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幹探
克什米爾地區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的區域。這個地區常年劍拔弩張,爭端迭起,槍聲陣陣,民不聊生。克什米爾地區為什麼會矛盾如此突出呢?
這要從印巴獨立講起。1947年,英國在南亞次大陸的統治土崩瓦解,無法維繫,於是開始制定這個地區獨立的方案。英國為南亞次大陸制定了一個獨立建國的蒙巴頓方案。根據這一方案,南亞次大陸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在印度教地區建立印度,在伊斯蘭教地區建立巴基斯坦,次大陸的各個土邦可以根據自己的信仰自由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
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對於其他的地區來說,並不是一個太難抉擇的事情,但是對於克什米爾來說就不一樣了。克什米爾地區統治者大部分是印度教徒,普通民眾卻以伊斯蘭教信徒為主,因此,克什米爾陷入了無限的扯皮、衝突甚至對抗之中。
經過三次印巴戰爭,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國的政治格局基本奠定。但是關於克什米爾,印度和巴基斯坦卻始終有不同的想法。印度極力想把克什米爾變成自己的內政問題。巴基斯坦卻打算推動克什米爾地區公投,或者自己用武力“解放”克什米爾。
1989年,克什米爾爆發大規模“自由克什米爾運動”,使得這一地區綁架、暗殺、爆炸等事件層出不窮。穆斯林武裝與印軍之間的流血衝突頻頻發生。
印度對克什米爾穆斯林訴求的忽視,克什米爾地區經濟的落後和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獨立勢力的支持是這一地區戰亂頻仍的主要原因。
一知
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當今世界存在大量國家間領土爭端,其解決模式表現為兩種。
第一模式是寸土不讓、針鋒相對。克什米爾有17萬平方公里,一千多萬人,印巴對這個地方的爭奪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釣魚島是無人居住的島嶼,面積只有約4平方公里,中日在釣魚島問題同樣寸土不讓、針鋒相對。類似的情形還有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對納卡地區的爭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領土紛爭等。
第二模式是相互妥協、和平解決。我國建國以來,先後和緬甸、越南、巴基斯坦、俄羅斯等國通過談判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邊境爭議和領土爭端。印度和孟加拉國、東盟國家之間,也都按照一致認可的原則,包括國際法原則,在相互讓步的接觸上,和平解決了陸地和海洋領土的爭端。
克什米爾問題之所以呈現為第一種模式,關鍵是因為民族主義及其代表的政治正確挾持了外交談判,導致談判無法推進,反過來則進一步鞏固了對方的“敵人”形象,進而讓談判陷入無法突破的死循環。
克什米爾問題源自印巴分治,而分治的背後則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久已存在的宗教紛爭、民族衝突。所以,克什米爾問題體現的是印巴之間在更大範圍的民族和宗教衝突。它是隻是印巴敵對錶現出的症狀,而非印巴敵對的根源。當然,這個“症狀”也反過來惡化了印巴關係。
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印巴雙方的領導人都藉助衝突凝聚民心、轉移民眾對內政的不滿;兩國政客都通過激發民族主義情緒獲得國內支持,也通過表現強硬迎合民眾的強國心理。
但是民族主義情緒也是雙刃劍,它在幫助政客穩固地位的同時,也大大壓縮了外交談判的空間,導致任何的讓步都被視作政治不正確。最終,除了針鋒相對、寸步不讓,不再有任何選項。同時,民族主義情緒還惡化了兩國關係,從政治氛圍和民眾心理上,為談判解決爭端設置了巨大障礙。由此,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的可能性也不復存在。
布萊克懷特
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戰爭,其實就是一場對領土和主權的爭奪,也是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矛盾的體現。
1.克什米爾地區位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面積1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廣東省那麼大,有1086萬人口。
2.克什米爾南部屬於印度管轄,7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克什米爾北部屬於巴基斯坦管轄,99%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印、巴兩國都宣稱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
