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坐落在大理古城玉洱路, 2012年12月30日,雲南省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正式建成開館。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在原“”基礎上改擴建而成。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分設5個主題館,分別展示了大理白族本主、刺繡、剪紙、甲馬、繞三靈、霸王鞭、洞經古樂、扎染、傳統節慶、下關沱茶技藝等多種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地展現了大理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歷史發展的軌跡。它們是大理文化記憶的重要承載體,也是大理文化的根基和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為研究傳承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基地,為海內外遊客瞭解大理開啟了另一扇窗口。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財神爺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財源的神明,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道教賜封,二是中國民間信仰。而在佛家認為財神是抽象的人物,也就是說腳踏實地幹事業並且能夠廣結善緣佈施與眾生財富的均為財神菩薩。因此,在佛教認為土地也是財神的最基本的神明。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地展現了大理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歷史發展的軌跡。它們是大理文化記憶的重要承載體,也是大理文化的根基和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為研究傳承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基地,為海內外遊客瞭解大理開啟了另一扇對外的窗口。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大理白族的甲馬紙印刷技藝展覽的大廳。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當地甲馬紙相當於北方的孔明燈,都是用於民間祈福。據金花介紹,它的製作流程是這樣的:在刻有各式圖案的甲馬紙模具上灑上墨,再將剪裁過的彩紙放在模具上,便能繪出各種不同的祈福圖案。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雲南的剪紙基本有兩種作用。一是寺廟中的神幔、神樹及旗幡上的剪紙或刻紙,多為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其題材樣式包括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造型簡略單純,有一種原始稚拙的意味。神幔如北方民間的掛簾剪紙,但都很大。常常是多張紙貼接在一起。摺疊刻出重複的圖案。具有神秘的宗教氣息。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剪紙最早見於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紙馬,後來在佛教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並被廣泛應用於喜慶、宗教、喪葬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傣族剪紙使用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或剪或鑿,技藝很高。其內容多與傣族信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有關,也有反映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對象,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濃 鬱。常見圖案有表現吉祥的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等各種奇獸異鳥,也有形態各異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植物花卉,還有亭臺樓閣、佛塔、寺廟、房屋建築等。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剪紙的主要材質為紙、布、金屬片等。傣族剪紙多用於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演出道具、節日綵棚、潑水 龍亭以及居家裝飾等,喜慶節日時用紅、黃、藍、綠、金等顏色的彩紙剪紙,喪事和在供寨頭神“呂賀芒”與領兵神的小廟裡則全部使用白色剪紙。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大理白族民間的“甲馬紙”,亦稱“甲馬”、“紙馬”,是一種木刻紙畫,是白族原始巫術禮儀尚遺民間的一種木刻作品。甲馬是一種古老神秘的用於民間祈福消災祭祀活動的民間木刻版畫,流行於雲南各地,其中大理白族甲馬最有特色,又稱為“紙符”。甲馬紙主題有祈求平安、招財求福、求子求學、驅鬼避邪等內容,也有祖先崇拜、本主崇拜、自然崇拜、佛道神靈及萬物有靈等內容。圖形種類則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有神袛鬼靈、飛禽走獸、自然山川、建築交通等等。每一幅甲馬紙都代表著一種信仰、祈求和祝福,都有一一個深動、神奇的故事或傳說,都有不同的祭祀、祈福用途。神密的甲馬與神密的自然崇拜、本主崇拜、民俗、宗教,以及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繫。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甲馬紙以陽刻線為主,粗線接近於面,木刻後水墨印製,產生出線條簡潔粗放,線面錯雜縱橫、虛實變化,而又協調統一、古拙樸實的藝術效果;在構圖上,千變萬化,打破了複製木刻千篇一律的程式。刻工憑著他們純真的感情,不循固有的技法,毫無顧忌地握著手中的刻刀,在自由的想像中把心中的意象挖出來。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剪紙作品線條連續穿插變化,勻稱流暢,構圖豐滿。在技法上不僅採用線線相連的陽紋和線線相斷的陰紋手法,還根據不同細節採用不鏤空的刀痕線條,很多圖案更以幾何圖形表現,形象生動,整齊美觀。白族甲馬紙始於白族古代社會。當時,中原漢族地區有一種“甲馬”,即“俗於紙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彩色而祭賽之,畢即焚化。”白族先民很快引進了漢族的“甲馬”,用這一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傳統文化、民族意識。