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玉滿堂》中最後比賽的第二道菜真的是大象的鼻子嗎?

兇猛拽根寶

到底大象的鼻子能不能吃?

其實我不單是看完徐克電影《滿漢全席》(大陸翻譯作《金玉滿堂》)後,才開始想這個問題的,小時候我曾在一些清朝的傳奇八卦裡, 說到滿漢全席的上面真用過很多稀有的食材,包括我們所聽說過的熊掌、豹胎、象鼻等等,當時就覺得匪夷所思,另外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其實是在一種神秘主義的幻覺裡面。就說食材這一塊活吃猴腦等形式,說得活靈活現的,但事實上,跟我相關職位的人,並沒有哪一個如此殘忍的吃猴腦,倒是有一位年長的江湖大佬告訴我他吃過,不過就是用天麻一起燉熟的,滋味和豬腦相當,沒啥值得留戀、誇耀的。

說回象鼻,我相信象鼻是可以吃的,而且電影裡的象鼻也是真正的大象鼻子。這是因為曾聽父親說過舊時就曾吃過象鼻的事。先說明一點,倒不是說吃象鼻有多高貴,事實上,人類向大自然索取食物時,娛樂審美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不浪費任何蛋白質。


大象早就成為東南亞一帶馴化的家畜,大象死了怎麼辦?這個問題,當然有很好的回答。秉著“不浪費任何蛋白質”,我父親80年代末還在跑貿易的時候,就在西雙版納附近運送物質,當地就有人用大象的剩餘物質做成的各種食物。據他說,曬乾了的大象鼻用油炸穌,但味道卻並不好吃。我只吃了一點他帶回來的被炸成酥皮的大象皮,那味道一樣是乏善可陳。

當然,吃野生動物是不道德的。但在80年代初,在山區確實有興起過一陣子。

我的記憶中,當時市場上擺滿了各種動物。人們對這些野味的攝取很多都是基於對蛋白質的渴求,這和電影裡面,滿漢全席的傳人用各種精細的食材,來烹飪兩條象鼻子是截然不同的。電影裡面反派人物,說他的象鼻比象拔蚌還要鮮嫩的時候,我忍不住嚥了一下口水,作為一個象拔蚌愛好者,一聽到這麼說,我自然也就對這象鼻子嚮往起來。

但話說回來,“愛吃”雖是本命,我還是會告訴自己,無論以後有沒有機會都別去吃象鼻子,因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向文明的方向發展。我們曾經有過一些誇張的飲食傳統,確實存在過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比如說最近在網上流行的一部由日本人80年代拍的《中國之食文化》。在這部被號稱日本版的《舌尖上的中國》裡,國營餐廳的大廚就很認真地在攝像機鏡頭下表演了一次“燉熊掌”,那用的是一隻黑熊的熊掌。

我覺得這類飲食只屬於編成影視文明,是在我們懂得審美之後,更應該懂得的剋制自己貪婪慾望的美食。所以,對大象鼻子的味道究竟如何,我寧肯把它當做一個子虛烏有的話題來對待。

(圖片來源網絡及相關視頻截圖)


飯醉分子閆濤

可以確定的說古人是吃過象鼻的,放在現在的話你吃很多野生動物都是犯法的,也是不道德的。兔兔這麼可愛,為什麼要吃兔兔?象象不可愛嗎?



這個是有記載的,唐代的劉恂撰寫的地理雜技《嶺表錄異》記述了嶺南道物產、民情,其中就記載到一段:

廣之屬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雲肥脆,尤堪作炙。

“爭食其鼻,雲肥脆,尤堪作炙”。烤著吃,而且味道是“雲肥脆”,大家都爭搶著吃。

這是在唐代的時候民眾就吃過這個象鼻,滿漢全席起始於清代,大家都知道這些是極致奢華的,有熊掌,象鼻我認為也應該是有的,但是也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得起的。


也有人猜測這個象拔是象拔蚌。象拔蚌原產於美國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20世紀90年代才在我國東南沿海開始有養殖,清代怎麼可能吃得到這個東西。

講道理這些清朝的鋪張浪費玩得起這些東西。


見淵娛

首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廚師。

這樣來說就有些權威性了吧,哈哈。

象鼻子肉質粗糙,但是味道鮮美,在我國雲南地區一些野味餐廳會烹飪這種食材,不過也都是國外進口的冷凍產品,早就已經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營養、味道。

據傳說,餐館裡的象肉都是病死的大象,可誰又知道呢?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啊。

大象辣麼溫順,吃它的肉下的去嘴嗎???

如果說食材裡看著象大象鼻子的,也就只有象拔蚌了。請看圖。

這東西長的模樣,象大象鼻子,也象男人的某個器官,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玩意兒也能變長。

所以題主問的《金玉滿堂》裡的那道菜,應該是象拔蚌。


恩式韻腳詩

電影裡當然是假的啦,大象是保護動物嘛。

但是真的是可以做菜哦,但是首先要經過高溫蒸制,使其軟化,然後在經過燻烤,使其肉纖維蓬化,這樣才可以成為真正可以做菜的原料.當然,外皮是不能食用的.象鼻做菜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唐朝玄奘西遊時,就記載了天竺人崇拜大象,然而當所供奉的大象死後,能分食者是非常光榮的,其中,據傳"尤以象鼻為饈".現在,很多飯店也有偷偷摸摸做象鼻的,雲南地區比較多.象鼻肉質較粗,但是味道鮮美,咀嚼時需慢慢品位,據說象鼻肉還具有強腎的功效,是否真是如此,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