3.二戰後印度地區希望獨立,而英國駐印度的總督蒙巴頓將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與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分離,而克什米爾的國王是印度教人,但是克什米爾80%的人民是穆斯林。因此在印、巴獨立後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沒有解決。
4.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了擁有克什米爾發生了3次戰爭,這就是兩國為什麼要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的原因。
5.目前印控克什米爾的面積為9.4萬平方公里,巴控克什米爾的面積為8.5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其實就是印、巴兩國的利益之爭,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是英國人當年為了防止印度強大而給印度出的一個難題,至今無解。
杜達特洛夫斯基
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核心爭議。一直以來,兩國在這一問題上寸土不讓,爭鋒相對。第三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持何種立場,直接關係到它同印巴兩國的關係。之所以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如此對立,主要原因是兩個方面:
一是克什米爾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對巴基斯坦而言,其戰略價值體現在經濟方面。克什米爾的貿易和交流通道都是與巴基斯坦旁遮普邦相連的。換言之,傳統上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旁遮普邦之間是傳統的經濟共同體。在加上,印度河源自西藏,流經克什米爾,再從克什米爾流入巴基斯坦。如果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爾,就無需擔心印度會藉著切斷上游的水供應來威脅巴基斯坦。
從地緣政治上說,克什米爾的存在可以阻擋住印度同普什圖人、巴部落區及阿富汗的地理聯繫。事實上,巴基斯坦一直以來的擔心是阿富汗與印度形成兩面夾擊,或者印度對普什圖人和巴部落區分離運動的支持。尤其當1971年東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獨立出來後,印度對自己東部重要性的理解更加凸顯。與此同時,巴基斯坦保有克什米爾,事實上也可以提升自己在地緣戰略上的重要性。冷戰期間,巴基斯坦為了拉美國和英國支持自己在克什米爾的立場,稱克什米爾是能夠接觸蘇聯社會主義“軟腹部”的地區。更加上保有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也可以同阿富汗、中國接壤,提升了自己戰略上的重要性。
二是克什米爾具有政治符號(合法性)上的重要性。這一點其實遠超過它的戰略價值。從意識形態上說,印巴分治的基礎是“兩個民族理論(two nation theory)”,即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無法共同生活,應該分屬於兩個民族。克什米爾是穆斯林佔多數地區,按照這一理論自然應該屬於巴基斯坦。1947年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巴基斯坦看到印度可能不願意讓出克什米爾所致,尤其印度1947年對土邦居那加德縣(Junagadh district)和海德拉巴(Hyderabad)採取武力成功而加劇巴基斯坦的擔憂。正如巴基斯坦的總理Kjwaja Nazimuddin曾說:“如果連克什米爾都沒有解放(迴歸巴基斯坦),那麼巴基斯坦仍舊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巴基斯坦一直將克什米爾尚未完全歸併到巴基斯坦,看作是印巴分治尚未完成的標誌。另外,三次印巴戰爭都是克什米爾問題所致,再加上克什米爾問題上的長期對抗,雙方已經在這一問題上形成了高度的敵意。做出任何讓步的舉動都可能被看作是失敗和示弱的標誌,因此從情感上說,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也會針鋒相對。
林民旺
英國在英屬印度,有兩種統治方式,第一種是直接統治,在平原人口多的地帶實行。第二種方式為間接統治,因為英國征服高原民族的成本太高,這些地方稱為土邦,只要上繳相應的稅收就行,有很強的自治權。
圖-印度街頭女孩
西巴基斯坦東北與印度西北,有一個克什米爾土邦,這是向英國稱臣的土著,與西藏的土司制類似,邦主與土司沒有多大區別。
克什米爾土邦大部分百姓信伊斯蘭教,按照英國人制定的規則,這個邦可以併入巴基斯坦,也可以自己獨立。當時的邦主辛格有自己的算盤,他想獨立建國當國王,不想當巴基斯坦的省級領導。
圖-印度與巴基斯坦士兵
克什米爾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西側,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比拉薩還要高一千多米。中國新疆與克什米爾之間的喬戈裡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這麼險要的地方,面積達到17.3萬平方公里,比河南省還要大。
