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手札2018:慕尼黑

電影手札2018:慕尼黑

電影講述的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組織虐殺事件過後,以色列組織了一個五人暗殺小組,開始一命抵一命的復仇式追殺的故事。

導演斯皮爾伯格,影片根據當事人——也就是五人暗殺小組的負責人的回憶錄改編。

電影手札2018:慕尼黑

電影故事本身較為詳實的描述了五人暗殺小組執行任務的過程,重現了這一瘋狂血腥而又暴力的過程,可看性極強。

更為難得的是,對這一歷史事件也提出了非常深刻的反思。現在我們一起就幾個問題,來思考一下這段歷史:

第一,慕尼黑慘案的誘因是個國際奧委會對巴勒斯坦要求參加慕尼黑奧運會的請求。要知道《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相互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

當時巴勒斯坦雖然沒有被承認為一個主權國家,但是已經是“聯合國觀察實體”。一個以和平、包容、友愛為宗旨的國際組織。居然對一個“實體”,一個民族的請求置之不理,這是怎樣的歧視和漠視呢?這是不是有違《奧林匹克憲章》精神呢?

第二,巴以仇恨。這個可以追溯至二戰前後,1920年約翰牛強行分裂巴勒斯坦為東西兩部分;

1947年,毛熊、鷹醬操控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當然裡面肯定有猶太人的因素在內)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

這等於把巴勒斯坦(西)再次肢解。

強國大國之間的媾和使得這個地方反覆遭受不公正待,試問哪個民族不會憤怒呢?

第三、電影中以五人暗殺小組的活動為主線。同時,通過電視新聞不斷播報發生在各地的恐怖襲擊事件。目標人物一個個的被殺死,但是發生在其它地方的恐怖事件仍然不斷升級。報復的目的似乎實現了,可是和平卻似乎越來越遙遠。而且,這個五人小組的行為就不算恐怖行為麼?

電影手札2018:慕尼黑

第四、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由最初的小心、剋制,以避免傷及無辜,到後來隨著小組成員的不斷被“反追殺”。小組成員一方面越來越感到恐懼,一方面也越來越暴力,不知是恐懼帶來了暴力,還是暴力引起了恐懼。最終在任務結束時小組的負責人終於明白了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道理。

電影手札2018:慕尼黑

可迄今為止,和平,這個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的感受,於中東大部分國家來說,還是一個奢侈的概念,他們更熟悉的是硝煙、鮮血、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