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零售业四巨头大PK,谁最会赚钱

湖北零售业四巨头大PK,谁最会赚钱

文/支点财经 作者/林楠 陈宇晴

湖北4家零售上市公司都已交出“2017年成绩单”。

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鄂武商A,000501.SZ)、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百集团,000759.SZ)、武汉中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商,000785.SZ)和武汉市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汉商集团,600774.SH),2017年总营业收入达383.37亿元,总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83亿元。

那么,谁的规模最大?谁的盈利能力最强?不如一起来看看。

规模PK:鄂武商A完胜

规模做得有多大,营业收入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指标。

从这点来看,鄂武商A完胜其他三者,2017年营业收入为181.22亿元,比最后一名汉商集团多171.1亿元。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对应的营业收入为152.06亿元和39.97亿元。

看完营业收入再看其具体构成。

鄂武商A的零售业态为购物中心和超市,中百集团的零售业态包括超市和百货,武汉中商则是购物中心、百货和超市都有,而汉商集团则以购物中心为主。

先来看鄂武商A,它的购物中心和超市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5.24亿元、55.23亿元,合计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99.59%。中百集团的超市和百货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9.95亿元、10.81亿元,合计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99.15%。武汉中商的购物中心、百货和超市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9亿元、19.87亿元和17.36亿元,合计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98.87%。汉商集团购物中心的营业收入则有8.7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86.07%。

因此,从购物中心角度比较,鄂武商A的规模依然最大;从超市角度比较,中百集团遥遥领先;从百货角度比较,武汉中商则略胜一筹。

湖北零售业四巨头大PK,谁最会赚钱

2017年4家公司各零售业态营业收入 支点财经整理

截至2017年底,鄂武商A拥有10家购物中心,总面积约为146.5万平方米,另有77家超市,总面积约为66.81万平方米;中百集团的仓储、便民超市、百货、电器全部连锁网点共1130家;武汉中商包括9家百货、1家购物中心和40家超市;汉商集团则只有3家购物中心。

根据4家公司在2017年年报里给出的相关数据,支点财经整理出他们各自零售业态对应坪效发现:鄂武商A的购物中心规模最大、坪效也最高,为8545.81元/㎡/年;中百集团的超市规模最大、坪效同样最高,平均坪效为17140元/㎡/年;不仅如此,武汉中商的百货规模最大、坪效依然最高,为9077.08元/㎡/年。

湖北零售业四巨头大PK,谁最会赚钱

2017年4家公司各零售业态坪效(单位:元/㎡/年)支点财经整理

这说明,鄂武商A、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均有着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对应为购物中心、超市和百货。汉商集团零售业态较为单一,在购物中心领域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理财投资PK:中百集团领先

零售业态之外,挑选4家公司的几项其他收入来看,也比较有意思。

鄂武商A的其他收入为7510.72万元。支点财经发现,这里面有一项为废品收入,竟然高达222.02万元。怪不得营业收入如此之高,鄂武商A的勤俭节约之风或许能说明一二。此外,鄂武商A的理财投资收益也有889.25万元。

中百集团另有涉足房地产行业,期间收入为6733.59万元。同样,也在做一些理财投资,相关收入有2507.72万元。

武汉中商的理财投资收益也有1018.08万元,但更让人羡慕的是它得到的巨额“拆迁款”。由于武汉市武昌区紫金片旧城改造的需要,武汉中商位于武昌区中山路的341号资产以4.41亿元的价格被征收,2017年度收到了2.4亿元的尾款。

事实上,“拆迁户”并非只有武汉中商一家。中百集团位于洪山区珞狮路210号的珞狮仓储卖场,由于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的施工也被列入征收范围,协议补偿资金总额为6.36亿元,2017年度它已收到预付的房屋腾退前期资金1亿元。不过,这笔补偿款并未计入其2017年年度收入确认。

和以上3家公司相比,汉商集团跨界有点多,还有展览、酒店、物业等业务,对应收入分别为8298.22万元、871.3万元和1527.9万元。这意味着,除零售业态外,汉商集团已成功培育出其他版块。不过,有点悲催的是,都在做理财投资,但汉商集团的这项收益只有5.93万元。

湖北零售业四巨头大PK,谁最会赚钱

2017年4家公司理财投资排名 支点财经整理

盈利PK:又是鄂武商A位居第一

剖析完各项收入之后,就到了重头戏部分,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

2017年4家公司全部盈利。鄂武商A以12.41亿元的净利润排在第一位,武汉中商、中百集团和汉商集团的净利润分别为3.58亿元、6764.62万元和1646.67万元。

不过,若从最能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净利润)来看,武汉中商和中百集团的情况有点让人担忧,两者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969.35万元和-4739.72万元。

湖北零售业四巨头大PK,谁最会赚钱

2017年4家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 支点财经整理

对武汉中商来说,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差距如此之大,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拆迁款”的补偿收入。截至被出售日,武汉中商位于武昌区中山路的341号资产,为其贡献了3.57亿元的净利润,占净利润总额的99.87%。

