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一日之内连杀自己的三个儿子?

踏雪寻梅wsy

关于唐玄宗废太子,并且一次杀死三个儿子的事件,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加载就不一样。
《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李隆基称帝以后,立李瑛为太子,李瑛的母亲是赵丽妃,赵丽妃是个伎人,有才貌,善歌舞,唐玄宗对她非常宠爱,到了开元初年,武惠妃得宠,赵丽妃等妃子日渐失宠,但是李瑛依然为太子,武惠妃呢也有自己的儿子,就是寿王李瑁,唐玄宗非常宠爱武惠妃母子,对待李瑁要好过其他儿子,甚至比太子还好。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就开始了陷害李瑛。
先是向唐玄宗哭诉,说太子李瑛在朝中结党,想加害武惠妃母子,李隆基听了之后大怒,我才这个怒并不是太子要加害武惠妃,而是太子结党,就像将李瑛废黜,结果被宰相张九龄给劝阻。
消停了一阵子,武惠妃联合杨洄,向唐玄宗诬告李瑛、李瑶、李琚三兄弟还有太子妃的哥哥薛锈经常一起密谋,意欲篡位,唐玄宗听说以后,又找宰相商议,这个时候的宰相已经变成了李林甫,而这个李林甫是偏向李瑁的,就对唐玄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不便建议。唐玄宗便把李瑛、李瑶、李琚废为庶人,薛锈流放,没过多久又把这三个儿子给杀了,天下的人都觉得非常可惜。并为李瑛鸣不平。
而在《新唐书》中,对于李瑛三兄弟谋反的事描写的更详细,武惠妃召集三兄弟,说皇宫内有小偷,于是三兄弟披甲携带武器进入皇宫,武惠妃 又叫来唐玄宗,说这三个儿子谋反,唐玄宗赶到后看到太子和另外两个儿子穿着盔甲,携带武器,就信以为真,便把他们废为庶人,并且杀死。

历史百家争鸣

三位皇子同日而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宫斗,皇子之间争夺皇储之位。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绝情寡恩的父亲,他的儿子不少,除了夭折的几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就有二十多个,而这个问题里提到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

李瑛排行第二,最早被封为真定王,开元三年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赵丽妃是艺人出身,相貌好,善于歌舞,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前对她非常宠爱。

鄂王李瑶排行第五,开元二十一年四月加太子太保兼幽州都督,他的母亲是皇甫德仪。

光王李琚排行第八,善于骑射,有才力,很讨父皇的喜欢,兼任广州都督。他的母亲是刘才人。刘才人、皇甫德仪和赵丽妃一样,都是李隆基做藩王时候宠爱的女人,

做了皇帝以后,后宫之中佳丽充斥,李隆基眼界大开,赵丽妃等人慢慢失宠,尤其是在武惠妃进宫之后。

武惠妃得到唐玄宗专宠,生下第十八子、寿王李瑁。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成为皇太子,就想法陷害皇太子李瑛。

另一方面,李瑶和李琚年纪相近,关系亲密。两个人的母亲被皇帝疏远,平时在一起难免会发一发牢骚,皇太子李瑛也是一样。

武惠妃授意她的女婿杨洄搜罗皇太子的言论,跑到唐玄宗面前指责皇太子等人暗中结党,要陷害她和寿王,甚至要对皇帝有所不利。

唐玄宗大怒,要废掉皇太子李瑛,中书令张九龄坚决反对,认为李瑛没有大错,皇太子是国家根本,如果处置不当,会使骨肉相残,朝野动荡,甚至江山易主。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设计,先派人通知皇太子和李瑶、李琚,说皇宫中有奸匪潜入,让他们前去救援。三个人披挂整齐,匆匆奔向皇宫。

同时,武惠妃又对唐玄宗说,皇太子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谋反,正带着兵器赶往皇宫。唐玄宗派人查看,果然看见三人手执兵器匆匆赶来。

