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好受,苦難熬:八十年代的上甘嶺,貓耳洞“九味俱全”

1984年4月28日,我軍在收復老山地區邊境騎線點之後轉入了防禦作戰,而其中的那拉戰場,被學者稱為“八十年代的上甘嶺之戰”。我震撼的不只是與敵人刺刀見紅的血性勇氣,祖國在我身後的家國擔當,還有貓耳洞人的堅守和付出。

死好受,苦難熬:八十年代的上甘嶺,貓耳洞“九味俱全”

圖:站在越方境內看那拉口

322陣地在那拉戰場的中部,這個山頭的三分之二越軍佔著,三分之一是我方的幾個哨位(貓耳洞)。貓耳洞指在溝壕、土坡的側壁掏一個可以棲身的洞。按照規範化要求,洞口應開設在土質好的陽坡、背風處,儘量避開陰坡、風口。貓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內溫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但是,戰場沒有那麼多正規化。

死好受,苦難熬:八十年代的上甘嶺,貓耳洞“九味俱全”

圖:修葺後的貓耳洞遺址

第一個貓兒洞是322高地上的排指,這個洞要用匍匐前進的姿式往下爬十幾米拐三四個彎才到底。這樣的造型自然談不上什麼通風,裡邊可謂十味俱全——臭味、臊味、汗酸味、黴味、餿味、老鼠味、煤油味、煙味、硝煙味,做飯還能聞到一絲香味,但是對於剛進去的新兵來說,四五天根本不吃不下東西,只想想吐。

因此對於洞內的人來說,只有出洞執行任務是最愉快的,越南猴子比貓耳洞可愛多了,二號哨長賈正保回憶說他一百零五天沒見過太陽,沒吸過新鮮空氣。

死好受,苦難熬:八十年代的上甘嶺,貓耳洞“九味俱全”

圖:在他們身上,我明白精神是有力量的

第二個貓兒洞有個別名叫水牢,口朝天而且地勢低,一下雨就灌水。泡湯也是貓耳洞的普遍景觀,不論石洞土洞,幾乎沒有不漏雨不灌水的。有的水深十幾分分或尺把,有的能淹到脖子;有的十幾小時水能退下去,有的連續泡上幾天甚至十幾天。但有水也不能離開洞,也必須堅守。於是戰士們就蹲在水裡跪在水裡甚至睡在水裡,把槍綁在肩上,電臺頂在頭上。頭耷拉到水裡,又猛地被激醒。等水退了,渾身上下都是大皺摺。

死好受,苦難熬:八十年代的上甘嶺,貓耳洞“九味俱全”

圖:每一個都是真正的勇士

第三個貓兒洞不是洞,是巖壁上的一個三角形豁口,三角形空間不足零點三立方米,外面用裝土的編織袋壘起來,這是一個政治哨。洞離越軍的洞只有四米,所以不能說話,不能出一點聲響,這個洞是最磨鍊人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敵人湊上來塞一顆手榴彈,或者爆破筒。而且這個哨位兩三天才能換一次,這幾天不能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拉,有幾個打呼嚕的兵,在一號洞呆過之後,睡覺居然不再“奏樂”了。

死好受,苦難熬:八十年代的上甘嶺,貓耳洞“九味俱全”

我想:死好受,苦難熬。死去並無太多痛苦,但不怕死又不想死的人對死神的時候戒備,卻是至苦大苦。

正如那一代軍人所言:貓耳洞活下來的人,有資格說,人的一生能活兩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