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中的吶喊——賞析電影《鋼琴課》

沉默中的吶喊——賞析電影《鋼琴課》

-1-

作為一名觀眾,看完《鋼琴課》後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思想碰撞和深深的感觸。

女主角艾達全片沒有一句臺詞。

但她每一個剛毅的眼神,每一個強有力的手語都是一種無聲的吶喊——為了獨立的人格,為了自己的真愛。

而作為一位女導演,簡-坎皮恩用獨有的抑鬱色彩拍成了一部獨具色彩的女性電影。

《鋼琴課》將視角擴大到整個人類本性的追求中來審視它的女主角,俯瞰著她追求心靈自由所做的所有努力。

之所以選擇了一個不會說話的女主角,完全用那張冷漠的臉加上一雙會說話的眼睛來表現各種情感的流露,說為了詮釋“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一思想。

艾達雖然不會說話,但是能夠聽見任何人的說話,與其說是她不會說話,還不如說是她不想說。

鋼琴,就是她的生命,鋼琴也成了她表露情感的工具,這反而比語言更生動、更豐富。

她每一次細膩感情的流露都能從多類變化的旋律中表達,不論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

-2-

而女主角的衣服也在無聲地訴說著18世紀的社會對女性的思想禁錮和封鎖。

裙子裡要裝著一個似籠子似的罩子,繁瑣的花邊裝束把整個人包裹的嚴嚴實實的。

但是導演並沒有完全讓艾達被這種籠子所束縛,反而為她開了“洞”,讓她鑽出來——

艾達為了得到鋼琴,答應“以物易物”的交易後教柏彈鋼琴,而且同意柏做的不良舉動後,柏鑽到鋼琴下讓艾達掀起裙子。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艾達大腿上的褲襪破了一個洞,落出了一塊雪白的肌膚。

這彷彿是導演故意讓觀眾看到了艾達那顆不安分的心,聽到了她世俗的無聲吶喊,也很好地為故事的發展做個鋪墊。

沉默中的吶喊——賞析電影《鋼琴課》

-3-

導演用一種抑鬱的灰色灰色調貫穿電影的始終。

從沒有色彩的天空到洶湧澎湃的大海,從整個蠻荒之地到艾達的每一身衣服的顏色。

這種色調本身給人就有一種黑壓壓甚至是窒息的感覺。

那種色彩的張力在灰色中爆發出來,一如鋼琴的黑白色。

它有著那麼鮮明的思想傾向,將女性導演的抑鬱情緒於無聲中顯露出來。

-4-

導演選擇了一座幽閉的荒島,讓所有的一切在這裡發生。

不受外界社會的沾染,主人公的心靈在這裡得到了釋放,做回了最本真的自我,人性得到了最自由的發展。

蠻荒中面對倫理,面對真實內心的掙扎,迷惑、愛恨、生死。

女權運動本來就是一場尋回本性的雙性間的較量,那麼在這蠻荒之地存在的也只有單純的這兩性。

艾達面對的是道選擇題,兩個都有很愛她的男人。

一個看似紳士實則野蠻至極,愛走極端,甚至為了發洩自己的憤怒而傷害所愛的人,那種強烈的佔有慾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顯露無疑。

而另一個是外表粗野的土著居民,外表看似粗俗不堪,實則內心十分細膩,能夠體會到女性內心的思想,並幫其付諸實踐。

這兩種人也許都是導演選取的極端性的人物,用這種強烈對比讓觀眾感受到這種選擇的力量,並不斷地用畫面語言闡述著選擇的理由。

沉默中的吶喊——賞析電影《鋼琴課》

-5-

艾達最終拚棄了一切來選遵循自己的內心感受,女性對愛情的自主選擇權在這裡得到了最真實的實現。

女性的自主選擇權在影片中被反覆強調著,不僅包括對愛情的選擇,還有對生死的選擇。

艾達跟自己心愛的人駛向嚮往已久的遠方,愛情得到了滿足。

但是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雖然柏極力想帶著艾達視為生命的鋼琴。

但是艾達知道這樣的後果可能是雙方生命的犧牲,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她的努力想要得到的結果。

但是她還是捨不得自己的鋼琴,所以當鋼琴向大海深處沉去的時候,她讓鋼琴的力量把自己拽向海中,安靜地跟與自己生命等價的鋼琴多待一會兒。

同樣她知道這樣的後果是死亡,是與心愛的柏和最愛的女兒永遠地別離。

她更捨不得的當然是後者,在那一瞬間她費盡力量將腳上的纜繩褪掉,靠著本能的求生欲向海面游去。

-6-

在生與死麵前她選擇了生,在最愛的鋼琴和愛人面前的選擇愛人。

這也是導演想用這樣的影片來感化女性,讓她們在選擇面前要靠心性和理性。

層層的陰影,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自主意識的提高被漸漸撥開。

如今,女性的選擇權很大程度上已經自主,女權主義在世界被大肆宣揚,女性對於真愛有著自主的追求。

對於這一切,這部影片也作出一定的貢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