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76万人

掌上春城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全市上下紧盯“一个目标”,科学确定脱贫攻坚的“时间表”,提出了梯次推进的“路线图”,确定了“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五年来,昆明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抓实抓细 “七个一批”和“十大工程”,全面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四大资源”,确保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圆满实现。五年来,全市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7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21%。

昆明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76万人

宜良耿家营乡创意生态农业景观 。

总体情况

贫困发生率5年下降5.3个百分点

昆明是集都市、农村、山区为一体的城市,盘龙区、晋宁区、东川区、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9个县(区)有扶贫任务,其中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3个县(区)为国家级贫困县。昆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

昆明市以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区(以下简称“三县区”)为主战场,按照“两出、两进、 两对接、一提升”(即推动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走出农村,进入市场;引导资金资源和人才技术进入农村;对接市场,对接农民意愿;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组织化程度)总体思路,按照“脱贫攻坚高质量、增收致富可持续”的要求,汇各方之智、 聚万众之心打好脱贫攻坚战。

五年来,全市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76万人,贫困人口由34.87万人下降到11.1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0.5%下降到2017年的5.21%,下降了5.3个百分点。

监督问责

今年一季度曝光典型问题46个

昆明市成立了市督查问效脱贫攻坚分指挥部,组建督查问效、专项监督、执纪问责三个工作组,建立人大政协专项监督、纪委监察执纪问责、目督部门跟踪督办的监督体系,出台确保脱贫攻坚动力十足,有力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落实。

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排查脱贫攻坚领域问题线索828个,移交办理646个,反映涉及“失职失责”、“精准识别”和“其他”问题比较突出;各县(市)区、各开发(度假)园区本级累计移交办理问题线索600个,办结564个,办结率94%;不断加大警示震慑力度,共通报曝光扶贫领域问题28批46个典型问题95人。

昆明市成立了由市纪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五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做到“六有”(即:有平台、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对扶贫领域发现的违纪问题坚持层层督办。目前,“五级联动”平台已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4月上旬,全市共录入受理群众诉求、举报20004件,办结19851件,办结率99.23%。

昆明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76万人

行动举措

领导带头 联县挂乡帮到户

市领导每人挂钩联系

1县1乡镇和2户贫困户

总结五年来昆明市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呈现出“领导更加重视,目标更加明确, 措施更加有力,投入更加加大,责任更加强化,考核更加严格,合力更加凸显,氛围更加浓厚”八个特点。

昆明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76万人

禄劝县的建档立卡户李银花与老伴,在自家的加固安全房前开心地笑了。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二五”、“十三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调整充实昆明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层层签定脱贫攻紧责任书,压实责任,强化脱贫攻坚党政同责、党政主抓。

昆明市成立了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办,下设产业发展、务工增收、宣传发动、督查问效等13个分指挥部,形成“1+13”脱贫攻坚指挥体系,抽调42名年轻干部,到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和各分指挥部工作。脱贫攻坚为市委、市政府研究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的事项;市领导联县挂乡帮到户,每人挂钩联系一个县、一个乡镇和两户贫困户。

自2012年起,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和县委书记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实行差别化考核,纳入惠民实事来办。建立完善政策、投入、考核、监察督办、社会参与、责任落实六大机制。

五年来,昆明市创新了“争取上级投入,增加本级投入,下级配套投入,扩大金融投入,拓展社会投入”的“五位一体”投入体系,构建起“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形成了 “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涉农行业部门 80%以上资金投向贫困县(区)、金融扶贫做大做强、社会扶贫深度拓展”的良好局面。

贫困户子女教育有资助

乡村教师生活有补助

昆明市因贫施策,“量身定做”扶贫措施,实现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用精准扶贫的实效检验脱贫攻坚的成效。实施以产业脱贫为主体和根本的“七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依托昆明花卉品牌强市、蔬菜外销大市与生物制药“第一车间”的产业优势,在贫困地区大力构建以蔬果花卉、渔牧药材为主的种养结构,积极推广以核桃、板栗为代表的经济林果,深入挖掘以农业体验、休闲观光 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大力实施以中药材产业、山地牧业、万亩水果、千亩稻田为主的“一县一示范”工程,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组一点”。

大力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人出村、千人出乡、万人出县”劳动力转移工程,积极探索“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菜单式、组团式”转移输出,加强输出输入地对接,推动组织化程度提升,务工增收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88.58万人次,累计实现转移收入124.52亿元,实现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实施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八大工程,聘请贫困人口为护林员,贫困护林员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实现生态美、群众富、可持续目标。

教育保障扎实推进,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实施教育资助全覆盖,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行普通高中招生倾斜政策。初中毕业后因贫不能继续接受教育人数、高中毕业后因贫不能继续接受教育人数“双为零”。

医疗保障深入实施,实现有政策看得起病、有地方治病、有设备查病、有医生看病、有人帮扶、有救助保障重特大病,少生病,有效控制常见疾病,有效预防和解决因病致贫返贫。

构建以红蓝紫黄绿“五色卡”分类识别管理体系,实现分层施策、对症下药,建立致贫、返贫预警机制。对寻甸县16个乡镇(街道)、174个村(居)委会、1668个自然村的12.89万户农户进行了全覆盖式入户调查,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因人因地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