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要在武昌稱帝,而不在南京?

來不及說再見

鄂州(後改為武昌)在歷史文化的定位上一直是:

三國--吳王城--吳都,其重要的歷史原因是孫權是在鄂州登基做皇帝的--雖然只是在鄂州當了半年的皇帝就遷都建業(即現代的南京)了。那麼孫權為什麼要在鄂州登基而不在他的根據地建業登基呢?為什麼他要在劉備和曹丕登基8年後登基做皇帝呢?

我們看看孫權政權與鄂州有關的大事時間

200年 接管兄長孫策之位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08年赤壁戰後,孫劉結盟乘勝進軍,經過一年,奪取荊州城。戰後,東吳主帥周瑜親任南郡太守,坐鎮荊州。
劉備率本部兵馬在江南的油江口立營,改油江口為公安,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孫權採納周瑜的建議,不借荊州。
公元210年,周瑜病故,魯肅繼任,勸說孫權暫時將荊州借給劉備。劉備借得荊州後,以之為立足點,建立蜀漢政權。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
黃初二年(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

219年奪回荊州
而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次年四月,劉備稱帝
223年劉備去世
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那麼為什麼選擇鄂州登基呢?

我看了很多資料還沒有發現那位學家對此有更深的研究,但各種說法都有,我認為在鄂州稱帝有2種:一種是戰略需要,一種是權謀需要。

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對吳國更為重要,只要破了荊州進入吳國就長驅直入了,所以荊州不在自己手上他的吳國就不能叫做國家,為了和劉備爭奪荊州他做了長期抗戰的準備,在211年就把鄂州改為武昌,意思是以武而昌,吳國是靠武力打出來的。

把前線司令部設在鄂州。同時還有一個目的,萬一荊州奪不會來,武昌將作為吳國的第二個荊州,作為吳國的大門。同時鄂州靠近鐵山,為了戰爭必須大量採掘鐵礦製造兵器,這裡作為前線司令部是最好的選擇。

219年孫權成功收回荊州,那麼鄂州的戰略地位稍有下降哦,只是要塞了。所以鄂州至今並沒有發現堅固的和強大的防禦設施,因為他把財力都投入到了荊州。

229年劉備和曹丕都死了,這個時候看世界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孫大吳王,所以他決定登基。而在此之前他是不敢稱皇帝的。

第一:他是魏國封的吳王,他稱帝魏國要發兵聲討,

第二:蜀國是光復大漢的他可以振臂高揮。

229年吳國的疆域已經穩定,威脅已經很小,這個時候他可以稱帝了。他在收回荊州的第二年211年就開始在建業建造首都,大興土木,表明他的政治中心在建業,這已經是不可非議的事實,而他選擇鄂州登基是:

第一,吳國的威脅是他在鄂州這個時期解除的,以武而昌是在鄂州這個時期提出的戰略並實施的,他需要安慰他的將領並把這個精神留在鄂州,這個地方還是重要。

第二,回想起第一次他的父親孫堅回江東的情景,連個歡迎的人都沒有,而且都帶著仇視的目光,口渴了都沒有人送一碗水,而現在他的集團已經江東化了,江東父老哭著喊著要孫權回建業,他要江東的真正臣服,他要作為皇帝回家而不是回家再當皇帝。

第三,他是一個很審時度勢的人,從18歲開始經營一個國家,18歲的人就有了50歲的腦袋,他太聰明瞭,選擇鄂州登基一舉多得。最重要的是他是以皇帝的身份回家的。

征戰多年的戰袍終於可以脫下,疲憊的將士終於得到休養,百姓也開始生息了,為征戰死去的人們也可以安息了。而鄂州為孫權取得政權曾經作為前線司令部的將領們還在忙碌,他們現在的任務是為荊州提供更多的鐵礦。戰爭還在延續。


全球華人第一神探

應該是由於鑑於武昌的重要性,在此稱帝也算是為了表明他對荊州的重視,而由於孫權的根基畢竟在江東,所以在武昌登基之後僅過了半年,孫權便將都城遷到了建業(南京)。

武昌的重要性

我們回顧三國那段歷史,自赤壁之戰之後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孫吳政權和蜀漢政權便開始了對荊州的長期爭奪。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孫劉結盟,一年後雙方奪取荊州城,東吳主帥周瑜親自坐鎮荊州。劉備則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借荊州,孫權則採納周瑜的建議,堅決不借。


公元210年,周瑜病故,魯肅上位,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暫時將荊州借給劉備。劉備則以荊州為跳板,建立了蜀漢政權。孫權隨後自京口(鎮江)遷至秣陵(南京),在石頭山建石頭城,後將秣陵改為建業。

公元211年,由於劉備借荊州不還,孫武政權和蜀漢政權開始爭奪荊州。為了便對蜀作戰,孫權於是將政治中心前移,以荊州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同時鄂州靠近鐵山,為了戰爭必須大量採掘鐵礦製造兵器,這裡作為前線司令部是最好的選擇。

公元219年,孫權奪回荊州。此時武昌的戰略重要性所有降低,但荊州作為吳國的大門,要塞的作用仍然很重要。

為何在武昌稱帝

理解了武昌的重要性,對孫權在武昌稱帝便很好理解了。雖然此時荊州已經重回東吳手中,但為了奪回荊州,東吳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奪回之後自然不願再失去。在此稱帝有宣誓主權的作用,同樣有彰顯此地重要性的作用,同樣也能激勵駐守荊州的將士們,使他們牢牢將荊州掌握在東吳手中,為東吳守住西大門。

