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之後無大師?人心浮躁?

當今中國學術界最為人詬病的,便是真正的學術大師鳳毛麟角,反而披著學者教授外衣,招搖撞騙的半桶水多如牛毛。時間再後推七十年,反而那時候的國學大師多如牛毛,像魯迅先生、王國維老先生、陳演恪先生、梁啟超先生等等,這些人的成就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而像這樣的人,民國時期還有一打。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新中國之後無大師,民國多大師的現象呢?

民國之後無大師?人心浮躁?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風氣的問題,這個風氣我指的是做學問的態度。當時的情況,封建社會剛剛倒塌,新的制度冉冉升起,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封建社會的學子求學精神異常堅定,而且每個人的基礎知識都紮實無比,這種風氣自然也流傳到了民國,學習態度認真才是出成績的基礎。比如黃侃,此人雖然性格瘋癲,但是在刻苦讀書這件事上卻從不偷工減料,素有移動圖書館的美名,哪本書哪一頁寫的什麼,他都記得清楚,不是天生聰慧,唯刻苦爾。

民國之後無大師?人心浮躁?

學習態度認真,刻苦求學是基礎,中西文化碰撞就是民國出大師的必備條件。當時清朝已經閉關鎖國多年,國人的學術研究翻來覆去都是這幾本書,而且思考方法還沒多大變化,自然研究不出來新成果。但是晚清時期,許多的國學大師都有過出國留學的經歷,在國外經歷了新思想的洗禮,基礎又打的牢固,還有西方新的文化可以研究,自然能出新成果,這才導致民國時期新成果呈井噴式爆發。王國維老先生就是最典型的中西文化結合而出的國學大師。

民國之後無大師?人心浮躁?

民國為何出了這麼多的大師,其實其中還是有點水分的,有些民國大師在今人看來,算不得國學大師。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知識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部分的國人還是處於文盲、半文盲的水平,頂多認識幾個字,國學大師裡比如劉師培就有此嫌疑。真正掌握了新成果的國學大師,只是一部分人,例如陳演恪先生,趙元任先生,劉文典先生等人,這才是真正的國學大師,自然還有徐悲鴻,齊白石等等國畫大師。

民國之後無大師?人心浮躁?

那為什麼近代中國卻沒有什麼出彩的國學大師呢,楊絳先生死後,更是凋零。一方面自然是人心浮動,利益當道,真正能沉下心做學問的人少之又少,其次大家都知道近代那場運動,絕大多數有才華的人都倒下了,沒有老一輩的傳承,青黃不接的窘況自然難以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