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1930年阴历2月17日,国民党一架双翼“柯塞”式军用飞机从武汉飞往开封执行通信任务,返航途中,因汽油燃尽迫降在宣化店西南部陈家河河滩上。这里是赤白交界的地方,驾驶员不断地从空中挥舞手帕,示意着什么。

飞机低空飞行时发出轰鸣声,惊动了附近山区群众。在头顶上放着警戒的赤卫队员首先吹起了号角,一大队扛着红缨枪和大刀的赤卫队员,立即奔赴停着飞机的地方。罗山县第一区第十乡赤卫队大队长陈国清,在派人向上级报告的同时,立即带领赤卫队员冲向飞机降落地点,将飞机包围了起来。

中共鄂豫皖特委和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得到缴获一架飞机并生俘驾驶员的报告后,指示罗山县委和驻在罗山弦西区(此时也称罗四区)红军要全力保护好飞机,并设法把它运回到根据地中心隐藏起来。

当时,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进攻时曾使用飞机狂轰滥炸,给红军和群众造成一些损失。听到红军也弄了架飞机,根据地无不欢欣鼓舞,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河滩看看飞机是啥模样。听说这驾飞机要运到某处被我使用之时,又有点犯愁,这么大的“家伙”运到哪里安全,总不能弄个稀巴烂,成了一大堆废铁,要它干什么……只见有人说:“先把飞机拆散,机身可通过河道托运,前段时间,岳维峻进占宣化店时,我们跑反到卡房躲藏隐蔽,未损伤个毫毛,我看是那里最安全。”

罗山地区及县委采纳群众意见,随即组织两地群众2000多人民工运输队。3月19日,红军、赤卫队员拆下机翼,所有能挑、抬的零部件由民工运输队肩挑背扛,机身与翅膀由几根绳索套牢,顺竹竿河而上至胡河拉到卡房林湾隐蔽起来。当地组织从群众中挑选身强力壮的人组成搬运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庞大机身在水面上借助水面浮力用纤绳拉拽,后面有人推,机身两侧有人扶助,喊着劳动号子,一步步的向前挪动。几十里的路程,动用民工1000多人,用了半个月时间,把飞机机身完好无损地搬到林湾。

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当时的林湾是一个仅有四户人家的小村庄,四周群山环抱,树高林密,赤卫队员将飞机巧妙地隐蔽在两栋房子之间,上面搭了棚顶,前后用柴草掩盖,无论在空中还是地面均不易被发现。期间,国民党政府多次派特务潜入苏区,四处侦查寻找,终未查获飞机踪迹。

1931年春,在莫斯科航空学校学习过的钱钧同志被分配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经过红军领导和钱钧的耐心工作,驾驶员龙文光决定留下来为红军服务。二人随即来到林湾主持对飞机组装活动,对缺损零部件,请来当地银匠,铁匠等手艺人现场制作,召集附近群众在林湾前一块稻田修建了一个飞机场。一块儿高低不平的田畈,经过填土平整后,成为一个面积30亩的场地。

为了表达对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的敬意,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命名这架飞机为“列宁号”。在钱钧、龙文光和红军中几个懂机械的同志努力下,飞机在场地又重新组装起来,涂上了灰色油漆,机身上“列宁”两个红色大字和机翼上的两颗红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诞生了。

“列宁号”在林湾机场进行三次试飞,试飞成功后,经过郭家河又运到箭河任家畈进行维修和组装。不久“列宁号”又从任家畈运到新集机场。“列宁号”飞机曾被运往武汉,轰炸黄安,创造了配合红四方面军首战大捷的光荣战绩。

“列宁号”飞机在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也是卡房地区军民对人民空军建设的一项重大贡献。

来自:美丽卡房

河南 新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