克什米爾可分為三個部分看待,即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分別控制區。
圖-克什米爾
鴉片戰爭後晚清多次割地賠款,中國人戴上東亞病夫的帽子。英國人約翰遜給英屬印度劃界,就在克什米爾東側,故意從清朝新疆和西藏版圖上,多划走四塊到英屬印度。
這條線稱為約翰遜線,四塊地分別是:阿克賽欽,37555平方公里;喀喇崑崙走廊,5800平方公里;巴里加斯,1900平方公里,拉達克,45110平方公里。前三塊地方一直被清朝、民國、新中國統治,只不過印度單方面認為他們繼承英屬印度的領土,把這三塊地方也划進印度版圖。後一塊拉達克是藏族區,清朝受駐藏大臣節制,後被克什米爾土邦兼併,現在是被印度控制的。
圖-印度街頭女孩
前三塊地方最不好防禦的是南部的巴里加斯,印度人多次進入修哨所,在1962年被中國解放軍趕走,但解放軍撤離不久,印度人又在卓普河西南面修據點,一直持續到今天。至於面積最大的拉達克,晚清時期已經被克什米爾土邦控制。
我們來看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時的情況,穆斯林聯盟主席真納擔任總統,英屬印度擔任過財政部長阿里汗任總理,阿里汗還有個身份是克什米爾事務部長。
圖-印度女警
印度這邊,印度國父、國大黨領袖甘地卻失勢,雖然他仍有巨大的號召力,卻並未在印度政府擔任實權官職。鷹派人物代表尼赫魯脫穎而出,做了印度總理。(印度在1950年才設總統,總統更像虛職,權力遠不如總理)
當時印度族普遍有一種心理,認為甘地在印巴獨立過程中過於手軟,這期間甘地數次展開絕食活動,希望平息各地不同宗教之間的騷亂。正因為甘地等溫和派心軟,才造成英屬印度分裂的格局。
圖-印度地圖
印度鷹派認為,與英國作戰印度肯定失敗,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是合適的戰略。但是與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其他獨立地相比,印度都有很大的軍事優勢。印度應該通過武力和軍事手段,促成整個英屬印度重新統一。
巴基斯坦總理阿里汗作為克什米爾專家,揣摩巴基斯坦能在穆斯林的擁護下,順利拿下克什米爾。那時印度內部還有一個海得拉巴土邦獨立著,而且葡萄牙和法國還佔了印度多處海邊城市,印度應該不會干預巴基斯坦。
圖-印度女警
如果是甘地執政,可能會以絕食等非暴力手段來抗議巴基斯坦。但阿里汗沒料到印度國大黨已經不是甘地的國大黨,而是一群戰爭狂人掌控的國大黨,巴基斯坦出兵後4天,印度就出兵了。
克什米爾西南部有個盆地,長約140公里,寬約45公里,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是克什米爾的1/10。這裡平均海拔不足2000米,吉拉姆河貫穿全境,不但風景秀美,也是克什米爾最適合居住的區域,克什米爾大部分人口也都集中在這裡。
圖-巴基斯坦女兵
巴基斯坦的戰略,是先佔領克什米爾盆地,再逐步消化其他偏遠地方。傑盧姆河流出克什米爾來到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沿傑盧姆河北上進攻克什米爾,行動上還是很方便的。
巴基斯坦用了4天時間,大致控制克什米爾盆地。但印度出兵後,形勢就逆轉了。印度進入克什米爾後,也通過傑盧姆河順流而下來到盆地,順流對逆流,高屋建瓴,印度有地理優勢。
圖-印度女警
這場戰爭打成了拉鋸戰、持久戰,打了一年多,印度佔領整個克什米爾盆地。此時印度再往北打的話,面臨被巴基斯坦攔腰截擊的可能,風險過大。若沿吉拉姆河而下攻擊印度河平原,看起來很美妙卻相當困難,巴基斯坦軍在傑盧姆河山谷口用密集的炮火等待印軍。
印度當時還有多處領土糾紛,需要從克什米爾抽手去解決,再戰的意願不大。巴基斯坦則需要喘息之機,好比籃球比賽被對手連續進球后,需要一次及時雨的暫停。
圖-巴基斯坦人
不過雙方對峙的這一年左右,印度國父甘地與巴基斯坦總統真納相繼去世。據雙方公開信息,甘地是被印度反對分子刺殺的,真納則因病去世。實情如何,已成為歷史迷案。
圖-印度空姐
1948年年底雙方停戰,合計傷亡1500多人。按照停戰線來看,克什米爾土邦的領土,巴基斯坦佔據40%,印度佔據60%,最有價值的克什米爾盆地在印度手中。此前無論是克什米爾土邦獨立建國,還是以伊斯蘭教的名義併入巴基斯坦,都沒印度的事,所以印度在戰爭中可說佔盡便宜。
圖-巴基斯坦空姐
克什米爾有幾條大河,包括傑盧姆河,也包括巴基斯坦的母親河印度河。印度河在克什米爾這一段,從東南流向西北,上游被印度控制。克什米爾這些河流動脈,上游幾乎全都控制在印度手裡,印度盡得地利。
地圖帝
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個統一的國家,國名也叫印度(英文名|ndian)。一直以來,都是英國的一個殖民地。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加緊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導致印度爆發了1857至1859年的反英民族大起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名地(也包括印度),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持續高漲。在這種情況下,1947年,英國決定在印度地區,實行“印巴分治”,即以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為原則,把原印度地區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從此印巴兩國開始了紛爭。而克什米爾地區,除了戰略地位等重要之外,剛好是夾雜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中國等國之間,境遇很是尷尬 。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想把克什米爾地區,作為打擊對方的前沿陣地,所以雙方對於該地區寸土不讓,針鋒相對。