不仅如此,武汉中商近几年的业绩也有下滑趋势。2015年的营业收入还有44.08亿元,2016年便下滑到了40.11亿元,2017年更是降至40亿元以下。

中百集团的形势更为严峻,呈现出“净利润为正、扣非净利润为负”的倒挂现象。为了让净利润为正,2017年中百集团使出的法宝是“江夏中百购物广场资产证券化”。由于将其相关资产转让给资产支持专享计划,中百集团收到了转让对价5.98亿元,确认收益2.39亿元,税后净利润影响数约为1.7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百集团“净利润为正、扣非净利润为负”的倒挂现象已经持续了三年,这与其营业收入一路下滑不无关系。

中百集团的营业收入在2014年达到169.09亿元后,便一直下降。2015年至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4.01亿元、153.66亿元和152.06亿元。

武汉中商对业绩下滑的解释是,宏观经济放缓、电商强烈冲击、行业竞争加剧和终端消费意愿减弱造成了这种局面。

一位已经离职的中百集团内部人士,曾在接受支点财经采访时也表示,与全国零售业面临的问题一样,传统卖场销售疲软是中百集团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的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已经分走了传统卖场的一杯羹。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日用到百货等商品直接在电商平台上下单即可,最快1小时便能送达。离消费者更近,在100米范围内的便利店、无人货架和智能售货机,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但是,为什么有的还在逆势发展呢?

湖北零售业四巨头大PK,谁最会赚钱

领先者的经验:不进则退

至少汉商集团和鄂武商A是如此。

前者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上升态势,营业收入从9.84亿元增加到了10.12亿元,净利润从1018.51万元上升为1646.67万元。

后者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更是连续十多年来全部上涨。2007年,三项对应数字分别为52.97亿元、1.56亿元和1.42亿元。到2017年,对应变为了181.22亿元、12.41亿元和11.83亿元,分别增长了3倍多、7倍多和8倍多。

这是如何做到的?

“销售从来就没有什么天花板,只有地板。”

用武商集团董事长陈军的这一理念来解释最好不过。在他看来,企业不进则退,需要不断超越自我。

具体到实践操作上,旗下武商广场和武汉国际广场的表现便是例子。

最初开业时的武商广场,是以化妆品为核心竞品,从2012年起便是“全国单体百货化妆品零售第一”。要想不断前进,在牢牢占据化妆品这一市场份额后,还得开辟新的优势品类。

陈军认为,经营购物中心不能局限在一个模式里,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创新,提前为他们准备好下一步需要的东西。

比如,购买化妆品的女性,一般对服装、鞋子也会有需求。有的还会有为老公或男朋友,甚至是小孩置办服装的需求。于是,武商广场开始在女装、男装、童装上发力。继化妆品之后,武商广场的女装和男装相继取得了全国单体百货销售第一的成绩。

武汉国际广场定位为高端购物中心,主要开展奢侈品经营,初期产品以包包和服饰为主。同样出于消费者需求拓展的考虑,后来逐步扩充了数码产品、家居用品、小家电等品类。2017年,还引入了新能源汽车特斯拉,以及其他豪车品牌展位。

正是因为不断了解消费者需求并满足他们,武商广场和武汉国际广场在2017年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支点财经查阅联商网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武商广场位列2017年全国单体百货和购物中心销售业绩前30强,武汉国际广场在全国排名为第三位。期间两者的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19.47%和135.95%,这对武商集团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作出的贡献不言而喻。

暂时落后者的启示:不断追追追

虽然4家公司的零售业态不尽相同,道理却是相通的。

现代零售商业竞争的本质,就是对消费者认知的争夺,包括让商品合心意,让服务更舒心。不论何种零售业态,不断把握消费者需求并引领他们的需求,才能走得更远。

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也都在尝试。

就拿中百集团来说,为了离消费者更近和提供有特色的商品,同时也为了提升坪效,自2016年起对便利店采取扩张态势。通过和株式会社罗森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出了以售卖盒饭、寿司、饭团、面包和甜点等鲜食为特色的中百罗森便利店。

不仅如此,同期中百集团还和永辉超市合作,加快发展邻里生鲜绿标店,发力消费者购买频次较高的生鲜领域。截至2017年底,中百罗森便利店已达195家,邻里生鲜绿标店有67家。

中百集团的百货业态也在不断调整品类并提升购物体验:江夏中百购物广场增加了体验型家居服饰馆,还引进了餐饮辅业中餐和日式料理提升整体形象;仙桃百货卖场通过与欧亚达合作,改造成了当地最大的家具商城。

巩固线下客流的同时,中百集团也在大力开展线上业务。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和京东到家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售卖生鲜、日用和百货等商品。

这些改变带来的成效初显。虽然包括便利店、邻里生鲜绿标店在内的超市业态和百货业态的营业收入没有增加,但他们的毛利率都在上涨。其中,超市业态毛利率,由2016年的21.27%上升到了2017年的22.5%;百货业态毛利率,相应地从25.26%上升到了27.2%。另外,中百集团的线上交易额已有1750万元。

然而,中百集团能否取得持续突破,最终改变营业收入下滑,净利润为正、扣非净利润为负的现状,仍需时间来检验。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百集团会继续尝试改变,其他3家公司也是如此。因为,落后的想着追追追,领先的想着超超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