發展到今天,演變成了地地道道的“白族甲馬紙”。無論是在製作和內容上都與中原漢族地區的“甲馬”有了嚴格的區別,是源於斯而不同於斯了。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劍川縣是白族的發源地,同時也是白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源遠流長的白族刺繡是民族文化與刺繡藝術的完美結合。 鞋上繡一隻喜鵲,站在梅花枝頭,象徵喜上眉梢;枕頭上繡一對龍鳳,比喻青年男女和睦相愛,白頭偕老;“魚躍龍門”則表現了鯉魚翻越波濤中的龍門,借傳說中“魚化龍”的故事祝願仕途高升、前途無限;“鶴鹿同春”的畫面由仙鶴、瑞鹿和梧桐組成,仙鶴展翅欲飛,瑞鹿昂首站立,梧桐隨風搖曳,以此象徵健康長壽。美麗善良的白族婦女們通過一幅幅精美的刺繡,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與祈福。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大理白族的麵塑造型藝術沿襲了長江流域的南派麵塑藝術風格和特徵,刻畫人物細緻入微、栩栩如生,民族服飾和古典服飾色彩鮮明、層次突出,作品場面氣韻生動,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其技藝的高超和作品的精妙已經達到了“衣服薄如紙、頭髮細如絲”的境界。 作為一種手工製品,一門造型技藝,白族麵塑憑藉藝人的審美、經驗、眼力等綜合藝術功底。將自己心中的人物、場景通過對面塑材料用手捏、用牙籤挑、用小刀刻的方式一點點、一步步呈現出來。2011年11月白族麵塑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繞三靈是雲南省大理白族為求雨祈福、祭祀本主而舉行的全民性的節日盛會。這一風俗有悠久的歷史,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蠻書》中就記載了繞三靈的早期形態,清代大理地方文獻中亦有明確記載,這一節日在白族鄉村傳承不斷。 三靈,指位於大理三塔寺旁的“佛都”——崇聖寺、位於蒼山腳下慶洞村的“神都”——五百神王廟、位於喜洲東部的“仙都”——洱河祠。“三都”是繞三靈活動的核心區。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好吧,現在就跟著山野君一起來這個關於繞三靈的博物展廳去學習一下繞三靈的一些歷史文化吧。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繞三靈始於唐代,對此,清代白族學者楊瓊曾這樣寫到:大理有繞三靈會,每年季春下浣,男婦坌集,始千萬人,十百各為群。男者猶執巾秉扇相,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繞三靈,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動演變而成。相傳,過去大理常因乾旱無雨而無法栽秧,以水稻農耕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種之前,人們必先要向神靈企求風調雨順、祝願五穀豐登。於是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栽秧季節到來之前,都要組織大型祈雨活動。而祈雨期間正是人們聚會的好時機,於是就派生出盛大的"農家樂"的繞三靈民俗盛會。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每年夏曆四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大理、洱源、賓川、巍山等地的白族民眾,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成群結隊的來到蒼山洱海之間,參加狂歡節日繞三靈。在大理有句俗語:“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園”。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在民間,關於繞三靈由來的傳說頗多。這個節日也因傳說不同而漢譯名稱各異,有繞山林、繞桑林等等。但是比較普遍的傳說是與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關的故事。當然,還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出入很大。但是,繞三靈的產生與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而且過去它又是群眾在栽種前向本主祈禱豐收的儀式。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歷史上,以水稻農耕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種之前,人們必先要向神靈企求風調雨順、祝願五穀豐登。另外,這種繞三靈的歌舞活動,實際上也是緊張的水稻栽種之前,人們的一種特殊的遊春活動。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繞三靈對於白族歌舞除打霸王鞭、唱"花柳曲"和對調子外,還增加了許多傳統的白族歌舞表演,形式多樣化,使繞三靈更具地方和民族特色。這裡就是白族繞三靈活動的時候使用的工具。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從蔣公祠的大理非物質文化博物館出來的古街也是一片清朗,藍天白雲之下的古街道留下更多的是一份清自在。清王朝為褒獎蔣宗漢鎮壓杜文秀起義等功,諡壯勤,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四牌坊下建祠,稱蔣公祠,辛亥革命後改為鶴慶會館。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蔣公祠建築為南北向,祠一進兩院,正門三間,中一間歇山頂,左右兩間懸山頂,前兩側有八字矮牆,入門為廣場。中為過廳,單簷硬山頂。後為正殿,單簷懸山頂,抬梁與穿半相結合木結構,通面闊14米,進深10米。東西廂房各三間,後院四面存耳房各二間,總面積1100平方米。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關於蔣公祠的一些歷史文化在碑文的背部都有簡單的介紹,對於惜墨如金的山野君而言就在此贅述了哦。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佈局為正門三開間,門前兩側有八字牆,進門為前院,過廳為三間,下有臺基,進過廳為後院。後院主房三開間,及東西廂房各三間。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正房前原有寬2米、深2米、高5米的大理石御碑亭,下有1.2米臺基,大四方,小八角面柱,歇山頂,中供光緒二十九年撫卹御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1985年公佈為大理市文物保護單位 。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蔣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