在唐朝,皇子搞政变夺权的先例不少,唐玄宗自己就是政变的高手,因此大怒,也不细问,再次提出废掉皇太子。此时,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主持朝政,他倾向于寿王,以此讨好武惠妃,所以并不反对唐玄宗的做法。

于是唐玄宗下诏:“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作恶,全部废为庶人。”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三位皇子被赐死在城东驿。时人感叹三个皇子蒙冤而死,称他们为“三庶人”。

这样的结果大概连武惠妃自己都没有想到,所以心存愧疚,经常在宫中看到一些灵异现象。请来术士镇厌,又把杀死鄂王和光王的凶手射死,还为三庶人改葬,但宫中怪象依旧。

武惠妃惊惧交加,很快染病不起,同年十二月病死。


于左

这要从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说起,因唐玄宗的正室王皇后无子色衰,触怒唐玄宗被废。武惠妃就想当皇后,如果武惠妃做了皇后,按立嫡的规矩她唯一的儿子李瑁自然而然就能做太子,将来的皇帝。但她立后的事被中书令张九龄给制止了。立后不成,武惠妃就把主意打到了扳倒太子的身上,她让女婿杨洄时刻关注太子李瑛,如果太子犯了什么错或是说什么犯上的话,武惠妃就能加以利用想方设法扳倒太子,当时太子李瑛(赵丽妃生)、鄂王李瑶(皇甫德仪生)、光王李琚(刘才人生)三人之母因武惠妃的出现而失宠,颇有怨言,经常三人聚在一起发牢骚。这样就让杨洄、武惠妃等在皇帝面前诬告太子李瑛谋反。那时张九龄因监察御史周子谅莽撞弹劾牛仙客受牵连被贬官,这样太子李瑛在朝中无人替他说话,唐玄宗信以为真,就把常聚一起的三人贬为庶民,后要不放心三子,怕真有其党羽拥立,随后下诏赐死,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庶命案。就和汉武帝时期的巫蛊案差不多,太子都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扣上谋反大罪含冤死在了其父手中。


夏有凉风61

李隆基一日之内连杀自己三个儿子?确实有这件事情,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瑛以及王爷李瑶和李琚。如果非要说清楚个原由,还要归咎到后宫争宠。

Δ李隆基

太子李瑛是李隆基的第二个儿子,按照传统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长子又因为年幼毁容,所以只好把二儿子立为太子。然而变故出现在武惠妃的突然出现。

自己母亲赵丽妃马上失宠,太子地位也变的岌岌可危。虽然武惠妃得宠,但是生的儿子多早夭。一直到了第四个儿子――李瑁,直接托付给宁王扶养到了七岁,才重新回到了武惠妃身边。

然而随着自己母亲赵丽妃去世,武惠妃又扳倒了王皇后,唐玄宗有立武惠妃为皇后的趋势,太子位置又要不保。幸亏得到大臣反对,倘若要封皇后,那么太子就要改变,所以这个计划被暂时的推迟,太子李瑛也顺利的逃过了一劫。

Δ李林甫

虽然不甘心,但是势单力薄的武惠妃毫无对策,直到后来出现了转机。一心想当宰相的李林甫,私下支持寿王李瑁,武惠妃开始站稳了脚跟。接着自己女儿嫁给了长宁公主的儿子杨洄,杨洄可是出自政治世家,前有武则天母亲杨夫人,后有杨贵妃。杨洄夫妻二人也支持武惠妃,在外面负责监视太子。

不久之后,杨洄抓到了太子李瑛的把柄。称李瑛伙同另外两位皇子鄂王瑶与光王琚,私下里诋毁皇上。其实说不上是诋毁,只是三人母亲都是因为武惠妃出现而失宠,只是在抱怨父亲对自己母亲薄情。如此小事,武惠妃却尽可能的放大。

武惠妃恶人先告状,给李隆基哭诉:李瑛与两位王爷,背地里说我夺走了他们母亲的宠爱,还抱怨你薄情寡义。再配合上武惠妃梨花带雨的表情,李隆基当即大怒,第二天上朝就提出来要废掉太子李瑛。

