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是修行的一場大境界

無私之心能開悟,純真之心見實相。

無執之心啟玄關,無我之心映丹光。

修不僅是學理,重要的是修持境界。心不純,則會有私心雜念;心不真,自然會生出虛妄和虛偽。不要被私慾的塵埃,遮蔽了本性光明的顯露。

無,是修行的一場大境界

開悟,開智悟理也,接通內心深藏多年的“智慧之源”,找回內在“高人”。自己內心的智慧絕不低於世界上任何智慧。

“無私之心能開悟。”一個人斷了私慾,就能斷了意識妄想的根源。老子《道德經》著:“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私慾是修行中最大的危害,它能變成幻覺而入魔,招引外魔而走火。幻化,是自己心意識的造作;感召,是自己心意識與外在的陰魔“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修道,是要達到“私慾盡淨,天理流行”的境界。老子說修道要“能如嬰兒乎”?心如嬰兒,就近乎純真了。

有一個小道問老道師:“師父,什麼是修道之精要?”老道師說:“飢來吃飯,困來睡覺。”小道又問:“人人不都這樣嗎?”老道師說:“那不一樣。世間人,該吃飯時不吃飯,百般心索;該睡覺時不睡覺,萬般計較。” “飢來則餐,困來則眠”,張伯端在《悟真篇外集》對此有精闢論述。紫陽的《無心頌》講的是一顆純真的心、赤子的心、覺悟的心、無執著的心、無我的心。其曰:“飢來吃飯,渴來飲水。困則打睡,覺則行履。熱則單衣,寒則蓋被。無思無慮,何憂何喜。不悔不謀,無念無意。” 這首偈子講的正純然的真摯的心是開悟見性者、得道者的真實情狀。

無,是修行的一場大境界

修道之人講求“玄關一竅”。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裡說:“夫此一竅,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乃神氣之根,虛無之谷,則在身中求之,不可求於他也。”玄關,是我們天人合一的能量通道,也可以看成身心中積聚、煉化、運化能量的方所,更可以看成是靈性本體得到修煉後的妙用。玄關一竅是即實即虛的存在,為了體驗到此竅的妙處,紫陽真人又提出“六不可”:“不可執著於無為,不可執著於有為,不可執著於觀想存神,不可執著於守定一個法子,不可執著於打坐死心,不可因執著而盲修瞎煉。”修道的人丹道煉氣化神明,心見性不執著於任何功態、景象。照此修煉下去,便就有可能體味到玄關。

心無我,身無我,身心無我是一種境界。 “無我”是道家固有的思想。《莊子•齊物論》開篇就以兩個真人的對話談到了“吾喪我”,李慶遠說:“心乃載道之器,靜極則道居而慧自生。慧生於本性之固有,故曰天光。因心亂而昏,心靜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傷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難。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天光,不僅是身心內外的大光明,還有相應生起的大智慧。明心見性,不僅會見到大光明,也會自生大智慧。南郭子綦所言“天籟”境界,乃是道法自然的氣化、氣運境界,此時只有無我之大智慧方才能夠達到的至道境界。修道若能從心性上體悟到“無”的妙處,自然也就得了修行的大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