專家過於羅嗦了,對此中國專家也深感無奈。最終阿方的鋼鐵製造廠並沒有竣工,但是已經開始出產鋼材了,而生產出來的鋼材質量不穩定,也沒有嚴格的檢測體系,就開始全面用於火炮生產。

不聽中國專家意見,沒實力硬要研製加農炮,發生炸膛傷亡90名炮兵

在匆匆忙忙的趕催下,最終阿方終於建造出了將近一百門加農炮,隨後就快速裝備部隊並參加實戰,還對外宣稱自己已完全做到了國產。沒想到在使用的過程中卻發生了很多事故,尤其是炸膛,在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出現的炸膛事故已經超過40件,而造成的損失也是比較慘重的,其中90名炮兵都在炸膛事故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傷亡,這直接導致了本國官兵拒絕使用國產加農炮,這款火炮的研製計劃便到此終止。

不聽中國專家意見,沒實力硬要研製加農炮,發生炸膛傷亡90名炮兵

不難看出,軍工技術並非是任何國家都可以實現的,它需要一定的工業基礎,而對技術和材料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其實不光是阿爾巴尼亞,就連我國鄰居印度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