Δ武惠妃

然而李瑛如有神助,宰相张九龄站了出来,引经据典的指出后宫乱政,更换太子造成的恶果。冷静下来的李隆基虽然不愿意,但是也感觉不妥,但是还没有完全打消之前念头。

然而武惠妃太过着急,下朝后找人贿赂张九龄,但是她错估了张九龄的政治操守。第二天早朝,张九龄如实汇报昨晚武惠妃派人行贿赂之事,李隆基吓得一身冷汗,毕竟自己是从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时代过来。她太了解后宫里面出现这样有着政治抱负女人的可怕,李瑛第二次保住了位置。

然而吃了大亏的李瑛三人,还是没有吸取教训。仍然在外面搞小团体。在这之后又被抓到了把柄,屡教不改的李瑛引起了李隆基的反感,原先的念头重新复燃。

Δ李瑛

这一次可没有了张九龄的庇护,因为宰相张九龄去世,换成了李林甫掌握大权。早已经与武惠妃暗中勾结的李林甫,面对李隆基再次提出废太子一事。李林甫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也。

效仿李積发表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帝一事的说词,这也成了宰相怂恿皇帝犯规最经典说法。听了这句话的李隆基茅塞顿开,也不在朝堂上面宣布了,直接由太监传旨贬李瑛三人为庶人。

废黜的皇后没有好下场,太子也难逃宿命。半个月后,太子李瑛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李瑛做太子二十年里面,几乎没有什么错误。另外的两位王爷,也是学识之士,三人的糊涂死亡,应该归咎到后宫乱政。


史之策

我们翻看历史发现,历朝历代很多皇帝在皇位继承上有着血腥的杀戮,并且越是所谓的圣明的君主越是折腾劲大。

为什么越是好皇帝越是在继承问题犯错呢?近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康熙的九王夺嫡;太子两废两立,最后便宜了雍正。远的从秦始皇说,始皇帝未立太子,东巡途中突然病逝,公子扶苏拿着遗诏也没有继承了皇帝,赵高和胡亥杀了扶苏,始皇帝的子嗣基本上被胡亥杀了个差不多,秦二世即亡和这也有一定关系。

汉武帝虽雄才大略,但晚年的巫蛊之祸,不但杀了太子,而且牵连甚广,杀了几万人,但此事疑点甚多,怪罪于江充似是开脱之词。无论如何太子是被杀了。

为什么越是好皇帝越是在继承问题犯错呢?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几百年基业。但依然在晚年流放太子,在最后的无法,只得选了李治继承江山。唐明皇李隆基也有一天杀三子的记录。

为什么越是好皇帝越是在继承问题犯错呢?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之中,传位给赵光义,此事疑欧处很多。此后南宋赵构无子,只得从赵匡胤子孙找了人,继承了南宋,南宋以后的皇帝又回到赵匡胤一支上,更证明了当年事的疑点。

这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圣明皇帝,即所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什么都在继承问题上没有圣明呢,基本上都栽了跟头。

这就是权利背后的不安,集权的皇权本来就容不下任何的对权利的染指。而太子或继承者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对皇权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分离作用。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越是容不下一个精明能干的太子对自己权利的染指。到最后选的继承人,只能是一个相对柔弱一些的儿子继承。汉武帝继承者汉昭帝刘弗陵幼年继位,一生受制于霍光,实在不是汉武一样的大帝。唐太宗李世民传位于李治也是一个多少有点柔弱的人,要不不会一直受制于武则天。唐玄宗最后是安史之乱,灰溜溜当太上皇去了,但唐肃宗李亨也是一个不太强硬的人。相比康熙反而好一点,最起码雍正不是一个好说话的君主。

