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西北菜的“体面”与困境

说到西北,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是黄土高原、窑洞、信天游。说到西北菜,则可能是《舌尖》里裹着羊肚角巾的老人制作的空心挂面,《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期待的乙餐黄馍馍,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兰州拉面、肉夹馍……

饮食是当地文化的代表,是区域风貌的呈现。与鲁菜、粤菜、杭帮菜相比,西北菜虽然深得市民阶层欢迎,但在地位、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上,始终难入中餐主流,其原因就在于,自从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唐代以后转移至华北、江南以来,西北地区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便再也没有摆脱落后、贫穷乃至愚昧的标签,以至于今天大多数人提到西北菜,第一印象基本都是便宜、卫生状况堪忧的拉面馆子、凉皮肉夹馍店。

西贝:西北菜的“体面”与困境

直到西贝的出现,第一次让西北菜与“体面”二字有了关联。

西贝能够在全国做到几百家门店,几十亿的收入,尤其是打进了北上广一线城市的高端商业区,根子上靠的还是餐饮行业的产品——味道。选用高质食材,烧出地道西北风味,在川菜、湘菜、粤菜、东北菜以及各路互联网+“肆虐”全国的餐饮乱世,悄然无息地谋得了自己的一块领地。

在好味道的基础上,贾国龙为西北制定的那些被媒体追捧的细致服务和严格管理,才随之发挥出了效用:等位及等菜时间短,节约了用餐时间;透明、公开的制食档口干净敞亮,让顾客放心;“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口号,解决了大部分客人“害怕点菜”的心理焦虑;一个小小的沙漏很好地“感知化”了上菜时间。这些细节使得服务更容易被消费者通过视觉与触觉经验到,也就更有利于强化“西贝服务好”的认知。

对于西贝来说,过往的成就值得肯定,但未来更应当思考,是如何突破弱势的西北文化给品牌造成的天花板——直到今天,人们待请贵客时,西贝几乎不会跳入他们的脑海。如何使得西贝代表西北人的体面持续下去,而不是异想天开的“开10万店”,才是西贝的永恒努力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