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啥能力培養都靠後,先把語言培養放在最前邊兒

美國貧富分化最嚴重的時期,有科學家發現,即使貧困家庭的孩子和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學業成績仍然有很大差異,這是為什麼呢?

多數人都會想到的影響因素是:遺傳、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水平、居住環境等等,但科學家託德•里斯利和貝蒂•哈特對一份大樣本進行長期追蹤後發現:詞彙量的多寡才是導致兩種家庭的孩子,學業成績差異大的最主要原因。

實驗結果顯示,富裕家庭的孩子3歲前聽到的單詞數是貧困家庭孩子的3倍以上。這是因為貧困家庭的父母忙於生計,無暇與孩子對話或陪孩子閱讀;而富有家庭的父母更傾向於尊重孩子的發言權,願意與孩子交流,並且,這些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語言媒介,比如:圖書、報紙等等。

這樣的研究結論適用於全世界,而不僅僅美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語言與思維形影相隨,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人在說話時,思維也在運轉,如果一個人說話沒有條理或詞不達意,說明此刻他思維也不清晰。

語言如此重要,但孩子的語言關鍵期卻只有0-6歲,過了這個時間段,語言學習的速度就大幅下降了。大家聽說過有關“狼孩”、“豹孩”的新聞吧,這樣的孩子幾乎沒有語言能力,即使被解救後由專人教授語言,終生的語言能力也就行當於3-5歲的幼兒。

用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的話來說就是:“在6歲以前,兒童能成功地掌握一門語言;從6歲開始,兒童開始學習語言的能力就開始逐漸衰退,這種衰退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的結束。

所以,0-6歲,抓住孩子學齡前這關鍵的6年,多多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吧。

01

0-6歲,啥能力培養都靠後,先把語言培養放在最前邊兒

這本書遵照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語言發展特點,給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供父母參考。有一張圖表十分清晰明瞭,分別是通過孩子表現在外的詞語和動作,搞清楚孩子在該年齡段的語言特點,然後給父母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方法,便於父母幫助自己的孩子提高語言能力。

0-6歲,啥能力培養都靠後,先把語言培養放在最前邊兒

02

其中有2個辦法反覆被提到,幾乎貫穿孩子的各個年齡段,這就是描述、描述、描述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其實這不是我說得,在這本書裡,真的有一個建議只有這一句話:描述、描述、描述。

給孩子穿衣、帶孩子玩遊戲、陪孩子讀繪本,都要描述。比如帶孩子上街,看到街上的汽車,可以這樣描述:“哇,路上有好多小汽車,有白色的,有黑色的,那輛車跟爸爸的車一樣啊,它們都開走了。”

總之,要描述各種事物,還要描述孩子的動作和我們的動作。我想這是個命名和釋意的過程,幫助孩子認識環境、認識他人、認識自己,這正是孩子形成自我認知的前提和背景。而一個人自我認知清晰明確是擁有正常人格的基礎。

03

2個被反覆提到的辦法,1個是描述,另1個是“在閱讀中聊天”。本書中,從孩子8個月後的每一個年齡段,文末都有“在閱讀中聊天”的小貼士。都看完就會發現,原來閱讀是個語言媒介,可以給親子聊天提供素材。

0-6歲,啥能力培養都靠後,先把語言培養放在最前邊兒

從1週歲以前看繪有逼真生活用品的圖片書到3歲看簡短的繪本,孩子的每個年齡段,作者都給出了親子共讀的注意事項。

其中通用的1條還是描述、描述、描述,不要念圖片或繪本上的字,而是和孩子一起描述圖片,描述故事。

這是因為描述比念字用到的詞彙量更多,這可以大大豐富孩子“聽到的語言”,也為孩子說出“聽到的語言”打下基礎。

另外,大一點的孩子,會隨著我們的描述來觀察圖片,或回答我們的疑問或提出自己的疑問,這個加工信息的過程,腦神經活躍的程度和範圍會遠遠超過“父母念字孩子聽”的閱讀方式。

書中還有一些問題,比如孩子1歲半還不會說話正不正常?孩子出現“口吃”症狀正不正常?孩子雖然說話多了,可是錯誤也多了,怎麼辦?還有要不要模仿孩子的發音來和孩子對話?

可能所有你遇到的沒遇到的關於孩子語言發展的疑問,這本書都有解答。

美國科學家託德•里斯利和貝蒂•哈特對富有家庭和貧困家庭孩子學業成績差異大的原因的探索,可能改變很多家長培養孩子的方向——不管培養啥能力,先把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放在最前面,這關乎孩子的思維培養和理解力的提升。

總之,不管咱家是啥經濟情況,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2大法寶:描述、描述、再描述和在閱讀中聊天,這哪個家庭都辦得到。因為這不費錢,費的是父母的關注、時間和精力。

而這些耗費,於教育投資而言,恐怕是一筆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勝過其他任何教育投資。


梵高的二維星空 80後 二級心理諮詢師 一直藉著育兒的幌子育己 願意分享好書,助力媽媽們心理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