反正圣明皇帝的太子都不好当,太精明能干了,老皇帝猜忌你,怕你夺权;最起码政令处出两门,会有混乱的。但太子太软弱了,老皇帝看不上眼,诸弟也有篡夺之心。

从中可以看出皇权的封闭性和不安,随时随学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就显得没那么光彩,只剩下人性的丑陋。无论如何粉饰,皇权争夺中是没有退步的。


沙中土大溪水

虽然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朝廷政治就是这么残酷,他们只是沦为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唐玄宗李隆基一天间杀死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这都是因为寿王的亲母武惠妃,武惠妃为皇帝所极宠,她的女儿咸宜公主嫁杨洄,据史书载:杨洄与岳母武惠妃同谋,陷害三位皇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将这三个儿子废为庶人,随后又赐死于城东驿。武惠妃这样做,据说是为她亲生的儿子李瑁夺取太子地位。


子木文唐

首先一日杀三子,这是结果,不是过程。过程中,李隆基有没有纠结呢?显然是有的,纠结不是杀不杀,而是废不废太子。自古废太子的命啊,套路挺简单不是死,就是幽禁。

还有废太子问题,《资治通鉴》记载,玄宗是从惠妃处得知了三个儿子对自己的怨望,大怒之下要废太子、二王。在这些记载里,在一个类似“太子、二王抱怨→惠妃谮害→玄宗大怒,废太子”的事件环中,皇帝个人的意见弱化,成了一个易被撺掇蒙蔽的糊涂之辈,但是需知天子践祚近三十年,头脑尚算清明,他的废立之心绝不是宠妃几句谗言就可以鼓动的。玄宗可能很早就存下了易储之意,为什么会这种想法,一来李瑛当太子太久,因为武惠妃的事情开始对天子老爸起了不满之心。于是,李隆基试探宰相时,张九龄的反对让他大为不悦,而李林甫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点出玄宗心思。开元二十四(736年)年,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牛仙客为相,李林甫素来媚上,牛仙客又依附于林甫,以此二人为相,在储君废立抉择上,可为玄宗控制朝廷舆论。开元二十五(737年)年四月甲子,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次日乙丑,废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为庶人。前后时间如此之紧,很能够说明问题了。另外,张九龄被贬出朝的直接原因是监察御史周子谅引谶书为证,弹劾牛仙客,而他又曾引荐过周子谅,受到牵连。周子谅上书是一次突发事件,事先无人能预料,玄宗却利用此突发事件,贬九龄、易储君,也说明他想废太子久矣。就是因为想得久,纠结得久,到了正式废太子的时候,下手才这么不留情。


柳氏异闻录

大唐的宫廷政变已成常态,李隆基自个就是靠政变起家的。他的父皇李旦还活着,就被迫交权。本来皇家的权力之争就十分激烈,这一点玄宗自然是明白的,他肯定会疑心重重,深怕失去权力。故杀几个他认为是谋逆的皇子,绝不会手软。……后来,趁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还是策划了马崽坡兵变,拥兵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命该如此,谁也改变不了。政变或兵变,是大唐政权交替的一大特色。


在夢里曾經見過你

虎毒不食子,唯有帝王家。父杀子,子弑父现象在中国封建王朝屡见不鲜。权力斗争是你死我亡的斗争,古今中外皆如此。凯撒大帝遭暗杀身亡,即使标榜最民主的美国,很多总统遭喑杀或险遭暗杀,希拉里恨不得杀了特朗普。中国封建社会是家天下,除非改朝换代,最高权力斗争必然发生在家庭内部。


鲍156682116

740年,唐玄宗宠妾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李瑁能够当上太子,继承大唐王朝,想要设计诬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让其儿子上位。

于是惠妃便派人去召三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想请他们帮忙,而他们也答应了。惠妃接着又告诉玄宗:“太子跟另外两个王爷要谋反了!他们穿铁甲进宫了!”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便找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玄宗便下定决心,废三王为庶人,赐薛锈死。不久,三位庶人皆遇害,至于他们怎么死的,不用想便可以得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