在武昌登基,簡直是一舉多得,這算是孫權的聰明之處。同樣,由於奪回荊州之後武昌的戰略地位有所下降,因此僅在武昌做了半年皇帝之後,孫權便將政治中心遷回了建業(南京)。


香茗史館

孫權在武昌稱帝的前後幾年,武昌一直作為東吳政權的政治中心存在,武昌作為政治中心大概十幾年。所謂“時也,勢也。”這是由當時的政治軍事環境決定的。

當時的吳國對於魏國處於弱勢、守勢;對於蜀國出於激烈爭奪荊州地區的時期。以武昌作為政治中心的好處是:

1、距離荊州前線較近,可以更好地支援荊州戰場,可以隨時對荊州的吳蜀戰事,做出快速反應和軍事部署。吳國在軍事政治上對於蜀國毫不示弱,對於荊州志在必得。所以敢於將統治中樞,放在理西線戰場更近的武昌。

2、武昌距離魏國與吳國的東線戰線距離稍遠。在吳國主力集中在西線荊州戰事期間,即使魏國突襲也不至於一下突破吳國的統治中樞。面對魏國的潛在威脅,武昌的位置比南京更為安全。



3、孫權登基之前是向魏國稱臣的,等魏國曹丕死了之後 ,孫權才敢登基做皇帝,即使這樣也可能遭到魏國的討伐。出於對魏國的忌憚,孫權安全起見先在武昌登基。


這時劉備已死,荊州在吳國手裡已經穩定。持續半年多後,曹丕的繼承者和劉備的繼承者都沒有為孫權制造出多大麻煩,孫權感覺局勢穩定,這才將都城簽到東吳傳統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


小易知天下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極富政治智慧,執政江東52年先後五次遷都。稱帝時都武昌。 都武昌原因:孫劉矛盾為當時主要矛盾。

稱帝時間229年。

稱帝天下形式:劉備和曹丕都死了,民眾接受了分天下的局勢,人心也早已不歸漢了,時間成熟。

下面大家看三國志:黃初二年四月,劉備稱帝於蜀。孫權自公安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設置武昌郡。五月,建業報訊天降甘露。八月,修築武昌城,孫權下令給諸將:“存不忘亡,居安思危,古代有益的教訓。古有雋不疑為漢代的名臣,居太平年代而刀劍不離身,這是君子不能鬆弛武備的緣故。

公元229年,孫權自稱吳國皇帝,改國號吳,東吳王朝正式成立。稱帝半年之後,孫權再次把都城遷到了“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的建業,以圖進有利可戰、退有險可守。也從此開啟了王朝以南京為都的歷史先河。

孫權在時間成熟時稱帝,當時都武昌。4月稱帝,秋最後一次遷都至南京。


鮮衣怒馬雲飛揚

武昌三國時期為鄂州,屬柴桑。當時孫權本來是建都於鄂州的,由於大臣都主張回建業,加上都傳說建業有帝王之氣,並打出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口號,於是孫權才遷都於建業的。


那為何孫權剛開始要在鄂州稱帝呢?在這裡稱帝對於他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在東吳沒有佔據荊州時,鄂州是東吳門戶,鄂州毗鄰荊州,東吳在這裡屯兵多年,後來東吳是從這裡出動,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的,後來他又在這打贏了劉備的傾國大軍,他把鄂州改名為武昌,其意義就是以武而昌。可以說這個地方對他來說是意義非凡的,鄂州可以說是自己的功勳見證地了,加上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在這裡稱帝也是能理解的。


還有在這稱帝有表明自己雄心的味道,畢竟這裡靠近曹魏集團,有告訴曹魏自己不是吳王啦,是皇帝啦的意思!

當然其實孫權也是有私心的,他在武昌先稱帝,後遷都覺得他當了皇帝后再回去更有面子,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當了皇帝風風光光回去多有面子。


友人帳下夏目君

當然是為了奪取荊州啊。

建安一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從京口遷至秣陵,在石頭山建立石頭城,後改秣陵為建業。為了指揮方便遷到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在夷陵之戰後劉備戰敗而亡。公元226年曹丕也死了,孫權又奪得荊州,此時稱帝正是時機。

孫權在稱帝后又把都城遷回了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理由是

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可見在武昌稱帝只是暫時的。因為才取得荊州,內部尚不穩定。在此稱帝就是宣告這是吳國的屬地,同時安撫這裡臣民。


漁耕樵讀

1,戰略需要

211年,與劉備爭奪荊州,為方便與蜀漢相爭,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後鄂城改名武昌!

熟讀歷史的都知道荊州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的很多故事都是發生在荊州這一帶地方!荊州離吳國只隔一條江,所以荊州對吳國相當重要!若是發生戰事,一旦佔領荊州,吳國就岌岌可危了。可以說,荊州是吳國的大門!蜀漢和吳國的摩擦大多是因荊州而起,孫權也做好了隨時奪回荊州的準備,於211年就把鄂州改為武昌,同時還有一個目的,萬一荊州奪不會來,武昌將作為吳國的第一道大門守護吳國。同時武昌靠近鐵山,為了戰爭必須大量採掘鐵礦製造兵器,所以在戰略上,選擇此地稱帝是正確的!

2,政治需要

孫家是靠武力一統江東的!這就導致很多江東名門望族是不服孫家的!孫權在武昌稱帝,主要是跟隨他的將領大多是武昌的,孫權於此稱帝,可以安慰他出生入死的將領,表明他對此地很關心,不會放棄他們的!

219年,孫權打敗關羽,奪回荊州,這時的武昌的戰略地位已經有所下降,在此稱帝,只為把以武而昌的精神留在此地!

229年,孫權稱帝,他要以皇帝的身份回到南京定都,讓江東的世族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