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陸家嘴的上海船廠,前身是英國商人開設的祥生船廠。將中國行的第三站選在這裡,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要表達對貿易的重視與歷史連接。
訪華三日,從武漢到北京,再到上海,中國網民口中的“梅姨”,忙著推動中英兩國關係與商貿往來。與我一同進場的英國駐上海領事館工作人員說,此次最多工作量還不是涉及首相的部分,而是首相帶來的商業代表團。出發時50多人,在上海加上了本地英國商界人士成了750人。
梅首相需要在中國證明,脫歐之後的英國不但不會失去國際影響力,反而是擺脫了歐盟的“鐐銬”,更加自由。但是,她的中國行成績單,卻鮮有亮點,甚至可以說是失焦。
特蕾莎•梅和丈夫菲利普•梅在北京機場降落。
梅首相在北京參觀農業園區。
脫歐,揮不去的陰雲
站上講壇的特麗莎·梅,看上去有些疲憊。深色套裝之下,一雙豹紋平底鞋,還是亮出了鮮明的個人標誌。不過,她在論壇上的發言並無新意,只是重複在武漢和北京時的講話:“貿易合作”、“食品、飲品出口”、“簽訂90億英鎊的訂單”,還有“中英黃金時代”——她的前任卡梅倫首先創造的詞語。
在中國的最後一天,梅首相帶領的英國商團和中國集團簽下貿易合作項目,涉及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現場一撥又一撥的代表簽字、握手、合影。而我在場聽到最多的,依然是關於脫歐的討論。有些人對離開歐盟充滿期待,有些聳聳肩認為無關緊要,但這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梅姨訪問的舞臺背景,並決定了她的演出。
“在過去,我們受歐盟的約束,不能對歐盟學生收取更多的學費。但這點在談判時可能會有改變。英鎊匯率降低,到英國留學會變成更經濟的選擇。”保守黨的戴維·威利茲(David Willets)告訴我,他曾在卡梅倫政府中擔任大學及科學國務大臣。在他身後,一家北京教育機構正在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簽訂合作協議。但威利茲像首相一樣,對放寬國際留學生簽證的態度很堅定:“除非在英國的留學生畢業之後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而不是去咖啡館打工,他們不能留在英國。”像美國一樣,英國傾向於只接受高質量的移民。
他還說,英國正在進一步打開中國的低幼教育市場。現在的潮流是,在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就讓孩子接受來自英國的教育。他身旁的馬爾科姆·格拉斯特是一家投資機構執行董事,格拉斯特也說,留過洋的中國年輕父母更喜歡西方教育方式。這個市場的規模,可能比去英國讀大學更具潛力。
“不僅是中國學生想到英國,中國也在成為英國留學生的目的地。”威利茲告訴我。“但英國留學生希望在中國獲得的,也許和中國留學生到英國留學想要得到的不同。英國留學生呆的時間比較短,他們希望對中國(國情)有更多的瞭解。”
除了教育,英國首相此行還負責推廣多種英國農產品。梅姨出發前,已經傳出消息,時隔22年後,中國將取消因瘋牛病而對英國牛肉的進口禁令。英國農牧民大多支持脫歐,能夠打開中國市場,對他們無疑是一項實惠。在現場推廣蘇格蘭威士忌和金酒的小夥子David和Ben也表示樂觀:“中國的市場太大了,喝威士忌、金酒、水果酒已經成了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中國的洋酒市場之前因為經濟原因有一點挫折,但今年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他們慫恿我喝一杯威士忌,“很多國家現在已經到了喝酒的鐘點”。在我婉拒、會議結束後再見到他們時,我還是得到了一杯金湯力水。
“爭論的焦點在於,英國對中國來說,是留在歐盟時更有用,還是離開歐盟後更有用?有些人會說留在歐盟的英國對中國更有利。在那種情況下,英國是一個平臺,讓中國商人得以進入歐盟。在英國設立辦事處,然後從那裡走進歐盟。當英國離開歐盟時,這個平臺雖然沒有消失,但它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我們需要觀察的是,離開歐盟後,英國還能不能獲得這麼多投資,中英關係還是不是我們之前看到的那種關係,梅此行的目標之一,是確保儘管脫歐,英國依然是中國的投資首選。”他還指出,“梅的外交風格相較她的前任卡梅倫更謹慎,很多英國人認為卡梅倫太自負,太急於討好中國,他走得太遠,所以她要拉回來一點。” 卡梅倫任內曾經兩次訪華,第二次帶來120人的貿易代表團,被譽為“史上最龐大”。梅在2016年上臺的時候,曾經推遲一項中國投資建設的核電站項目,但她的政府最終還是同意了。
脫歐之後,英國與歐盟關係的不確定性,讓中國對英國持觀望態度。訪問前,英方新聞稿曾提到中英雙方預計將簽署倫敦與上海股市對接服務協議,但直到首相訪問的最後一天,這一條並未實現。
梅和丈夫在上海豫園參觀。
英國,作為品牌
居住杭州的中國巨賈馬雲,出現在數小時車程外的上海論壇,引起大家的關注。他這次以聯合國貿易特別顧問的身份出席,並介紹梅首相出場。馬雲西裝革履,用鏗鏘有力的聲音發表演講,談論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未來是如何光明。他打趣說:“希望英國的紳士作風也能進入中國。”傳言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際,馬雲曾帶領一批中國富豪去英國學習貴族如何打獵。無論英國與歐盟關係如何,英國文化、貴族風範等“軟實力”,在中國新貴與中產階層中仍大有魅力。
新浪微博的“英國首相”賬號上,中國網民給梅姨提出的要求和之前對卡梅倫的要求類似:“請幫我們催一下《神探夏洛克》劇組早日更新。”根據英媒報道,梅首相在與習近平主席會面時,贈送了一套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希望兩國能重視塑料垃圾的問題。
雖然中英貿易老調重彈,但在談到未來產業合作時,科技界還是生出期待。傑西卡·布徹(Jessica Butcher)是英國投資機構Blippar的聯合創始人,她認為英國科技行業相對開放,並不會受脫歐的影響。唯一值得擔心的是英國對歐洲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來說還有沒有吸引力。前麥肯錫董事長歐高頓(Gordon Orr)在一篇文章中指出,2018年中國資本對醫藥科技、人工智能業會得到更多的關注。由於目前的美國對中資設限,更多的中國資本會去往以色列、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和英國。也許,不明朗的未來恰好意味著潛在的,還未顯露的機會。
不過,英國駐上海總領事吳僑文並不認同梅首相此行沒有焦點。“我認為梅首相的首次中國行極為成功,她與中國領導人有成功的會面,這是一次成功的訪問。”
梅在北京的英國大使館前為舞獅點睛。
阿里巴巴主席、聯合國貿易特別顧問馬雲在上海出席中英商業論壇。
英國國際貿易大臣利亞姆•福克斯在武漢發表講話。
如影隨形的下臺聲
在梅首相上飛機前往中國時,英國國內對於她的領導能力和在脫歐談判中的表現並不滿意。《獨立報》在梅出發第一天就說,中國行的時機“不能更糟糕”,《經濟學人》則說,梅“尷尬的”中國行只能證明英國的國際影響力已被削弱。面對媒體的攻擊,梅只重複一句“我不會半途而廢”。與她同行的國際貿易大臣利亞姆·福克斯則呼籲英國國內的同僚們“關注全局”,關心梅從中國帶回來的貿易成績。
閱讀更多 週末畫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