手機用戶64254918110
當年英國人在進行印巴分治的時候,很多地方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人口有明確的數量關係,就直接劃到了巴基斯坦或是印度一邊,而像克什米爾,這樣的地方,儒教和伊斯蘭教的,人口數量不是很明確,甚至出現了克什米爾的土邦王公想加入印度,而底層民眾希望加入巴基斯坦的情況,出現了很多的爭議。
印度教是很早就產生的一種宗教,長時間是印度的主體宗教,而伊斯蘭教則是從內亞地區輸入的宗教,並且是隨著異族入侵輸入的。所以這兩種宗教一開始就有民族矛盾,並且涉及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矛盾,但是在英國的政治制度輸入印度之前,還沒有把整個民眾的宗教積極性調動起來。隨著尼赫魯和真納的動員,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矛盾,發展成為了民族矛盾,兩種宗教開始變得勢不兩立,並最終導致了印巴分治以及後面的克什米爾戰爭,宗教矛盾,民族衝突和國家利益衝突導致的克什米爾問題目前的狀態。
帝國曆史觀察者
因為克什米爾是塊高地,屬於東帕米爾高原,緊連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在此餘脈漸盡。這塊高地俯瞰印度河平原,而那是巴基斯坦的核心區,也是北印度的核心區。如果巴基斯坦丟了這塊地,印度居高臨下,毫無隱私可言,將永無寧日,很容易被斬首。如果印度丟了這塊地,整個北印度將無險可據,與中國的地緣對比急劇變差,必須耗費更多精力在防守上。這塊地誰都丟不起,所以為此打了很多次。
根據國際某些國家的聲論,克什米爾問題還包括阿克賽欽地區,以前這是個中國的無人區,現在新藏公路從此而過,可見地理重要性。中國目前還擁有喀喇崑崙山口和走廊,基本可以確保領土有險可守,防止敵對勢力滲透新疆。
這塊地雖然人不多,但是位置重要,國防意義重大。由於喜馬拉雅山脈餘勢已盡,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又從此延伸,地勢高,峽谷盆地多,地理環境複雜,誰控制了這塊地,誰就有了地緣優勢。簡單說,就是誰都丟不起,這與釣魚島有本質區別,巴基斯坦要是丟了這塊地,滅亡指日可待;印度丟了,所謂大國就算了,北受制,南面印度洋還有美國,就歇了。
wyj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衝突是個宗教、領土主權、國家利益相綜合的問題。
1、克什米爾地區是古印度思想的交匯場所,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都在此地得到重要發展,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可能放手。
2、當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英國殖民地,在獨立劃分領土的時候,克什米爾地區問題最複雜,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克什米爾地區居民中將近80%是穆斯林,但統治階級都是印度教徒,這就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都認為自己對這一地區有主權。而領土主權問題從來沒有退步一說。
3、從國家安全考慮誰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就掌握住了進攻優勢。克什米爾地區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是防守的絕佳場所,不論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誰控制了這一地區,一旦開戰都是居高臨下,直接衝入對方的平原地區。
4、單從巴基斯坦方面考慮,一旦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就切斷了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路上聯繫。巴基斯坦本來國力就不如印度,一旦在失去中國的援助,獨立地位都可能喪失。
當狗容易做人難
克什米爾問題即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佔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佈的“蒙巴頓方案 ”,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裡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